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良,赵 欣,李 彤,张 妍,3,董 琳,3,付雪艳,3*
(1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2.宁夏医科大学 药学院,宁夏 银川750004;3.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4)
几种茵陈主方对黄疸型肝炎治疗作用研究
于 良1,赵 欣2,李 彤2,张 妍2,3,董 琳2,3,付雪艳2,3*
(1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 大连 116011;2.宁夏医科大学 药学院,宁夏 银川750004;3.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4)
总结以茵陈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在治疗黄疸型肝炎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茵陈主方治疗黄疸型肝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茵陈;黄疸型肝炎;治疗作用;综述
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2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并被列为上品,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茵陈具有清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多用于阳黄(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1]。
中医学所指的“阳黄”包括了以黄疸型肝炎为主的肝性疾病,饮食不节,嗜酒肥甘,外感湿邪,脾气不升,肝气郁结,胃气不降,湿邪郁遏,导致胆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肤,而致发病,临床多表现为皮肤、巩膜甚至病症严重后粪、尿液、痰液、泪液以及汗液的黄染现象。以白睛、皮肤黏膜、小便发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状。中医治疗通常以清热利湿、清热退黄、清肝利胆、解表散邪、解毒散结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金匮要略·黄疸病》:“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故治疗大法为清热化湿利小便。如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可配伍栀子、大黄如茵陈蒿汤。治疗寒湿黄疸,用于“阴黄”(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化及慢性胆囊炎),须配温里药如附子、桂皮、干姜及白术等,以温里通阴化气,化湿并除阴寒[3]。下面将对以茵陈为主方的各中药方剂对黄疸型肝炎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1.1 茵陈蒿汤
我国中医较早的经典治疗黄疸的方剂“茵陈蒿汤”是由我国名医张仲景所创,其治疗效果经几百年的临床经验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茵陈蒿汤的治疗效果肯定,起主要作用的成分为茵陈、黄芩、丹参、栀子、泽泻、大黄、黄柏、郁金、虎杖、赤芍、白花蛇舌草、赤芍等[4],并可根据患者的病症进行适当调整。方剂中栀子对肝细胞的炎症性病变有抑制作用,同时可促进建立肝内微循环使肝细胞得以修复;郁金通过收缩胆囊,促进胆固醇溶解,并增加胆汁的分泌,与栀子协同使利胆退黄功效增强[5];丹参作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进入体内后可明显促进血液微循环,使肝脏内血流量增大,缓解门脉压力,使其得到缓冲,对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有显著效果[6];在病程中患者若有阳明热盛、大便不通等症状,可使用大黄泻热去实,急下存阴。大黄将肠胃郁热荡涤导泻,使体内积聚的胆红素从大便泻出,以加快排除。茵陈蒿汤首先通过促胆酸与胆红素分泌、排泄速度加快[7],从而达到保护肝脏的目的;次之通过影响红细胞的运动,使其不易聚集而改善肝脏血液流动状态促进微循环,并扩张疏通胆管,帮助受损的肝细胞尽快修复;最后减少血中胆红素含量保护肝胆。故茵陈蒿汤具有抗炎利胆、活血化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8]。
1.2 茵陈蒿汤合犀角地黄汤
