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婷
摘要:英美文学是英语专业主干课程,在提升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调查表明,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对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依赖于课堂教学,主观能动性较弱。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教学的示范性和研究性。
关键词: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英美文学》课程;培养目标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076-02
英美文学是专业主干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言技能。通过对2013级英美文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动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抽样问卷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反映了学习中的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学习动机:提高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英美文学课重在介绍和讲授英美文学发展阶段、流派、思潮、运动、主要作家及作品,进行作品分析和欣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思想,欣赏、学习、模仿优美的语言,陶冶情操,激发情感、想象和联想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理解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鉴赏能力。知识储备方面,“中国文学”占88%,而“外国文学”仅占12%。对外国文学的了解程度相对来说非常低。
赵文书指出,目前众多学者呼吁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新的业务培养要求体现了人文取向。在这种培养多层次多元人才的背景下,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定位显得相对明确,目标就是培养基础英语教育专门人才,满足英语教育的教学、人文和社会需求。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感兴趣”的人数占91%,“不太感兴趣”的占9%。学习动机调查表明,认为该课程可以“提高文学修养”的学生人数占40%,“出于兴趣”而学习的占42%。这表明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对于学习目标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同时也达到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英语授课教师的要求。
程爱民指出,英美文学课的首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或是英语水平。调查显示,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的动力来自不同方面:2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上课精彩,故努力学习;33%的学生认为是课程内容丰富精彩而促使他们有了学习动力;26%的学生认为是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所驱动;1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动力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显然,81%的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教师授课、课程内容和人文素养,这说明英美文学课程已经在人文素养、思辩能力培养、扩充视野等方面显示出其特有的功能。
二、文学阅读:多样化和实用性相结合
教师通常会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鉴赏等方式学习本课程,这种方式需要大量深层次的阅读,而阅读和学习方式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自我评价统计显示,67%的学生认为自身文学阅读能力比较差,这主要是文化背景、词汇量、审美经验、阅读技巧等欠缺或匮乏。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通过提前布置问题、指定相应参考书、课堂讲授与讨论等方式进行。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课前预习、合作学习、扩充词汇量、学会听课等方面进行知识架构的扩充和问题的思考,改变接受模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介入,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文学名著阅读数量调查显示,17%的学生阅读了“1~4本”,33%的学生阅读了“5~8本”,22%的学生阅读了“9~12本”,28%的学生阅读了“13本以上”。只有50%以上的学生阅读了5本以上的文学名著,数量偏低。在文学作品样式的选择中,64%的学生喜欢阅读短篇小说,21%的学生喜欢阅读长篇小说,诗歌和戏剧阅读比例分别是10%和5%。学生文学作品阅读呈现快餐化趋势,短小精悍的作品比较受欢迎,而诗歌和戏剧对学生来说相对艰涩难懂。
当代学生最喜爱的文学类别中,阅读经典文学名著的学生占40%,观看当前流行影视作品的学生占36%,24%的学生喜欢阅读通俗文学。在经典文学原著和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之间选择,选择阅读文学原著的学生占33%,而52%的学生更趋向于观看电影。因为电影为学生学习文学提供更为方便、直接的输入。对于戏说、改编和大话经典的文学现象,10%的学生认为这是对经典文学的亵渎,57%的学生认为仅供消遣娱乐,无文学价值,31%的学生认为戏说类影视作品比经典名著本身更有趣味性。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审美定位、文化价值观、自我素养提高的互动关系方面有着明确、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取向。
关于参考书的阅读需求方面(此题可多选),36%的学生认为需要阅读提升赏析能力的参考书,29%的学生认为需要阅读增强阅读能力的书籍,48%的认为需要阅读关于作家生平轶事的书,55%认为要读关于英美文学作品背景知识的书。可以看出学生需求排序为:背景知识、作家生平、赏析手法和阅读能力的增强。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文化思潮和运动、风俗习惯,顺利构建文本学习中知识获取的连贯性和因果性。
整体来看,免费师范生外国文学知识贮备相对欠缺,在数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当代,他们的阅读方式多样化,阅读了一定的量。但阅读能力弱。倾向于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审美有理性把握,需要背景知识的输入。
三、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示范性和研究性
优质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调查显示,68%的学生对课时安排感到满意。在课程设置难度方面,“可以接受”的学生占74%,认为“很难”的学生占21%,认为“容易”的学生占5%。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设置方式在他们学习、理解、接受的范围之内。
文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局限于课堂的习得,还需要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调查表明,学生平均每周用于英美文学课在“5小时以上”的为7%,“2~4小时”的为76%,“1小时以下”的为17%。显然大部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间非常有限。课外和同学交谈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体会比例显示,“经常交谈”占12%,“复习时交谈”占46%,“特殊情况下交谈”占33%,“基本不交谈”占9%。74%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上提供的文学资源,访问文学网站主要是为了考试和撰写论文,分别占59%和62%。这些数据说明,课外学习时间付出相对较少,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学习和交流有可能是为了预习、完成作业、讨论、复习考试,目的性非常明确。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率和课堂气氛的活跃对学习文学也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文学课程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很积极”的学生比例为9%,“比较积极”为57%,“不太积极”31%,“不积极”为3%。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积极进行观点的交流和沟通,提高思辨和创新能力。调查显示,94%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的活跃非常重要,这取决于教师课堂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的活跃性。59%的学生认为“有一些经典故事片断,使课堂气氛活跃”。在课件制作中,必要的音频和视频相结合,注重图文并茂,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王军和石瑞指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要改变教学模式和理念,为培养21世纪人才提高自身内涵,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文学课的内涵。教学方法调查显示,43%的学生喜欢“讲授式”教学,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认为这样较易掌握文学史知识及其发展脉络,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利于突破重点。28%的学生支持“研究式”教学,即教师出示议题,学生准备材料,进行课堂讨论。认为这种方法便于活跃思维,提高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22%的学生支持“摘桃式”教学,即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进行点拨和答疑。学生自学教材,教师在关键的知识点、学术争议处适当点拨即可,或只答疑即可。只有7%的学生支持“讲座式”教学,即由老师就某一专题进行讲座。
综合来看,49%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给学生机会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术能力的提升训练。除了传授具体的英美文学知识和概念,还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鉴赏能力、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认可,目的性非常突出。这同时说明,学生初步具备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对提高科研能力非常有帮助。为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奠定了基础。显然,教师需要关注免费师范生在知识、素养、创新等方面的训练和提升,还要结合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更多关注课程授课的示范性、方法的实用性以及和中学教学的关联性。
四、结语
英语专业免费师范生将成为中坚力量,个人专业素养和人文素质对基础英语教育非常关键。虽然英美文学课面临着边缘化情境,但是,它是一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辩能力的专业必修课。教师要在新形式下更新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多元评价模式,增强教学的示范性和研究性。
参考文献:
[1]赵文书.从学科内涵看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J].外语研究,2014,(4):51.
[2]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17.
[3]王军.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J].同济大学学报,1999,(1):76-80.
[4]王军,石瑞.英美文学教学与21世纪人才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