徐天舒,朱天一
(苏州科技学院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基于科研辅助的工商类本科案例教学法探讨
徐天舒,朱天一
(苏州科技学院 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实践体验对于工商类本科教学至关重要。当前“90后”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快、讲求实际。针对学生的以上特点,除了选用教材案例作为间接素材运用于教学,也通过实践后提出,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可以尝试让本科生参与部分科研辅助性工作,作为教学的实践案例,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实现二类本科学校培养“有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相应地,教学环节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变革。
科研辅助;工商本科;案例教学
德国洪堡200多年前创办柏林大学时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首次将科学研究确立为大学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的任务。从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1]249,因此各类高校在发展战略的定位上各不相同。而对于从事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的高校商学院来说,如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商管理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一直是学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作者所在高校属于二类本科院校,为应对社会对普通高校教学质量和能力培养的迫切要求,重新定义了学生的培养目标:有特色、应用型的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特征表现为“有着比较深厚的科学理论基础,对相关领域的实际状况比较了解,可以熟练地将自己所学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去”[2]。
要实现以上的培养目标,无疑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但教改前的调查发现,当前“教”与“学”的主体都缺乏提高教学效果的动力。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教师角度来说,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然而,当前高校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又侧重于科研成果。因此,教师既要花费大量时间从事教学,又要挤出时间搞好科研,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如人意,甚至两方面都搞不好。
另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对课程缺乏实践感受,表现为听课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分散,掌握知识没有系统性。其次,即使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由于“必须要接触实习单位的保密性资料,才有可能得到‘正式’训练,但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许多单位都不愿让学生了解这些情况,更不用说参与具体的决策过程”[3],因此,实习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再次,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因为缺乏管理经验,走上工作岗位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很少有机会从事实际管理工作。在具体事务性工作方面,与其他工科专业学生相比,又缺乏专业技术或动手能力,所以就业的起步阶段举步维艰,从而影响了毕业生专业特长的正常发挥。
美国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人数差异悬殊。以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2011—2012学年为例:“本科生毕业48人,在读人数也就在200人左右;MBA每一届招生在400人上下,在读人数就应在1 000人以上了;而非学历培训的参训人员超过5 000人次。”[4]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巨大非学历培训和极少量学历教育”[4]的层次结构恰好揭示了工商管理类教育注重实践经验的特点。
在商科教学方法上,最为著名的当属哈佛商学院首创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案例的组织、讨论、练习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来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精髓和核心不是寻求某种结论,而是致力于使学习者通过案例分析来提高、增强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5]正如复旦大学郁义鸿教授在“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专题论坛上所言:“作为管理者来说,其主要的能力培养所需关注的大致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管理者的人文方面的素质,二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6]现有的工商管理类教育实践普遍认为,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模拟现实商业情景方面卓有成效。
案例教学法在中国已经推行20多年,影响该教学方法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教学和实践经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教学装备的技术水平等。但毫无疑问,高质量且充足的商业实践案例库是案例教学法顺利推进的首要条件。早期的案例大都来自于国外,对于最早接受案例教学法的国内MBA学生来说,时时要面对国内管理实践与国外案例背景差异巨大的挑战,因此国内知名大学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都走了一条案例教学从国外引进到自行开发之路。但是,不管是国外案例,还是国内案例,都是加工提炼后的间接素材,而教师所收集的科研材料是更为直接的实践素材。宥于“只有研究生才可以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的固有思维,工商类本科教学并没有开辟这一渠道。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发展的过程。”[1]125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特征在于:“师生共同控制知识传递;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比重发生教大变化—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递增;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1]148而当前“90后”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大、思维快、讲求实际,对知识的学习讲求体验,厌倦知识的间接灌输。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情况,以锻炼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笔者认为,在一定的控制条件下,可以尝试让本科生参与一部分科研辅助性工作,作为教学的直接案例。自然地,有别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师的指导性作用需要大大加强。由此,基于科研辅助性工作的工商类本科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形成,具体的教改内容和教学环节已用于实践。
