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刘娟娟,赵慧巧,卢年华,景明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文章通过文献和报道对当归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存在问题加以分析,为当归病虫害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当归;病害;虫害;防治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No.2011BAI05B0218)
作者简介:刘娟娟,女,研究方向:中药制剂工艺研究,E-mail:892467903@qq.com
通讯作者:景明,男,教授,研究方向:中藏药新制剂研究,Tel:0931-8765398,E-mail:jm@gszy.edu.cn
中图分类号:R282.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 on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 onAngelicasinensis
LIUJuan-juan,ZHAOHui-qiao,LUNian-hua,JINGMing
(Gansu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anzhou730000,China)
Abstract: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Angelica sinensis and its control was summarized through the literatures and reports in this paper,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bases of it,providing new train of thought for angelica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Key words:Angelicasinensis;Plant disease;Insect pes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当归(Angelicasinensis)是一种大宗名贵的中药材,以根入药,性温,味甘苦辛,具补血活血功能,常作为妇科药剂的主要成分入药。当归营养成分丰富,其主要药用成分为阿魏酸[1]。近年来,随着无公害农业生产的兴起,当归生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据调查,当归生产存在着种子资源匮乏、种子和种苗质量标准不完善、生产标准化普及率不高、GAP生产规模较小、化学法防治其病虫害农药残留量大等制约当归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和问题[2]。作为甘肃道地药材,尤以甘肃岷县产量最大,但是随着种植年限和面积的逐年扩大,病原菌以及害虫逐年积累,使得当归的质量和产量均下降。据文献报道,当归虫害主要是地老虎、蛴螬、红蜘蛛、沟金针虫等[3,4];病害主要有麻口病、根腐病、褐斑病和白粉病等[5,6]。而且虫害之后也会引起病害,所以两者密切相关,必须一起研究,解决。本文以近年来对当归病虫害的研究以及防治进行总结学习,旨在描述虫源、病原,摸清发病规律,并且总结其最近几年来的防治方法,为甘肃省当归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研制出新的农药剂型。
1病害种类及其防治
1.1当归麻口(茎线虫)病
1.1.1症状及病原当归麻口病是当归根部的主要病害,对当归的产量的危害极大。早年张广学等[7]对当归麻口病以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甘肃岷县等地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归麻口病主要危害根部,主要发生在当归成药期(栽植后第二年),感染初期,根部外表无明显症状,但其纵切面可见褐色糠腐状侵染点;随着当归根的增粗和病情的发展,根表皮呈现褐色纵裂纹,裂纹深1~2 mm,根毛增多和畸化[8]。严重发病时当归头部整个皮层组织呈褐色糠腐干烂。其病原主要是动物界线虫门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科茎线虫属腐烂茎虫,又名马铃薯茎线虫、马铃薯腐烂线虫[9]。此病常与根腐病混合发生。
1.1.2危害及防治麻口病对当归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其不仅使当归的挥发性散失,失去药性,而且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据调查,在甘肃岷县当归种植区,轮作5季以上的当归田,或者生地种植的当归,麻口病发生较轻,一般发病率在15%以下。连作年限较长、病害防治放任的当归田,当归麻口病发病率高达84.9%,产量仅为6 390 kg·hm-2。特等当归出成率仅为5%左右,一等当归出成率仅为28%左右,二、三等及等外当归的出成率高达67.0%;而病害防治及时,管理精细的归田,当归麻口病的田间发病率仅为14.2%,产量为14 307 kg·hm-2,特等当归出成率高达34.5%,一等当归出成率达29.3%,二、三等当归出成率为36.2%,可见病害不仅影响当归的产量,而且还严重影响成药品质[10]。近年来,当归麻口病防治技术有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尤其是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包括播种前土壤处理,壅苗和浸苗,灌根等;韩相鹏[11]研究表明,苗床在播种前、大田在前作收获后,采用 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 g·hm-2,对水2.5 kg,喷在15 kg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撒施后翻入土中并耙平,有利于防止麻口病发生;张大为等[12]采用奥瑞根、苦参碱及斑蝥素等3种生物药剂与阿维菌素。毒死蜱复配浸苗来防止当归麻口病,结果表明,药剂浸苗对当归生长量(出苗、叶片、株高以及冠幅)无明显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可提高当归的品级。其中斑蝥素40 mL加阿维菌素,毒死蜱25 mL加水5 L浸苗处理的防效最好,为66.44%,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在当归生产上推广使用;使用农药是目前当归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尤其是在当归麻口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崔建军等[13]研究发现,采用1.8%阿维菌素3.6 kg·hm-2加40%硫酸链霉素3.0 kg·hm-2农药组合对当归褐斑病﹑麻口病具有显著防治效果,并能够明显提高当归产量和特级、一级品出成率。但是农药残留依然是现在面临的很大问题。
