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与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015-12-09 21:12石庆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健康运动大学生

石庆福

摘要:高校应该加快运动教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内外一体化进程,加大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力度,主动改革体育教学,丰富运动与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运动促进健康的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运动;健康;教育

中圖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076-02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健康不再简单地意味着身体无病,而是“身体—心理—社交”多方位的健康。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群体,大学生的健康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能力。近期,国家为制定了落实大学生体育课时的政策,就是为了利用体育运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在以往的大学生健康教育中,运动作用的教育是缺乏的,运动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不够的。我国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担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建立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运动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运动教育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理解,大家对运动教育的认识多停留在体育教学的层面。在大学中,把运动等同于体育课的现象也是十分普遍。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只在体育课上才进行不足量的运动。对于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知之甚少,更有甚者,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上体育课进行运动只是按照学校的安排在完成教学任务,甚至是好玩。这也是大学对于运动教育的缺失。一直以来,学者针对运动教育都比较关注,早在1968年美国体育教育家达里尔·西登托普就提出了运动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意志品格,提高团队合作能力。运动教育模式的提出和使用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而注重提高学生运动的意识仍然显得十分重要。

二、健康教育

我国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从开始就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学习目的只剩下了考试。就连体育运动也成为学生考试的工具。在高中,体育课几乎被其他课程侵占殆尽,学生参与运动的时间几乎没有。在大学,除了每周一节体育课,很多学生其他时间是不进行体育运动的。尤其是在大三、大四时间,体育课没有了,学生的学习和求职压力增大,能参与运动的学生就更加所剩无几。很多按时参加体育课教学的学生也是为了能顺利及格,拿到学分而勉强来参与课堂教学,特别在女生中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导致这种情况一直恶化的原因,主要还是我们对于学生的健康教育没有做到位。学生基本不知道什么是健康,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健康,更不清楚运动与健康有什么样的关系。在体育课上,老师教授的内容多是技能学习,严重缺乏对于运动促进健康知识的传授。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参与运动比较盲目,没有针对性。因此,仅从医学的角度对人体进行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运动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运动可以实现人体的全面健康。健康教育的发展目标必须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运动与健康教育的失联

运动教育与健康教育本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可是,在现有大学教育中却将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有意的割裂开来。在现在的大学教育体系中,运动教育偏重于学习运动技能,目的简单到了让学生学会一项运动技术。运动教育本身应该是学生全面的身心健康教育,而体育教师多数是以传授体育运动技巧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而对学生身心健康知识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在大学中,健康教育被认为是医生或是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在社会上,说到健康更多的人是从医学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忽视了和运动健身的联系。而大学的健康教育多从身体形态、技能素质、营养饮食等方面进行,运动促进健康的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学习药物、饮食养生的学生远远多于参加运动健身的学生。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运动教育和健康教育是失联的。

四、运动与健康教育联合作用的必要性

1.促进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大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生活习惯的重要阶段,很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现今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生活质量,可是却对如何才能健康生活知之甚少。因此,进行必要的运动促进健康的教育十分必要。让大学生关注健康,参与运动,改善生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2.使健康教育更加系统性。以往的健康教育更加看重身体健康的教育,现在的健康观则更加注重身、心、智的健康。运动是对健康的最好教育方法,参加运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机能,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环境,拥有健康生活。全面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通过合理的运动和健康教育,不仅能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自然的能力,而且能使大学生实现社会健康。把运动的健康作用主要价值观融入健康教育中,才能使健康教育更加完善,更具系统性。

3.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助力。运动与健康教育的联合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特殊的作用。当前,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转型期,在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类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无论运动教育还是健康教育都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作为重要课题,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运动和健康教育有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地位。在面对挫折、控制情绪等方面,运动可以做到生动、具体。运动与健康教育联合作用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功能。

五、运动与健康教育联合作用的途径

1.运动教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实现运动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和内外结合实现两者统一教学。作为两门在大学中开设广泛的普识课,在以往的教学中,各自有自己的系统性。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将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统筹规划,实现课内一体化教学。在课外,无论是运动教育还是健康教育都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学生个人的运动和健康生活习惯、学校的运动与健康活动环境、学生家庭的教育引导情况等都会在两个教育的实施中影响巨大。因此,在课外教育中,应该在各个环节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实施教育干预。在教育过程中,课内教学是课外教育形式的基础,对课外活动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课外教育活动是课内教学内容的延伸,也是课内教学成果的最好实施与检验。因此,运动与健康教育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要紧密联系,实现有机统一。

2.加大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力度。注重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应该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对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普及与传播力度。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开辟运动促进健康专栏,在学校每年一度的运动会期间增加运动与健康知识的普及活动,举办运动促进健康的专题讲座等。知识的传播重在找到合适的传播媒体,在大学校园中,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都是普及度较高的媒体,这些媒体的普遍存在是有利于运动与健康知识的传播的。学校应该为运动与健康知识的传播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让学生受众产生乐于学习和接受运动与健康知识的心理。

3.基于健康教育理念改革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是现代运动与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现代运动与健康教育认为,要实现学生的健康,让学生有机会参加运动,就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该减弱运动的工具性,让体育活动成为大学生的需要,让大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主动参与运动,提升体育运动的人文性。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进行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使学生实现短期运动向终身运动的转变,注重学校运动与健康教育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结合。

4.丰富运动与健康教育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不仅局限在以往的本学科基础知识,要突破原来相互割裂的教学模式,充分融入两者结合的教学内容。例如利用素质拓展,让学生参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在运动的同时提升意志品质。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尽量避免竞技性,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身心健康的不足,主动提出参与运动与健身,然后学会如何运动与健身。

5.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在研究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健康,可是在问及是否能坚持参加运动时回答却是否定的。在问及学生的健康状况时,学生也普遍反映不很乐观。这样就出现了矛盾的状况,身体是不健康的,也知道运动可以促进健康,可是却不愿意积极参与运动。因此,从人数、时间和质量上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是势在必行的。要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首先要提升校园运动文化氛围,注重体育文化节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运动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其次应该注重运动与健康教学的引導作用,老师不仅在课堂内教授,在课外活动中应该多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不再盲目,能够科学健身。老师应该加深对健康理念的理解,把运动与健康教育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六、结语

健康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运动教育的载体,结合运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大学生运动与健康联合教育,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运动与健康教育联合作用的创新模式是时代的追求。在大学生中树立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每位学生的终身体育。

参考文献:

[1]高航,章荣江,高嵘.当代运动教育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6).

[2]王军凤,王素平,高玲娣.学校体质健康教育模式与方法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2).

[3]李小进.3种教育理念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反思[J].安徽体育科技,2013,34(6).

猜你喜欢
健康运动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不正经运动范
疯狂的运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