(一)培养目标
能胜任各类职业角色的职业经理人职位。
(二)控制条件
1.科研课题要求:需要考虑达到教学与实践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目的,因此应该挑选与任课课程相关度较高的科研课题。
2.教学课程:因为科研实践的专业性比较强,所以课程选择以专业基础课程为宜。考虑到科研活动中知识运用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建议在工商类学科下打破教学系别,组成工商类案例教学相关课程(2至3门)联动,并力争同一课程有2至3位教师替换任课。
3.教学对象:考虑到大一学生公共基础课程和基础课程尚未结束,而大四学生在本科教育最后一年需要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因此建议参与教改的对象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宜。
4.教师:应由参与教学科研活动、有丰富实践背景、职称在讲师以上的教师组成教改项目组。
(三)教学环节
图1 基于科研辅助的工商类本科案例教学环节示意图
1.理论学习阶段: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讲授课程基本理论。以每学期32课时计算,课堂授课时间应不超过14课时,授课内容侧重“应知应会”部分。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任课教师应开列与课程和科研项目所需基础理论的参考书目,并组织两个课时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2.案例讨论阶段:由教师挑选课程中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课外讨论;每周第二节课堂上,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同学作为听众可以对该小组的展示内容进行质询,教师结合第一节课堂的教学重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将小组案例讨论成果公开展示,能促进小组间的相互学习和竞赛,而相应的课堂质询能带动听讲的学生主动预习案例材料并帮助教师在展示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这一阶段估计耗费14课时。
3.学生实践操作(参与科研辅助性工作)阶段:教师首先介绍项目需求及背景,除了选择教师申请的相关纵向科研项目,还可以是横向科研项目或者学生主持的大学生挑战杯、学校大学生科研项目等都可以作为直接案例纳入教学过程;其次,对从事科研辅助性工作需要的知识和基础理论,需要教师进行指导;第三,由项目主持人讲解科研辅助性工作的要求及注意事项;第四,教师全程陪同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科研辅助性工作,在操作中发现疑问,教师当场解答或组织讨论;最后,由项目指导教师总结每一位学生的工作成果,形成阶段性科研报告。这一阶段的科研辅助性工作可以放在每周三下午没有正式课程的时间内开展,以每周3课时计算、需要八周,共计24课时。
4.成果展示阶段:一个教学周期(可以是一学期,也可以是一学年,视实践项目的时间长短而定)结束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中的自我评价;作为项目的应用评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参与成果提交后的客户评价;对于不同的项目,如条件许可,指导教师可组织学生到项目现场进行参观,以便让参与项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项目的意义。该阶段估计需要6课时。
5.回顾总结阶段:鉴于以上各阶段的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改变了以往单一课堂讲授方式,因此有必要在学期末对一个教学周期内的所有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以往该项工作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做,而且总结的内容侧重在教的方面。为强化和巩固学生在各环节的知识点和应用能力,建议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课堂讨论由学生自行回顾和总结,总结的内容侧重在学的方面。该阶段所需时间加上期末考查时间约为4课时。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来讲,第一阶段是学习书本知识;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培养能力;第四阶段是体验感知;第五阶段是训练思维方法和实现自我矫正。以上教学环节大约需要64课时,比原先的32学时课堂讲授时间增加了一倍。增加的部分主要通过课外时间来填补。因此,该实践不但没有减少教学的课时量,反而增加了课外阅读、间接案例讨论、直接参与科研辅助性工作、项目成果自我总结等体验和能力培养环节。而教师额外付出的教学劳动可以用学生提供的科研辅助性工作成果来补偿,这样就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
教学改革小组由工商管理系和物流管理系的多位教师联合组成,选择2012级工商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的两个班级,将“电子商务物流” “管理信息系统” “应用统计” “会计学”四门课程作为教改课程。同时,教改小组选择成员主持的两个横向项目“某物流公司仓库信息化改造”和“专精特新企业评价”作为教改实验项目。
以“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为例,它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该班级学生已经在上一学期学习了专业课程“物流学概论”,因此运用教材授课的重点在于介绍物流管理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条件下的新思路、新特点和新方法,每周一个课时可以满足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同时,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开列了7本参考书,并安排第八周两节课,以小组为单位,采用读书会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互动。
课程选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商务物流》为教材,该教材每章都有针对性的商业案例。教师按照学号随机分组,每组7~8位学生(没有让学生自由组合,是为了锻炼学生与“志趣不同”的同学沟通、“共事”的能力)。在每周空闲时间,轮值小组的学生需要在共同推选的组长的带领下,针对教材相应章节中的案例展开讨论,寻找补充资料,回答设定问题;最后按照指导教师提供的PPT格式,将讨论成果制作成展示文档。随后,在下一周第二节课堂上,轮值小组全体成员登上讲台,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展示完成后,轮值小组的成员需要接受在座听众对所展示内容的质询,在课堂互动中学生需要学会“思想共享”。当这种具有对抗性的课堂问答环节不断被推向高潮的时候,它不仅能推动台上的学生不断完善他们的成果,而且能激励台下的学生不断思考,还能给没有认真参与的学生一定的压力,并促成下一个轮值小组成员更加认真地讨论和准备。自然地,指导教师应着重加强对课后小组讨论的指导和课堂作业展示问答环节的引导和总结,甚至在课堂问答环节结束后,还可以继续深化小组讨论,督促已展示小组根据课堂讨论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兴趣点继续优化操作成果。