治疗黄疸名方茵陈蒿汤和解毒凉血名方犀角地黄汤联合治之。清利湿热退黄是主要目的,故方中茵陈为治黄疸要药[9]。同时茵陈有扩张胆管、加速胆汁分泌、促进肝细胞再生作用[10];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可疏通肝内毛细胆管,促进胆汁分泌,促进体内有毒物质排泄[11],故取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之效,与茵陈配伍可以加强清热化湿、退黄消瘀之功效,产生显著协同作用。栀子能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自小便出。水牛角咸寒,专入血分,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名贵药材犀角相似,但药力较缓,是治血热毒的经典用药,可作为犀角的代用品,较犀角用量大。牡丹皮、生地黄可凉血滋阴生津,与水牛角合用有协同作用。赤芍、丹参活血化瘀,对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等症状有明显减轻作用,同时可促进肝细胞再生,并有抗肝纤维化作用[12]。鸡骨草为治疗黄疸,胃脘胀痛,胁肋不舒,急、慢性肝炎之常用药,有明显的舒肝止痛功效。肝炎草学名田基黄,其消炎解毒、利湿退黄作用显著,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有较显著疗效。中医指出柴胡、茯苓的疏肝健脾、宣化湿浊功效对肝脾有明显的保健治疗效果,同时药理研究指出:柴胡抗炎、抗肝损伤、增加肝细胞再生、促进蛋白合成药效显著,并可诱生干扰素[13]。五味子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类黄酮、植物固醇及复原作用较强的木酚素,能益气强肝,加快肝脏的解毒速度,抵御毒害保护肝脏。综观全方,中医辨证与西药药理结合,清热解毒与利湿退黄并施,可使湿热瘀滞下泄,黄疸自除。故治疗黄疸型肝炎选用茵陈蒿汤和犀角地黄汤联合用药,临床疗效显著,毒副作用较小,在消除黄疸等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保护肝脏,为临床治疗该病之良药[14]。
1.3 加味茵陈蒿汤
依据经典茵陈汤方剂加味而成。方中主药为茵陈蒿,以栀子、生大黄为辅,加入药材虎杖以调节药性,另有赤芍、田基黄相辅相成,发挥凉血活血消肿之功效,可通络化瘀、解痉、扩张血管、抑制胆汁郁积因子[15],以减轻肝细胞损伤和肝内胆汁郁积。研究发现田基黄醇总提取物和乙酸乙酯具有明显的保肝作用[16]。引入茯苓、陈皮有健脾、利水、渗湿、燥湿、理气止呕等功效,合用可预防苦寒伤胃,使湿热从小便出。研究显示,应用加味茵陈蒿汤联合西药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用药[17]。
茵栀黄颗粒为后人以《伤寒论》所记载的茵陈蒿汤为基础,通过现代医学加减而成,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传统中药材。《本草通玄》记载:“ 黄芩清热燥湿解毒,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药”“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小便热也而蠲湿”。药效学实验显示[18],其可逆转D-氨基半乳糖导致大鼠和四氯化碳致小鼠的急性肝损伤;通过灌胃茵栀黄颗粒可明显降低异硫氰酸所致的小鼠血清胆红素的升高。研究表明,茵陈可抑制葡萄糖醛酸活性从而增强肝脏解毒作用,同时使胆管扩张,松弛奥狄氏括约肌使胆囊收缩,加快胆汁分泌和排泄,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止肝坏死[19-21]。栀子主清热泻火,其水解产物京尼平具有显著的增加胆汁流量以及稀释胆汁浓度的作用,以安蛔止痛、利胆退黄。黄芩、金银花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发现其消炎、保肝、利胆作用明显,可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解热抗炎并提高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茵栀黄颗粒的整体药效。茵栀黄颗粒不仅具有抑制肝细胞炎性病变。调节肝内微循环的作用,同时可提高胆囊性能,增强胆管收缩力,促进胆汁分泌和增加胆汁排泄,通过淡渗利湿以达到湿祛黄退的目的[22]。
3.1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为《金匮要略》方,由茵陈、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组成,是治疗湿热黄疸常用方。方中茵陈清热利湿;泽泻、茯苓、猪苓甘淡渗湿;白术健脾祛湿;桂枝汤以化气。全方用之,具有清热利湿、化令行报的功用,使湿之邪从小便而去。黄疸多因湿重于热,故其治多投清利之品。因本证湿重于热,用桂枝化气祛湿,达到祛湿利小便的目的[23]。
3.2 柴胡舒肝散、茵陈五苓散合方加减
茵陈五苓散加黄芩、黄连能利湿化浊、清热解毒,而使脾土运化功能恢复,湿去热清。肝气不舒,肝失疏泄,失条达,气机不畅,故出现腹胀痛,食少纳呆,故用柴胡疏肝散以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而加用的田基黄与茵陈共取利湿退黄之功效。柴胡疏肝散合茵陈五苓散合方加减,可标本兼治,值得推广[24]。
3.3 加味茵陈五苓散
加味茵陈五苓散是在茵陈五苓散中加入栀子、山楂、炒鸡内金、蔻仁、川楝子。茵陈善利湿退黄治黄胆,用量独重;栀子清三焦之火有清热散结、荡涤热毒之功效,与山楂、炒鸡内金共用可调节饮食,改善嗜酒肥甘,以达到利胆退黄的辅助治疗作用。蔻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若有胁痛可加川楝子疏肝行气,散郁通络,疏泄肝热。加味茵陈五苓散秉承中医治疗黄疸的原则,以阴阳为纲,既疏解肝胆郁热、化气利湿,清利肝胆湿热,通过排尿将湿邪驱逐;同时兼顾胁痛症状,加味中药后可通气止痛、运脾消食、改善食欲、调节脾胃。以茵陈五苓散为基础方加虎杖、金钱草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并重用茵陈,具有疗效显著、疗程短、退黄快的特点,是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一种显著有效的治疗方法[25]。
茵陈为中医治疗黄疸型肝炎的要药,以茵陈为主方的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具有非常好的疗效,近年来更是对茵陈主方进行加味、合方,取得了良好效果。
