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亮
郑州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南郑州 450003
疼痛是临床上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手术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造成拔牙术后疼痛的原因较多,疼痛的程度及疼痛的发作时间因人而异[1]。以往的文献未对拔牙术后患者疼痛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术后仅对疼痛症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拔牙术后疼痛缺乏综合的术前评估,导致在术后疼痛处理上缺乏预见性[2-3]。该研究结合临床病例及前瞻性研究,对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探讨,并就疼痛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文采用阶段性治疗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第一阶段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3年5月就诊的80例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拔出术后疼痛原因,并依此构建拔牙术前难度评测模型,为后期拔牙术后患者疼痛症状临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阶段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就诊的9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拔出前对术后疼痛原因进行早期预测和评估,依此构建临床干预措施并在术后实施该措施。对照组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19~56 岁,平均年龄(36.8±3.9)岁,拔牙原因包括27例冠周炎反复发作、39例第三磨牙和邻牙出现龋坏、14例颞合关节功能紊乱等; 观察组患者男47例,女45例,年龄17~60 岁,平均年龄(38.1±2.5)岁,拔牙原因包括31例冠周炎反复发作、40例第三磨牙和邻牙出现龋坏、21例颞合关节功能紊乱等。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性别、年龄、牙齿龋坏和冠周炎病史、吸烟习惯以及女性月经周期进行详细询问并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一般资料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检查,结合常规检查记录及X 线片对患者拔牙手术难度进行预先评估。对患者牙冠骨和牙冠邻牙的阻拦、阻牙生长方向、牙根深度和宽度等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拔牙方案。
患者采取利多卡因阻滞麻醉。若患者牙齿完全萌出,则采用牙挺挺松后使用牙钳夹拔除;若患者萌芽难以挺松,可首先使用高速涡轮机裂钻实施分根处理后再使用牙钳夹拔除; 若牙齿尚未完全萌出,则需保证牙齿完全暴露才进行拔除。术中和术后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对拔除牙齿周边进行冲洗,并吸尽创面渗血。对照组患者术后1 h 给予奥硝唑和罗红霉素口服,2 次/d,使用3 d。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干预: ①未采用翻瓣去骨处理但其手术难度大的患者、 邻近磨牙或阻生牙存在龋坏的患者以及月经期3 周内的女性患者,手术后将含药氧化纤维纱布放置入后槽牙窝; ②采取翻瓣去骨处理的患者术前1 h 内给予琥乙红霉素及甲硝唑口服,术前局部麻醉时给予4 mL利多卡因+5 mL 地塞米松进行麻醉;③未有上述要求的患者不给予药物干预。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患者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 检验。
对所有患者拔牙后产生疼痛症状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拔牙术后不同时间段内患者产生疼痛症状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似,其中拔牙手术时间和拔牙难度与术后疼痛程度有最密切的联系,另外引起拔牙术后疼痛的因素还有术后局部感染及女性月经周期等;对观察组患者及时给予临床干预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严重疼痛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严重疼痛发生率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严重疼痛发生率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对照组(n=80)观察组(n=80)t 值P 值组别3.9±2.0(2.2±1.1)#7.024 0 0.000 0 2.6±1.3(0.9±0.2)#12.380 8 0.000 0术后疼痛程度手术当天 术后第3 天
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后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这是拔牙术后最为严重及令患者最为痛苦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如何减轻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后疼痛症状是目前临床口腔科重点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文献报道,导致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后疼痛的原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及拔出难度等[4-5]。术前对引起拔牙术后疼痛的原因进行预先判断,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术后处理措施,进而减少术后创伤及疼痛的发生[6-7]。手术前准确判断拔牙难度也是减轻拔牙术后疼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拔牙医师合理的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传统治疗上大多为根据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病变程度简单的对手术难度予以分类,这存在较大偏差[8]。文献报道,导致患者拔牙后疼痛的原因包括年龄、性别及拔牙难度等。另外,下颔第三磨牙拔除术后还将出现某些特殊的疼痛,如干槽症所导致的疼痛,其涉及因素较多,主要与性别、年龄、吸烟习惯、拔牙时间、拔牙创伤、局部感染等有关。该文通过结合临床病例及前瞻性研究,采用阶段性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拔牙手术时间、拔牙难度、术后局部感染及女性月经周期均与拔牙术后疼痛密切相关;同时结果还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严重疼痛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周宏志等[3]研究基本一致。
表2 两组患者严重疼痛发生率比较[n(%)]
综上所述,对行下颔第三磨牙拔出术患者采取术前拔牙难度评估,并制定相应临床干预措施,可有效地减少术后疼痛的发生。
[1]李京旭,吴润国,李荣,等.下颌第三磨牙与髁突骨折关系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 29(2):253-256.
[2]张宏伟,刘晓静,李军玲,等.下颌第三磨牙根骨骨性融合1例[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1):70-71.
[3]周宏志,胡开进.下颌第三磨牙拔除术后疼痛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 28(2):153-157.
[4]李章一.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骨面型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 30(1):106-109.
[5]曲昌锋,郭哲,陆平,等.下颌第三磨牙与下颌角和髁状突骨折关系的研究[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3, 24(2): 71-73.
[6]寿娟,李生娇,苏剑生,等.下颌管与下颌第三磨牙牙根相对位置关系的CBCT 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 23(2):105-109.
[7]张平.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第三根管的临床治疗[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9, 25(1): 136-137.
[8]徐秀英,徐欣,李国菊,等.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根尖距下颌管距离与邻牙结构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39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