毫无疑问,无论是课堂讲授环节,还是间接案例讨论环节,都是为实践应用环节打基础的。在“某物流公司仓库信息化改造”项目中,指导教师带领“电子商务物流”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生,完成了仓库物流流量和关键节点测定的工作,为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在“专精特新企业评价”项目中,指导教师带领“会计学”和“应用统计”课程的学生,完成了200多家市级“专精特新”申报企业的经营数据采集工作,为创新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特性指标识别提供了丰富的样本资料。在参与科研辅助性工作的过程中,学生们接触了企业,了解了所学课程在企业内的应用,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当场获得了教师的解答。如在“专精特新企业评价”项目中,“会计学”课程的学生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看到了企业真实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明白了合并财务报表,辨识了母子公司和总分公司,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合成分析项目信息。这种在从事科研辅助性工作中发现问题的方式,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实现了启发式学习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这一过程大致需要24个课时,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可根据项目需要和学生人数灵活安排时间。
在以上学生参与的科研辅助性项目达成阶段性成果时,指导教师将组织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实践工作的自我评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使学生参与项目结题论证,带领学生参观科研项目实施后的企业现场,使学生获得感性体验。
在学期最后一周,指导教师可运用头脑风暴法启发学生回顾和总结以上四个环节学习中的得失,特别是掌握知识、运用能力、思考方法等方面。相应地,教师罗列出关键的要点,作为期末考试的重点。期末考试成绩的组成结构,也需要根据教改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作出相应的调整。
实施教改两个学期后,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出勤率从原先的70%左右上升到90%左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高涨,普遍反映“有兴趣,能学到东西”。虽然由于新的考核内容难度增大造成期末班级平均考试成绩略有下降,但学生成绩的区分度明显加大,一批知识、能力兼备的学生脱颖而出;相对地,商学院同期学生申报省级和校级学生科研项目的人数急剧增加。
当然,在教改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如何与原有的教务考核系统相互衔接需要进一步的机制创新,新的教学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此外,经过教改训练后的学生就业和他们就业后的状况尚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毫无疑问,基于科研辅助性工作的工商类本科案例教学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科研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从科研分工中获益,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1] 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 卢安文,胡明哲.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167-168.
[3] 王锴.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05-107,130.
[4] 周勤.现代大学中“大”商学院模式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N].东南大学报,2014-06-25(3-4).
[5] 李相银,胡希.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21-125.
[6] 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1(6):20-23.
(责任编辑:宋现山)
Case Teaching Method for Undergraduate Business Course Based on Aided Work of Science & Research
XU Tian-shu, ZHU Tian-yi
(Business School,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China)
Practical experience is essential for the busines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t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borned in the 1990s receive a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have fast thinking patterns, and have a practical attitude. For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extbook cases as indirect materials used in teaching, researchers propose,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that teachers can try to let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a part of aided work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under certain controlled conditions which can be taken as the direct cases of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teaching effect. This can help realize the aim of type-two universities: cultivating characteristic innovative talents in application. Correspondingly, the procedures and the roles of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need a series of reforms.
aided work of science and research;undergraduate business course;case teaching
G642.0
A
1008-7931(2015)06-0105-04
2015-07-16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2196)
徐天舒(1973—),男,江苏苏州人,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模式创新、战略管理、创业与工商管理教育;朱天一(1979—),女,江苏苏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工商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