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泰
清代的袁枚,风流倜傥,名噪一时,人称才子,又有“美食家”的雅号,所撰《随园食单》,两百多年来一直被南北勤行(餐饮业)的师傅视为枕边秘籍。袁枚曾说:“三年可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真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个叫陶怡云的毛头小伙,不知是不了解随园老人的脾性,还是故意跟他开玩笑,竟然给他送了一只瘦骨嶙峋、龙钟萎缩的老鸭。食恐无味,弃之又可惜,袁枚只好将原物奉还,并附一短札,读之令人喷饭:
“您所赠送的、题签特地标明的‘雏鸭,已经收到,非常高兴。可是仔细审视,似乎名不副实。这只‘雏鸭老态龙钟,一副可怜相,看来它的年龄与老夫差不了许多吧!如果把它烹而食之(真是罪过),不是长了一副像《山海经》中西王母那样的铁齿钢牙,把鸭子如砍树锯木一样嚼碎,恐怕是难以下咽的。如果把它养起来,我又没有吕洞宾返老还童的丹药,鸭子只能日渐其老,真是叫人徒唤奈何了!如果它真是一只‘雏鸭,只是像您一样,因为少年老成,才作此龙钟之状,那么,我不能把它视作食物,而应该当作高贵的宾客,以礼相加,更是不敢怠慢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公父文伯宴请南宫敬叔,让露睹父当陪客。公父文伯殷勤地请露睹父食鳖,上席的鳖很小,露睹父认为这是看不起他,很不高兴,不肯吃,并说:‘等它长大了,我再吃吧!我这里也斗胆学一学露睹父,把‘雏鸭原物奉还,等它投胎转世,我们再吃它如何?”
奉还赠品是会刺伤对方自尊心的。比袁枚长一辈的才子赵执信,18岁中二甲进士,21岁为翰林编修,23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真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似锦。可他就是因为退还他人赠品,而中途折翼。事情是这样的:黄六鸿家中富有,欲攀附京中名流,进京之时将家乡土特产品与自己的诗稿遍送京中名士。赵执信也收到一份,但他看不起这个势利小人,于是答以短柬:“土物拜登,大稿璧谢。”意谓土产我收下了,大作奉还。从此,黄对他恨之入骨。后来黄六鸿挟私愤揭发赵执信等人在国丧期间听戏,观看洪昇的《长生殿》,于是剧作者洪昇连同听众一起下狱。真是:“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其缘起,便是那一封小小的短柬,刺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我们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也不妨说当事双方都缺少点儿幽默感。
为人洒脱的袁枚则不然,他用调侃的笔墨写了一封幽默、诙谐的书信。信中妙语连珠,谐趣横生,这不仅消除了由于伤及面子而带来的紧张气氛,而且还会使当事人陶怡云忍俊不禁,把不满都抛到九霄云外,诙谐、幽默之功大矣!
做一个受人欢迎的普通人,应该有点幽默感。一脸正经、语言乏味,虽然比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要好一些,但对普通人来说,大家还是会敬而远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