1.2根腐病
1.2.1症状及病原当归根腐病发病于植株初期,首先是叶片失水卷缩、凋萎下垂于地面,后期叶片上半部分完全伏于地面、枯死,根茎部及根部可见湿腐症状,最终全株枯死。究其病因,国内外对当归根腐病报道较少,有报道认为当归根腐病与根结线虫病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即凡是有根结线虫分布的田块,根腐病发生也较重[14]。刘华等[15]为明确当归根腐病致病原因,通过接种的方式发现包含有丝核菌的接种体均没有导致当归湿腐症状; 南方根结线虫和丁香假单胞杆菌同时混合接种发病率为48%,先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后接丁香假单胞杆菌致病性最强,发病率为81%;而且,包含线虫接种体的混合接种与不含线虫接种体的接种,其致病性有明显差异,说明南方根结线虫在当归根腐病病害系统中是关键因子。
1.2.2危害及防治当归根腐病对其质量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其危害当归根,茎,不论是幼苗期,还是成株期都能发病。在发病期间,植株逐渐枯萎,根部组织呈现褐色,进而使得植株腐烂,只剩下纤维状空壳,完全失去药用价值。作为甘肃道地药材,当归病害一直是影响其药用质量的关键问题,有调查显示,甘肃岷县当归种植大田中,根腐病的发病率可高达76%,低洼积水地段发病率更为严重[16],使当归生产的持续性发展受到很大威胁。当归根腐病的浸染途径很多,所以得通过多种途径防治,首先当归要合理轮作,切忌连作;其次,在当归种植过程中,要选好地块,深翻晒土,规范储苗,栽前选苗,带有病菌的药苗必须剔除,还有根部有伤痕的苗子也不能移栽,因为病菌很容易侵染伤口。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药剂防治,以及在药株生长过程中施用的农药。早有文献报道,采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25%多菌灵500倍液浸种苗10 min,可消除种苗表面所带的病菌[16]。
1.3褐斑病
1.3.1症状及病原当归褐斑病也是影响药材质量的主要病害,它主要危害叶片,初期感染时,叶面产生褐色小斑点,到后期,病斑会逐渐变大,且病斑外围褪绿晕圈,边缘晨红褐色,中心灰白色,后期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斑扩展至整个叶片,使叶片干枯甚至全株枯死,对当归的质量以及产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当归褐斑病主要是由壳针孢属引起的当归叶部主要病害[17],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1.3.2危害及防治该病害较为普遍,只要是在当归种植产地都有感染,主要是其传播途径比较广泛,主要通过昆虫、农具、土壤等传播,其危害范围极广,所以应当受到很大的重视。主要防治和其他病害一样,主要是土壤处理,合理轮作,强化前茬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有效降低病原菌基数。王艳等[18]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发现10%恶醚唑、70%丙森锌对当归褐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很好;曹占风等[19]试验发现,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 500倍液的对当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第1次用药后7 d和第2次用药后7 d的防效分别达到71.17%和94.44%,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且当归增产率最高,达34.93%,建议在生产上使用。
1.4白粉病
1.4.1症状以及病原主要危害其叶、茎和花器,开始时在叶面出现面粉状的白色霉斑,随着病情的加重,霉斑颜色逐渐加深,上面散生黑色粒点,染病叶子逐渐变黄褐而枯死。病原主要为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真菌禾白粉菌。病源菌以子囊壳附于病残体组织上越冬,随气流传播,湿润的气候有利于白粉病的流行,病菌对气温的要求不高,5月下旬开始发病,7~8月较重,一直到10月份[20,21]。
1.4.2防治除了和其他病害防治方法相同之后,有文献报道[20,21],在播种前,种子经过甲醛500倍液浸泡5 min,也可以在发病初期,用65%的代森锌500倍液连续喷雾防治;7~8月病情较重的时候,喷1∶1∶150波尔多液,每隔10 d喷1次。连续喷3次,用这种方法预防和治疗白粉病。
2虫害种类及其防治
2.1地下害虫地老虎和蛴螬地老虎和蛴螬主要是生活在当归根部或近土表层靠近主茎的部位。地老虎又名土蚕,多发生于多雨的4~6月。幼虫主要是以嫩茎叶为食,随着其逐渐长大,便钻入土中,主要是夜间出来活动,咬断幼根、细苗。由此破坏植物的根系吸收系统,导致植株失去水分,养分,使其死亡。土蚕属于鳞翅目夜蛾科小地老虎[22],不仅对中药材有危害作用,对很多农作物都有危害作用,所以目前对其的防治有很多方法,比如高温堆肥,轮作倒茬,深耕细肥,清除田间杂草,破坏其滋生场所等等。但现在主要的防治方法还是农药的使用,包括早期的化学农药,还有现在正在研究的植物源农药。有文献报道[23]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施在幼苗上或幼苗根际处,对多种地老虎的防治都有很好效果。蛴螬,其成虫叫金龟子,主要是以幼虫为害较严重,主要危害地下部分;其成虫主要危害地上部分,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除了农业防治外,主要是化学农药防治,早期在成虫出土初盛期到盛期,每亩用辛硫磷500倍液灌根;每亩用美曲膦酯1 kg加细土80~100 kg拌匀,在栽前结合耕地撒入[22],均有很好的效果。
2.2红蜘蛛(螨类)螨类主要是刺吸式口器害虫[23],主要危害当归叶,嫩茎。主要是附着在当归叶片上,造成叶片卷曲,植株嫩茎皱缩,产生畸形,也可成为植物病毒传播的媒介引起病毒病害。螨类主要对蔬菜、农作物的危害较大,所以农药防治目前已经很广泛,当然也可以用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治上。
