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苹 吉学仁 (江苏省新沂市北沟镇神山兽药经营部 江苏新沂 221416)
在蛋鸡饲养微利的今天,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胜出,势必要把饲养管理目标定位在“二早一延迟”上,即是使蛋鸡群早开产,早进入产蛋高峰期,并延长产蛋高峰时间,使鸡群在充分发挥生产性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得高峰产蛋时间,使之在第一个产蛋年里,不但能高产稳产,而且要使其时限延伸,由过去的500日龄延伸到700日龄。具体要求是:在正常季节气候条件下,要求鸡群在110日龄前后见蛋,120日龄前后产蛋率达到5%~10%,150日龄前后达到产蛋高峰,其中,要求产蛋爬坡时间28天;产蛋高峰时间由过去的4~6个月延长到9个月以上;高峰料蛋比2.0∶1~1.9∶1,平均日产出蛋65g;要求不但高峰期长,而且滑坡期产蛋量下滑缓慢,在600多日龄,甚至接近700日龄仍能保持产蛋率80%以上,日产出蛋50~55g。总结优秀蛋鸡饲养示范户们的经验,核心问题不外乎2个方面:一是强化饲养管理,二是饲喂高档全价营养饲料。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强化饲养管理,就是使生存环境贴近鸡的生物学要求;饲喂高档全价营养饲料,可以提高鸡体素质,使鸡体有能力适应环境,对不利的环境因素具有抗逆能力,并抵御疾病,实现高性能产出,达到延长生产期,增加对鸡的利用时间的目的,而且能够降低采食量,减少饲料成本开支。
下面结合成功饲养者的饲养管理经验,谈谈笔者在服务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对普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
众所周知,鸡的饲养必须具备3大条件:遗传基因、环境条件和管理技术。实践证明,蛋鸡生产水平的体现,30%是先天性的,由品种的遗传基因决定;70%是后天性的,由饲养管理和环境因素决定。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特点,所以选择能够适应本地区的优良品种,对于成功饲养是十分重要的。
成活率、健壮率和均匀度是雏鸡饲养具有依存关系的3个方面。
获得高成活率必须具备3个条件:健雏,能够适应的饲养环境,科学管理。健雏是基础,环境和管理是条件。
获得健雏,必须认真选择供雏场家,对供雏场家要有3点要求,即健康的种鸡群、高品质的新鲜种蛋和高水平的孵化技术。健康的种鸡群应是300日龄以内的高峰产蛋鸡群,其受精卵孵化出来的雏鸡,活性大,环境适应性强。
饲养环境的打造和饲养管理措施,都是管理者的人为体现,是建立在饲养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里所说的饲养科学技术,是人为供给雏鸡的饲养条件,能够基本符合或完全满足雏鸡的生物学要求。
试验证明,健康雏鸡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良好通风的环境里,不给吃,不给喝,能存活7~9天。可见,饲养环境的适宜温度、湿度和良好通风是健康雏鸡保持高成活率的3大基础条件。
雏鸡第1周龄营养获得,前3天是学习吃料,以内源性营养为主,即靠腹中卵黄供给营养;4日龄之后进入常规饮食,以外源性营养为主,即腹中卵黄逐渐消耗殆尽,靠饮食吸收饲料和水中的营养。
雏鸡腹中的卵黄,通常我们称之为雏鸡的“母乳”。鸡蛋营养丰富,蛋黄营养结构合理,第1周龄内补喂少量的熟鸡蛋黄粉,比起“雏鸡旺”、“雏宁”类合成物要实惠得多,效果明显。
雏鸡饮食少,体质弱,机体器官功能有待逐步健全。因此,雏鸡对热冷应激和病原体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保证雏鸡的体质健壮,除了需要营养供给,还有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总的来说,雏鸡饲养环境有正负2个方面:正面是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照,是环境赐予雏鸡的;负面是雏鸡的呼吸、饮食和排粪,雏鸡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保证雏鸡生长发育的饲养环境质量,必须全力排除雏鸡对环境的污染,自始至终强化、保持正面的绝对优势。
