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斗争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
2015-09 58.00
本书在丰富史料和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率先号召、协助义勇军、领导组建抗联、团结东北爱国力量、城市群众斗争和隐蔽情报系统、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六个方面,全面回顾和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抗战14年的全过程,对相关经验教训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总结。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将填补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罪行与宽待——原日本战犯反省绘画集
抚顺战犯管理所
9787554907474
2015-06 60.00
本书是国家副主席李源潮视察抚顺战犯管理所期间,提议的一项反战宣传教育内容。书中收录了桧山高雄、岛亚坛、熊谷清等三名原日本战犯创作并赠送给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画作,画作分为版画(木刻)和油画两部分,共计66件,其中,版画(木刻)29件,油画37件。这部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侵华历史所作的佐证,也是对日本国内歪曲、否定侵华历史的言论给以有力的批驳和回击。此画册能够教育后人,警示世人,珍爱和平。
铭记与警示——九一八国难下的沈阳
孟悦
9787554908877
2015-08 48.00
本书以确凿的历史史实为依托,以“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后沈阳城的巨大变迁和反差为主线,突出表现了“九一八”事变带给沈城百姓乃至全国同胞的惨痛灾难,弘扬沈阳(东北)军民奋起抗争、保家卫国的抗日斗志。本书特色和亮点:本书中穿插近百张从未公开的历史老照片,包括日军侵华暴行和反映当年沈阳经济、教育、政治方面的图片;书中包含大量“九一八”事变亲历者的口述。
中国文化的根与魂
姜广辉
9787554906620
2014-08 62.00
本书作者姜广辉先生是我国著名思想史家、经学史家,师承侯外庐、邱汉生先生,先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稿是作者从事学术研究开始至今已经发表的部分学术文章的结集。全书以“总论元典”“意义追询”“理学源流”“回归汉唐”“楚简隐秘”“文化建设”“师友道义”为篇目,分为七个部分,展示了作者从事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简帛学、中国经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清代思想史等方面研究的丰厚地文化功底。
当代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陶东风 等
9787554904732
2014-03 48.00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立足当下中国社会文化语境,参考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理论与实践,以价值观为核心,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集中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在目前的大众消费时代所遭遇的“红色空壳化”、傻乐主义与反智美学等各种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从价值观角度详细论述了大众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探讨了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同大众文化达成融合的可能性和具体路径。
中国百年话剧史述
田本相 主编 宋宝珍 副主编
9787538299953
2013-08 120.00
该书叙述了中国话剧的诞生、演变、发展的历程。从1907年的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话剧《黑奴吁天录》到新时期的话剧舞台,时间跨度逾300年。把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和表演艺术纳入话剧历史的范围。对中国话剧的历史发展理出了一些线索,揭示了一些有规律性的内涵。对中国百年话剧发展作了一次历史的总结。
东北讲武堂同学录
辽宁省档案馆
9787554904855
2014-07 3980.00
东北讲武堂始建于1906年,在其存在的25年中,共培养了近万名军事人才,它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被誉为民国时期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之一。辽宁省档案局(馆)作为辽宁地区永久保存档案史料的重要基地,藏有东北讲武堂第一期至第九期同学录及相关档案史料。为实现对档案原件予以有效保护,故辽宁省档案馆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拟出版《东北讲武堂同学录》。收录东北讲武堂第一期至第九期同学录及相关档案史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没有同类书出版。
转型发展与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哲学思考
毛世英
9787554907030
2014-09 30.00
本书从多方面联系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如何提升人民幸福感的问题进行了深讨。主要包括从辩证法角度对幸福感及其类型进行了哲学分析,联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国民幸福感欠缺的原因,指出了论述了转型发展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并以大量故事生动阐述了诚信、忧患、知足、敬业、感恩等追求幸福应有的价值观和心态,还结合我国企业实际论述了如何提升员工幸福感,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论述了如何提升人民的绿色幸福感等问题。
爱的呼唤
金泰成
9787554904732
2014-09 33.80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大学》《中庸》《礼记》《论语》《老子》等经典之作的儒道思想中,探寻了爱、爱的教育方法以及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育儿处世之道,探讨了家国、生命、教育、情爱、信仰、孝忠、价值、成功等人生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家庭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充满爱心,能够享受爱、给予爱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