[1] 胡熙明,张文康,朱庆生,等.中华本草[M]. 第7 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7-693.
[2] 关幼波.治疗黄疸的几点体会[J].中华内科杂志,1976,15(1):52.
[3] 魏建华,刘学敏.茵陈的现代药理研究[J].中西医结合与祖国医学,2009,13(8):743-744.
[4] 李忠敏. 自拟中药汤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5 例[J]. 中医临床研究,2013,5(15):20-21.
[5] 杨艳娜.茵陈蒿汤合赤芍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1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9,28(8):14.
[6] 倪新元.清热利湿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3):489-490.
[7] 张红兵.茵陈蒿局汤合犀角地黄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45 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11):1963-1964.
[8] 李娟.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观察[J].临床与实践,2014,12(7):37-38.
[9] 邵寿祺.茵栀黄联合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9(11):513.
[10] 董自波,朱荃.茵陈篙汤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2):91-93.
[11] 李情.大黄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及作用机理[J].中西结合杂志,1985,5(6):383.
[12] 王伯祥.中医肝胆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77.
[13] 湛辉.中药复方联合腺苷蛋氨酸治疗肝内胆汁淤积性病毒性肝炎32例[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3,13(4):239-240.
[14] 徐道振,巫善明,周霞秋.病毒性肝炎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05-322.
[15] 贺江平,汪承柏.中医药对重症淤胆型肝炎的退黄效果[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8,8(1):33.
[16] 黄娟,傅梵,张卫东,等.田基黄提取物保肝作用的实验研究[J].药学实践杂志,2005,23(6):342-344.
[17] 林国进,高全达,李亚林.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48-2149.
[18] 陈辉扬,陈军.茵栀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评价[J].药品评价,2005,2(2):122-124.
[19] 杜会双,王文雅,张秀敏,等.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65-66.
[20] 沈佩芳,詹建华.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3):59-60
[21] 崔建华,赵春红,吴志敏.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8例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30(2):50.
[22] 赵长普,党中勤,李鲜.茵栀黄颗粒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西部医学,2010,22(8):1497-1498.
[23] 王萍.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疗效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8.
[24] 刘利军.柴胡舒肝散、茵陈五苓散合方加减治疗黄疸型肝炎23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7):68.
[25] 夏本林.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31-32.
(责任编辑:宋勇刚)
2014-10-2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I05B01)
于良(1988-),女,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中药学。
付雪艳(1977-),女,宁夏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E-mail: fuxueyan1215@163.com
R256.4
A
1673-2197(2015)05-0037-02
10.11954/ytctyy.201505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