与雏鸡体质有关的另一个因素,是饲养密度。增强雏鸡体质,必须要让雏鸡有宽敞的活动空间,保持充足的活动量。这个问题虽然简单,但目前的中小型鸡场和饲养户普遍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少有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密度问题是目前影响育雏、育成质量因素中存在较普遍、程度较严重的问题。
雏鸡高标准的均匀度,是蛋鸡群高产的基础。育雏期要求获得高标准的均匀度,在适宜饲养密度基础上,必须具备3个条件:首先用生物安全措施保证饲养环境质量,保证鸡群健康。第二,供给高浓度全价饲料,其中0~7日龄一定要饲喂高浓度全价颗粒料。颗粒料是熟料,必须严格控制饲喂时间,若饲喂时间超长,会影响肌胃发育,使腺胃发炎、松驰,功能失常。但开口使用颗粒料,能使雏鸡群发育同步。第三,定期称重,按大、中和小分群饲养,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不同层次的个体都能达标,使鸡群的均匀度保持在90%以上。
育雏期5周龄,即35日龄的体重和胫长达标,是蛋鸡饲养中一项关键性技术,意义重大。
现代蛋鸡饲养,在育雏期较重视体型的发育,并用体型来衡量育雏成绩。鸡的体型是体重、骨骼、肌肉、羽毛和内脏的总和。体型和骨骼、肌肉发育相关。体型和骨骼的直接表现是胫长,所以,一般用胫长来衡量和表现骨骼的发育。鸡的体型大,骨骼尺寸则大,体内容积也大,消化和生殖系统及其他内脏器官也会发育充分,为母鸡的今后采食和产蛋创造基础条件。鸡体型大,附着肌肉面积大,则重量大。所以,雏鸡体型大,则体重大。体重与体型的双重标准,共同代表育雏成绩。若胫长体重轻,或者是胫长短体重大,这些档次的鸡都是低产鸡。只有胫长和体重都达标的鸡才是高产鸡。所以,要培育高产后备母鸡,在育雏期就必须要着手抓雏鸡的体型培育,即是抓好雏鸡的体重与胫长达标这2项工作。不同品种鸡的体重和胫长标准不同。
育成期12周龄即84日龄,是育成鸡在育成期的重要转折期。84日龄前称为育成前期;84日龄后称为育成后期。育成后期的重要特点,是机体开始逐步蓄积体脂,增强体质,为开产作准备。由此,鸡脸逐渐红润,冠髯逐渐长出,羽毛开始发亮,耻骨间距慢慢开张,体内卵巢、输卵管和肛门括约肌开始发育。从此,鸡体的性发育和体发育逐渐走向成熟。
84日龄之后的鸡,无论过肥或过瘦,都是不合格的鸡,今后的产蛋不会正常,而且容易脱肛。因此,这阶段鸡的体质较重要,是获得个体高产稳产的保证。有了个体高标准的体质,再拥有群体高标准的均匀度,无疑,鸡群在开产前为之后的稳产高产创造了扎实的前提条件。
开产期18周龄即是126日龄,开产鸡的体重和鸡群的均匀度,是决定产蛋率高低和产蛋高峰期能否持久的关键因素。
开产鸡体重能否达标,其产的第1个蛋的蛋重对个体产蛋成绩影响较大。体重达标鸡的第1个蛋蛋重相当于正常蛋重的2/3,只需再产2~3个蛋,其后产的蛋重就可达到正常水平了,体重差的鸡产的第1个蛋若像麻雀蛋那样大小,其后需要18~19个小蛋,之后的蛋重才能达到常规要求,如此,需要浪费产蛋时间20多天或1个月。
如果开产鸡体重达标,或群体均匀度差,还会出现以下2个方面的情况:(1)开产鸡体重虽未达标,但由于经过育成期的营养储备,开产后也会较快达到高峰,只是在大量的产蛋生产消耗下,机体较快出现体能衰退,造成产蛋量下降,虽然以后产蛋量还会回升,但终因体力不支,高性能产出成绩不会再有。(2)由于群体均匀度不好,当体重达标鸡开产并较快达到高峰时,体重差的鸡还需晚些时日才能开产,当晚开产的鸡达到产蛋高峰时,和早开产的鸡一段产蛋高峰时间汇合,早开产的鸡又开始产蛋下降了。由于群体均匀度差,开产不整齐,造成产蛋高峰时间短,总体产蛋率低下,严重影响群体产出成绩。
再者,体重未达标的鸡开产,常常会发生脱肛、啄肛现象。由于开产鸡体重差,体未成熟,常常在产蛋时发生难产,强烈的产蛋努责,会使泄殖腔受伤,肛门括约肌破裂,肛门外翻后回缩困难,因此出现脱肛,引发啄肛。啄肛一旦发生,较快会在开产鸡群中形成啄癖。被啄鸡失去生产能力将被淘汰,啄癖鸡因时时破坏生产也面临被淘汰。由于脱肛、啄肛现象发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鸡群产蛋率。
