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婉秋陶娟敏江 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心内科 护理部 099
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分析
蒋婉秋1陶娟敏1江 萍2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 1 心内科 2 护理部 20129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和作用。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品管圈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以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活动前的45.07%降低到活动后的18.66%。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效果显著。
品管圈 静脉留置针 非计划性拔管 效果
静脉留置针的目的在于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保证药物的输入,并且确保静脉输液的顺利性及长期性[1]。非计划性拔管是静脉留置针临床护理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不仅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也增加了再次留置的痛苦,严重者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为护患纠纷埋下隐患[2]。品质管理圈简称为品管圈,指的是在一个工作单位内,或者是工作性质相关的人员,自发的组织起来的小组来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我科护理人员针对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问题组成了护理小组,开展了品管圈活动,旨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几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照组选择2013年10-11月在我科治疗的213病例,男82例,女131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67岁,平均年龄44.7岁。观察组选择2014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209病例,男89例,女120例,年龄最小38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6.5岁。所有病例均接受静脉留置针辅助输液及其他治疗。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文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使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2.1 成立品管圈。品管圈于2013年9月正式成立,小组成员共有10名,由主管护师1名、护师7名、护士2名组成,由护士长担任圈长,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在圈会中投票设定圈名为“馨心圈”,圈徽采用绿色外圈,代表生命力,内圈为粉色,代表温馨的护理服务,由三个手掌围绕一颗爱心,寓意为医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三者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一颗健康的心。
1.2.2 选定主题。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从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圈能力5个方面打分,票选分数: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第一顺位为这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最终确定“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3 活动安排。品管圈活动为2013年9月-2014年2月,历时6个月,每2个星期召开圈会并进行活动记录。品管圈活动计划遵循PDCA循环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和安排事项都由圈长决定和安排。
1.2.4 制定目标。通过品管圈活动的目标值设定公式,对活动后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进行了目标设定。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现况值为收集的非计划性拔管率45.07%,改善重点为药液外渗(44.79%)、留置针堵塞(25.00%)和留置针意外拔管(13.54%)的累计百分比即83.33%,圈能力为64.00%,故本次活动的目标值为45.07%-(45.07%×83.33%× 64.00%)=21.03%,即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降至21.03%。
1.2.5 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2013年10-11月列入对照组的患者为213例,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72~96h,其中非计划性拔管为96例,占比45.07%。分析静脉留置的时间、留置的部位、拔针原因,根据自制的留置针护理检查评分表进行评分,以此来计算出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的主要原因。品管圈小组分别从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设备和材料、操作方法和管理、环境、置管部位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确定了穿刺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固定不妥、宣教不到位等原因为导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也成为了品管圈活动的主要工作任务。
1.3 对策与实施 品管圈成员在圈长的带领下,针对以上的现状与调查结果,进行小组讨论,运用不等计分方法进行评价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对策只有在140分以上才有机会实施。
1.3.1 加强留置针穿刺技术的规范操作培训。规范的护理行为对护理安全具有保证作用,是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途径[3]。为了使护士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重新修订了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流程:包括静脉留置针型号的选择、穿刺部位血管的选择、消毒方法、穿刺手法、无菌透明敷料的正确固定方法、穿刺时间的标注、封管液的选择和正确的封管方法、无菌透明敷料的更换、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等方面。护士长实施全程管理,督促护士严格按规定和标准执行,定期跟班检查标准的执行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和当月的考核挂钩。
1.3.2 保持静脉置管通畅。在静脉输液时容易发生胶体溶液黏附在导管内壁的现象,药物也容易发生沉淀现象,封管不正确也会造成堵塞静脉置管的发生。在进行输液之前需要使用注射器进行回抽,回抽有回血才可进行输液,如发现有小血栓,则使用肝素进行稀释,如多次回抽都无法达到回血流畅,则考虑导管堵塞,应及时处理或者进行拔管。本文病例中因堵管问题无法处理而拔管的共24例。护理人员还需要掌握不同药物的pH值和浓度,避免药物在输液管混合以后形成微小颗粒堵塞导管。在进行封管时要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封管均采用正脉冲式封管,对于高危级别人群要随时观察输液速度和通畅情况。
1.3.3 发放留置针护理宣教单。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护士必须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并发放留置针护理宣教单,宣教内容为静脉留置针的介绍、使用优点以及留置期间的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在留置期间也要做好教育指导,使患者和家属充分了解自我防护的方法,静脉留置针护理宣教单置于病区走廊宣传栏内,方便患者及家属查阅,提高知晓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策实施后,再次登记从2014年1-2月留置针总数为209例,其中非计划性拔管数为39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18.66%。按照品管圈方法给出的公式,计算出:目标达成率=(改善前-改善后)(目标值-改善前)×100%,即本次活动目标达成率为109.86%。进步率=(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即本次活动进步率为58.6%。说明此次品管圈活动所采取的措施有效,住院患者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降低到目标值以下。详见表1。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在短时间内被患者和护理人员接受;使用静脉留置针可以保护血管,且留置针的柔韧性较好,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小,减少了对静脉的损伤,降低了感染和出血的几率;在长时间留置的过程中,减少了患者因为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精神压力[4];还可以连接外周静脉营养通路,为患者提供多条治疗通道的同时减少了护理人员在穿刺方面的工作负担,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广泛[5]。非计划性拔管指的是患者将静脉留置针私自拔出或者是护理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的自行脱落,或是并发症所引发的提前拔管。本文中品管圈小组针对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最后确定了穿刺水平不够、经验不足、固定不妥、宣教不到位等原因为导致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也成为了品管圈活动的主要工作任务。在针对每个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后,在施行品管圈对策以后,患者在品管圈小组成员的精心护理下,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降低到目标值以下(P<0.05)。
综上所述,品管圈小组内的成员通过讨论、启发,并且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来对自己的工作所涉及到的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于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针对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进行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的维护和延长留置管的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的降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了护理质量。
[1]赵焱,赵美杨,宋春玲,等.品管圈活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J〕.吉林医学,2014,35(27):6151-6152.
[2]潘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5):11-14.
[3]吴秀英,杜会萍,胡琼.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静脉留置针使用中静脉炎发生率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S1):66-67.
[4]张新.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动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6):257-258.
[5]周红霞,王芸香.品管圈在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实践效果〔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8):1009-1010.
(编辑落落)
R473
B
1001-7585(2015)19-2704-03
201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