2.3沟金针虫沟金针虫病是幼虫,别名铁丝虫,成虫则称叩头虫;属于多食性地下害虫,在旱作区有机质缺乏、土质疏松的粉砂壤土和粉砂黏壤土地带发生较重。春秋两季为害高峰,以春季最为严重。主要危害植株地上部分,取食发芽种子,危害根部,引起缺苗、根部腐烂和植株枯死。防治方法:用50%辛硫磷乳油250 mL,对水穴浇,每亩用药液500 kg。
3结语
近年来,中药病虫害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不仅有些中药材病虫害加重,需要加强农药的使用,而且国家对农药指标提出了严格限制。中药病虫影响中药的质量与产量,而我国作为中医药大国,中药出口销售额仅仅占世界的5%左右,主要是由于药品质量、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影响中药材质量[24]。
当归病虫害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规范化种植技术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在病虫害暴发流行时,选用高效低毒并且GAP标准允许的化学农药,但是化学农药使病菌与害虫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这样不得不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农药残留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植物源农药抑菌杀虫剂的研究也是越来越多,特别是中药植物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其杀虫抑菌作用也比较显著。当归产区分布着大量的杀虫、抑菌植物,例如狼毒、曼陀罗、苦参、苦楝、烟草等。如果科学合理的应用植物源杀虫杀菌剂,就可以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和生产绿色产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王引权,后顺心,王艳,等.推动岷县当归产业创新发展的优势条件与策略选择[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5):6-9.
[3] 李娜.药用植物常见虫害的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07,24(1):50-51.
[4] 李应东,刘佛珍,陈垣,等.当归规范化种植技术及其主要病虫害防治[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19(1):23-26.
[5] 陆家云.药用植物病害[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6] 韩金声.中国药用植物病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 张广学,李静华,钟铁森,等.当归[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8] 袁瑞玲,郎南军,陈鹏,等.麻疯树叶斑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药剂防治试验[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6):119-121,151.
[9] 陈海波,刘荣堂,杜广真,等.草坪草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和现状[J].草原与草坪,2002,98(3):10-14,23.
[10] 马象震,苗晓春.当归麻口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J].甘肃农业科技,2008,11:53-54.
[11] 韩相鹏.中药材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信息,2006,2:40.
[12] 张大为,惠娜娜,马永强,等.药剂浸苗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效[J].甘肃农业科技,2014(7):21-23.
[13] 崔建军,宋学斌,马晓嘉.不同农药组合对当归病害防治效果初步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6):28-30.
[14] 姚茹瑜,陈志星,李灶福,等.当归病原根结线虫的鉴定[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1):45-48.
[15] 刘华,李正科,杨静,等.当归根腐病的病原初步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4):458-464.
[16] 王琼.岷归根腐病的发生及其防治[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58(4):36.
[17] 陈秀蓉.甘肃省药用植物真菌病害及其防治[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8] 王艳,陈秀蓉,王惠珍,等.六种杀菌剂对当归褐斑病菌室内毒力的测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25(5):37-40.
[19] 曹占凤,王立,惠娜娜,等.5种杀菌剂对当归褐斑病的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13,12:38-40.
[20] 刘月宝,蒋小勤,张喜忠.宕昌县当归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09,8:57-58.
[21] 何银生,廖朝林,郭汉玖,等.石窑当归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140-141.
[22] 任明芳.当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3,7:40.
[23] 张曙明,耿业亮,张磊.简述药用植物的病虫害防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50.
[24] 薛建,杨世林,陈建民,等.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现状与对策[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1,26(9):637-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