另外,开产期鸡群体重和均匀度是否达标,将对鸡群产蛋期的死淘率产生较大的影响。群中体重差的落后个体,开产后,连续不断的初产应激和产蛋体力消耗,会使鸡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常常造成非典型性疫情不断出现,导致在生产性能下降的同时,机体整体素质也在下降,由此,群中这部分落后鸡的死淘率有可能将大幅攀升。
有了雏鸡的高成活率、高健壮率和高标准均匀度,以及育雏期、育成期和开产期关键周龄的技术达标,鸡群的高标准全程饲养就有了基础。保证高标准全程饲养,尤其在产蛋期,让鸡群始终保持高标准均匀度,必须始终如一地做好以下5方面的工作。
第一,实施生物安全技术措施,制订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全面性的管理规章制度。
第二,疾病控制以防为主,免疫要从流行病学观点出发,制订出适合自己的免疫程序,免疫内容应顾及全面,突出重点。
第三,不同饲养阶段供给不同营养的饲料,饲料要质优,全价,能满足鸡体不同阶段发育、生长及生产对营养的需求,保证鸡的体质、体重始终达标。
第四,科学控制和使用光照,使鸡性发育和体发育、性成熟和体成熟始终同步。
第五,严格执行淘汰制度,始终保持鸡群高标准的均匀度和健康水平。这一点需要强调,不少场家在“淘汰制度”这个问题上,都是有名无实。
在蛋鸡饲养上,光照与雏鸡发育、青年鸡生长和成年鸡产蛋等都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光照的时数与强弱,光照的颜色与波长,光照刺激的起止时间,黑暗期连续或间断,都会对蛋鸡的成活率、生长发育、体成熟、性产熟和产蛋率等产生重要影响。光照是蛋鸡饲养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
光照可提高蛋鸡的新陈代谢,增进食欲,使红细胞血红素含量增加。光照能使蛋鸡皮肤里T-脱氢胆固醇转变成维生素D3,促进鸡体内钙磷代谢。日光可杀灭细菌和提高鸡舍温度,并通过湿度膨化改变鸡舍内空气结构。
蛋鸡育成期光照时间过长,常常是体未成熟而性成熟;光照时间过短,则又是体已成熟而性不成熟。体未成熟而性早熟的蛋鸡,开产早,产小蛋,产蛋率低,产蛋维持时间短;体成熟而性不成熟的蛋鸡,拖延开产时间,提高饲料成本,影响饲养资金如期回收、周转,同时还会造成性发育障碍,致使成为产蛋鸡一生的缺陷。在产蛋高峰期,如果光照时间突然缩短,可降低产蛋率,并会增加死亡率。
总之,光照时间长短与育成期性成熟日龄密切相关,与蛋鸡饲养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但这里要强调的是,无论是封闭式鸡舍还是开放式鸡舍,光照起止时间一定要固定,不可随意提前或推迟,否则会造成光紊乱。光紊乱会影响鸡的正常新陈代谢,鸡容易出现恶癖,不利于鸡的生长发育、性成熟和产蛋率的维持。光紊乱是蛋鸡饲养的大忌。
鸡舍内光照要均匀,有利于鸡群均匀度提高,能促使鸡群中的个体在生长发育和性成熟上保持步调一致,有利于生产。要保证鸡舍内光照均匀,对于开放式鸡舍,一是建造鸡舍时对舍内每个角落采光要均衡一致;二是夜间补光的灯泡设置要合理,分布要均匀。在通常情况下,灯泡之间距离为3m,灯泡离地面高度为2.2~2.5m,灯泡和墙壁之间距离应为1.5m。根据实际情况,可安装单排灯,也可交错安装双排灯,若鸡舍内安装的是多排灯,灯位要求梅花形状,即是互相交错的。总之,要避免鸡舍有暗区,保证舍内光照均匀,使每只鸡感受光照一致。
为了控制性成熟,保持鸡只体成熟和性成熟的一致性,蛋鸡育雏、育成期使用光照的原则是递减而后恒定。
雏鸡从出壳到3日龄,是学习吃食、饮水和肚脐口愈合的时间,也是适应新生活环境的时间,因此,需要光照24h。
从4日龄到4周龄,采取每天夜晚缩光0.5h的方法,不知不觉地在循序渐进中减完黑夜全部光照。第5周第6周,或使用自然光照,或使用10h恒定光照。
从7周龄开始至育成期结束,即至18周龄,共12周时间,要使用光照8~10h,即恒定使用光照或8h,或9h,或10h。若自然光照长于恒定光照,要用遮黑法缩短。
0~35日龄,鸡对光照不敏感,之所以采取措施逐渐缩光,是为育成期使用恒定光照作准备。育成期光照时间最低不能低于7h,低于7h,会影响鸡体发育;最高不能高于11h,超过11h,鸡就会发育快,性早熟早产。育成期要求每日光照时间以8h为最佳,并要求8h光照时间至少要保持10周,只有这样,育成后光照刺激才能使鸡产生有效反应。若能超过10周,达到12周,育成后鸡群对光照刺激的反应将会更强烈。经常或长期接受阳光直射的鸡群,育成后对光照刺激不敏感。
