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红,裴建基,赵秀欣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2300
眩晕(vertigo)是临床患者就诊的最常见的前10 位原因之一,其人群患病率为7%[1],而且随着生活习惯改变、工作节奏加快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出现,眩晕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并引起了临床的普遍关注[2]。鉴于眩晕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复杂及涉及学科广泛,使眩晕患者很难得到快速准确的诊治。该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就诊于该院神经内科于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和临床分布特征,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眩晕的认识,建立正确的诊断思路,现报道如下。
随机收集2012年7月—2014年7月就诊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300例。
记录所有收集病例的人口学数据和病因。依照国内外诊断标准进行病因分析诊断,具体分类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精神性眩晕、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及混合/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晕五大类。
应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0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n(%)]
300例眩晕患者中,男106例(35.33%),女194例(64.67%),男:女= 1:1.83,性别比在病因分布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2,P<0.05),这种差异性在精神性眩晕患者中比较明显,其男女比为1:2.46 (χ2=10.302,P<0.01)。年龄在20~92 岁,平均年龄52 岁,20~65 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共188例(62.67%),各年龄段病因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57,P=0.000);在各年龄段,BPPV 所占的比例都最高,而PCI 在高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χ2=50.225,P=0000)。
300例眩晕患者中,前庭性眩晕225例(75%),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占60例(20%),前庭周围性眩晕180例(60% ),前庭中枢性眩晕45例(15% ),其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VN)、梅尼埃病(MD)、精神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MV)、后循环缺血(PCI)、系统性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分别占30%、15%、10%、15%、9%、5%、5%。他们共占眩晕病因的89%。其他前庭周围性眩晕15例,包括迷路炎5例、外淋巴瘘1例、晕动病4例、突发性耳聋3例、迷路卒中2例。其他前庭中枢性眩晕病例3例,包括小脑出血2例、颞叶癫痫1例。系统性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15例,包括贫血5例、晕厥前3例、血压不稳4例、青光眼2例、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1例。混合/其他/不明原因性眩晕15例,占5%,其中2例为颈性眩晕。见表1。
基于眩晕病因的多样性和诊断的复杂性,只有深入掌握眩晕的定义和发病机制,才能准确地做出诊治。眩晕是一种运动幻觉,是患者自身或周围环境的运动幻觉[3]。眩晕分为真性与假性眩晕。真性眩晕又称前庭性眩晕是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一种客观并不存在的自身或外物的运动幻觉。假性眩晕又称非前庭性眩晕是指是自身不稳感,倾倒、头重脚轻、晕厥前等主观感觉。眼源性、本体觉性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均是假性眩晕[4]。依据病变部位不同,真性眩晕又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眩晕。初步诊断时首先区别前庭性还是非前庭性眩晕,若为前庭性应鉴别周围性和中枢性,最后结合各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而确诊。眩晕治疗中前庭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神经递质而发挥作用,但若时间过长,会抑制中枢代偿机制的建立,故前庭抑制剂不适合用于前庭功能永久损害的患者,且当患者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应停用,并应开始康复治疗。前庭康复锻炼:主要针对因前庭功能低下或前庭功能丧失而出现平衡障碍的患者,这些平衡障碍往往持续了较长时间,常规药物治疗无效[5]。
该研究显示,临床中以BPPV、VN、MD,精神性眩晕,MV、PCI及系统疾病性眩晕/视觉性眩晕/本体觉眩晕发病率较高,这为眩晕病因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各个年龄段以BPPV 发病率最高,Halmagyi GM[6]研究提示其有较高发病率,因此对BPPV 深入全面的了解非常重要。PCI 在高龄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这与高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精神性眩晕在眩晕病因中占15%,与国外相关研究相似[7],其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女性情绪不稳的心理特性有关,更易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8]。
[1]T.Lempert and H.Neuhauser.Epidemiology of vertigo,migraine and vestibular migraine[J].Journal of Neurology,2009,256(3):333-338.
[2]Ramakrishna J.Efficacy and safety of bilateral posterior canal occlusion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ase report series[J].OtolNe urotol,2012,33(4):640-642.
[3]NeuhauserHK.Epidemiology of vertigo [J].Curr Opin Neurol,2007, 20(1): 40-46.
[4]董万利.正确认识和诊治眩晕类疾病[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9, 6(1):46-56.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72-373.
[6]Halmagyi GM.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vertigo [J].ClinMed,2005, 5(2):159.
[7]Grunfeld EA.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mong neurology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identifiable vestibular lesions [J].Int J Audio,2003,42:161-165.
[8]龙玲,邓军.眩晕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分析[J].北京医学,2008,30: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