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

2015-12-10 00:59王云霄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兴趣游戏幼儿

王云霄

摘要:“教育”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对生存的超越,是师生之间精神与精神的相遇,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碰撞。教育包含着“教”和“育”两个层面的含义;“教”是前提,是基础,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当着一个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的身份,教授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育”是核心,是教育的本质,重在育心、育情、育智、育行。“育”不是像园丁那样依据自己的经验,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条件后的“静观其变”,而是一种过程,是师生主体间展开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样,从传统教育的“管”字当头,到“教”字当头;从“奴化”到以“育”为本质的对话教育,正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教育真谛的所在。

关键词:教师 幼儿 游戏 兴趣 需要 环境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17

一、走进幼儿的心灵

要想了解幼儿就必须走进幼儿的世界里,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马拉古其的一首诗《其实有一百》充分表达了这一思想,他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却被偷走了九十九种……”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儿童是一个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和表达世界的栩栩如生的孩子,一个自我成长中主角的孩子,一个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所以我们要承认“其实有一百”,要以孩子的立场和思维来看待一切。

二、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

1.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是了解孩子的第一步,只有你仔细地倾听并及时地回应,孩子才会对你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他们会觉得和你交流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快乐的情绪体验会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他们源源不断地向你输入所有信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信息,你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2.要学会和孩子对话,并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中。对话是我们对现实教育状况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对人性没有压抑、能够解除焦虑、建立安全感互信感、能够使教师和幼儿间彼此尊重、相互认同、互相激励共同创造的教育。所以教师要用儿童心参与对话,用平等心参与对话,用学习心参与对话。对话是幼儿和教师之间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对话是平等的,是以互相尊重为前提,因为幼儿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被动的听从者。所以在这种新型关系中教师身上所承载的文化、经验不是居高临下的倾泻,而是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过程能让幼儿和教师共同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一种合作,一种友爱。

3.学会分享孩子的情感。教师和幼儿之间应存在着一种分享的关系。应把他们视如己出,用父母的心来分享孩子的感情,用仁慈博爱的心来分享孩子的情感,要和孩子融为一体,和他们共欢乐,同悲伤,幼儿既可以分享教师的经验,教师也可分享幼儿的独特经验,让师生一起在快乐中分享,在分享中快乐。

总之,只有做到仔细倾听,平等对话,快乐分享,教师才会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对幼儿来讲正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为有了倾听,幼儿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而且可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因为有了平等的对话,幼儿才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与差异,因势利导,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因为教师的分享,让幼儿体验到了分享的快乐,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只有走进幼儿心里,教师才能用行为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性格,最终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幼儿更是如此。如何抓住幼儿的兴趣,怎样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就成为关键所在。首先,我们应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幼儿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独立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1.观察了解幼儿,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并且时时关怀幼儿,做到有心人,并会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同时还要有一双慧眼,去捕捉、去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适时的加以引导。

2.站在幼儿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周围的事物。理解他们的童真、童趣,听他们之所说,想他们之所讲,做他们之所想,关注他们的关注,惊奇他们的惊奇,感受他们的感受。

3.激发他们强烈的内在需求。强烈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幼儿前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幼儿更多的则是关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情感方面,幼儿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赞美和关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抚摸对幼儿来讲都是莫大的安慰与鼓励。在尊重方面,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也有自己的愿望和需要,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自我实现方面,幼儿渴望自己独立认识周围世界,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主动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教师在理解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还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既要捕捉幼儿发展的“寻常时刻”,又要把握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相信每个幼儿都可获得很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伟大事业,教育是一门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影响生命,用心灵启迪心灵的艺术,是事业就要献身,是科学就要求真,是艺术就要创新,同时还应具备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切实提高服务质量的时代精神。而教师作为儿童活动的安排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个好的教师有时应该教,有时应该强化,有时也应该强制命令,要懂得什么时候教,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比单纯地主张教或者主张建构困难得多;要懂得如何运用强化手段去帮助幼儿同化社会知识,如何鼓励幼儿通过主动活动建构物理和逻辑数理知识,如何支持儿童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要比极端地思考强化和兴趣困难得多;同样懂得在必须强制时如何作出决定,在不毁坏自主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坚持服从,要比只顾及强制和合作困难得多。德弗里斯认为,一味地强调建构、兴趣和自主,会使教师陷入浪漫主义教育哲学的泥坑,一味地强调、强化和服从,则会使教师受到文化传递教育哲学的羁绊。因此,教师应对这些对立面作辨证的整合,而不是走极端。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精神的化身,它孕育着美,引导着美,创造着美,体验着美。

参考文献:

[1]叶谰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S.F.海克.C.R威廉斯编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琦.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李季湄译.学习瑞吉欧方法的第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兴趣游戏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