育雏、育成期要求光照强度为:育雏第1周4W/m2,夜间减光照为3W/m2,之后2W/m2。
育成期结束到产蛋率达到5%,此阶段称为预产期。产蛋率从5%上升到85%以上,最终定格在最高水平线上,这阶段称为产蛋爬坡期。产蛋率稳定在最高水平上的产蛋阶段,称为产蛋高峰期。产蛋率逐渐下降,称为产蛋滑坡期。
一般地讲,育成期结束即要增加光照,但因加光的依据是鸡群的个体体重,所以何时开始加光又不可一概而论,只有鸡群的个体体重都达到标准时,才可以加光,否则加光时间要推迟。
正常情况下,从育成期结束开始加光,至预产期结束,要求光照时间达到12h。产蛋爬坡期一般为1个月时间,至爬坡期结束,这时光照时间要求达到14h。产蛋率突破90%之后,并在90%以上稳定下来,这时光照时间要求达到15h。高峰期维持1个月后,待其产蛋率在最高水准上固定下来,这时光照时间要求达到16h。在鸡的产蛋期,维持光照时间最长的是16h。高峰期产蛋结束并开始滑坡,当产蛋率滑至70%时,这时光照时间要求达到16.5h。当产蛋率滑至50%时,这时光照时间要求达到17h。17h的光照时间为产蛋鸡光照时间的极限,最后维持到鸡群退役。
产蛋滑坡期加光催产,一般地讲,按照产蛋递减情况递增光照。但因饲养的目的是增加经济收入,所以何时加光,现实中往往又受市场价格影响。比如某养鸡户,鸡群在滑坡产蛋仍高居80%,但因市场效益不佳,准备淘汰,计划既已确定,此时便可加光。所以,产蛋滑坡期加光,亦要灵活运用。
预产期、爬坡期、高峰期及滑坡期的光照使用原则,只能递增而不能减少。
光照递增应根据鸡群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反对加光时数一步到位。光照增加如果操之过急,会使鸡群产蛋增加加快,鸡群出现短暂的高产之后,产蛋率迅速下降,有的鸡输卵管外翻,脱肛,并引起鸡群啄肛、啄癖等麻烦事。在产蛋期间如果随意减光,鸡群的产蛋率就会随着光照减少而下降,一段时间(约3周)后,即使光照时间再恢复到原来水平,短时间内产蛋率却是很难恢复到减光前水平。
光照不足,包括弱光,会严重影响产蛋,通常3周时间可使产蛋率从90%以上降至65%左右或更低,并出现变色蛋、小鸡蛋。同时还会使产蛋鸡发生钙磷代谢障碍,使笼养鸡出现产蛋疲劳症,诱发产蛋下降综合征。因此,阴雨天要开灯补光。
蛋鸡在产蛋期的最佳光照强度为3W/m2。〔单位换算:1W=1 烛光=10勒克司(lx)〕
初产应激是蛋鸡开产要度过的最大生理性难关。即使性成熟和体成熟同步,初产鸡对产蛋的适应也约需2周左右,要产过14枚蛋。由于环境内外惊扰和饲养操作某些人为应激,势必增加初产应激的程序,使机体新城疫抗体短时间内大幅下降。因此,初产期间容易感染以非典型性新城疫为主要病症的综合征,即初产应激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拉水稀粪、蛋壳变白、鸡瘫痪、产蛋脱肛、夜间脱肛、夜间猝死、产蛋率停滞不前或下降等。初产应激综合征发生在开产后到产蛋达到高峰稳定这段时间内,大约2个月时间,待产蛋高峰稳定一段时间后,初产应激综合征不会再发生,或自然消失。因此,必须做好有关工作,帮助鸡群过好初产应激关。
(1)从流行病学的观点出发,有针对性投药,预防流行病发生。
(2)做好驱虫工作。
(3)接种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多价)和减蛋综合征油苗,油苗以单苗最佳。由于变异性强毒新城疫出现,所以同时强调接种新城疫疫苗。
(4)严格淘汰鸡群中病、弱和残个体,提高开产鸡群的整齐度和均匀度。
(5)充足供给开产需要的饲料和营养品。
(6)保证饲养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安定静谧,光照充足合理,避免外来惊吓和操作应激等。
(7)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实施开产延迟方案主要是对标准高的鸡群。由于营养或季节气候等原因,造成体早熟而性晚熟,对于发育差、均匀度差的鸡群不能实施此方案。实施开产延迟方案必须在鸡群产蛋达到5%~10%时进行。实施前要做好一切免疫接种工作,距离最后1次免疫接种至少要有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