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思想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迪

2015-12-08 20:02刘鲁萍谭云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治学孔子研究生

刘鲁萍++谭云亮

摘要:以孔子治学思想为启迪,对基于“后天努力、勤奋好学、忧患意识、处好人际关系、及持之以恒”五个方面的问学要点进行了讨论,这对当代研究生努力提高自己的问学水平,培养不辱使命、敢于担当、愿意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不懈努力的栋梁之才,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治学;思想;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83-02

早在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如下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闪烁着孔子治学思想精髓的《论语》[1],已经在“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和态度,“学”的目的和意义等层面上得以充分展示[2]。当今,学风的浮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如何倡导务实的学风,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国人更应该从孔子那里汲取知识并获得治学思想。孔子的治学思想博大精深,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论语》中展现出的治学思想涉及了各个方面,让我们足以饱受终生。在当代物欲横流的背景下,研究生作为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的主体之一,的确更需要从孔子那里获得问学思想。

一、后天努力是成才的基础

正确认识先天智商与后天努力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生理性认识自我、杜绝浮躁、端正学风的问学基础。由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往往属于智商较高的骄子们,感觉先天智商高别人一筹,所以后天努力的程度不足。在《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中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把人分成了四等: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事实上,孔子在告诫我们,在世界上,天生就知道一切的圣人是不存在的,如果我们把自己定格在这类先知圣人的行列,就是无知的表现。我们大多数人出生以后,面对斑斓缤纷的世界,只有通过后天学习,才能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人类历史上顶尖的科学家,都是属于自觉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对世界认识的。著名科学家牛顿也不例外,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问学,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以至经常忘了干活。每次,母亲叫他同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发现牛顿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并鼓励牛顿上大学读书。牛顿对学问的渴求为其成为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奠定了基础。牛顿的成功史,彰显了“困而学之”可成就事业的真谛。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从这个角度说,情商已经不仅关系一个青年人的成长道路,也关系一个人的事业成败。正如《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固多能鄙事。(《子罕第九》)。意思是太宰问子贡:孔夫子是一位圣人吗?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这本来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是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这话便说:太宰知道我啊,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多学了些不值得称道的技巧。正因为孔子自以为没有什么天赋,能够正确地处理天赋与勤奋的关系,并依靠自己勤奋学习获得了渊博的知识。可见后天努力是成才的基础。

二、好学是成才之钥匙

对于“好学”,在《学而第一》中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意思是说,要做到饮食不求奢侈与满足,居住条件不要求舒适与安逸,但对学习与工作要勤快,说话要小心谨慎,到道德高尚、有学问的人那里去讨教端正自己,就算是好学了。事实上,孔子强调的好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做人,二是做事。他把做人放在了首位。《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其意思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自己有缺点,却不能立即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因此,研究生要培养德性,学会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以德为先,是好学的首要任务。同时,孔子的一生又是勤奋问学的一生,他从十五岁“志于学”后,终身学而不倦。直到晚年,还津津于易经,手不释卷而韦编三绝,其“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执着求学精神,是值得研究生学习的。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特别是孔子的好学还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绝句。因此,重温“好学”精神,养成“好学”习惯,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生成才的必修课。

三、忧患意识是成才的内需

孔子《论语·泰伯》中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时刻忧患自不如人的自觉意识。孔子告诉我们,在学业上,时刻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孔子指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指人们面临自然、社会与人生所遭遇的困难而产生的忧虑与思索。从远古时代,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忧患,到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忧患,无一不留下历史的烙印。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其忧患意识体现为人们对国家、民族、人生的命运和前途的关怀。孔子便是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孔子时刻怀有“以道自任、为道献身”忧患意识。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道”看成是他们最终安身立命之处,并有为“道”、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即所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以孔子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养成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形象,这种忧患意识值得人们学习。因此,这种忧患意识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所应秉承的基本思想。当代研究生作为我国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忧患意识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更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一直被人们尊尚和传承的精神。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须忧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以道自任、为道献身的思想意识,并激发出把建设祖国作为己任的壮志。endprint

四、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成才的外部要素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对子路说六言六蔽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事实上,孔子告诉了我们处世与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的意思是:有仁德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因为仁虽然好,若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往往会分不清是非善恶,这种好人就是“东郭先生”。有许多人心存善良,仁慈爱人,但盲目的慈悲也不对,若学问不够,不能明辨是非,有时帮助一个人,反而可能害了被帮助的人。因此,仁慈也需要智慧和学问。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其意思是爱耍聪明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就容易非常放荡、任性。许多年轻人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对自己不够检束,这就是荡的表现。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意思是诚信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自己受害。有的人过分的自信且自以为是,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因此,自信必须建立在深入考究、有充分依据的基础之上。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意思是直率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说话尖酸刻薄。直爽的性格本来是优点,但若不分场合、不分尺度地指责与批评别人,不给人留情面,结果得罪身边的人,难以与人共处,结果被孤立,未能有所作为。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是指的勇敢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出乱子。有的人勇敢、脾气大、莽撞却不学礼度且缺乏修养,做事不周全就容易出乱子。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是指刚强而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狂妄悖理。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他就会变得狂妄自大、满不在乎,容易铸成大错。

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这段话的意思是,冉央求着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力量不够。孔子回答说:如果真的是力量不够,走到半道会再也走不动了。现在你却没有开步走,就自行设定终止线了。这里孔子批评冉在为自己的退缩找借口,这个借口乍一听似乎还有点道理,但其实只不过是对自己不思进取的一个开脱,缺少持之以恒的品质。

有的人做事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持之以恒。其实,许多成功都是努力坚持的结果,正如“水滴石穿”、“愚公移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我们做事时缺失了这份坚持的力量,就会错过很多机会。比如,奔月工程曾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梦想,可到如今我们的宇航员能够实现太空行走,我们的卫星能够绕月飞行,梦想变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几代人持之以恒的结晶。

追溯孔子思想,努力提高自己的问学水平,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贡献力量是当代研究生必修的内容,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小龙.论语全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裴鼎鼎.论孔子的治学思想[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6):170-174.endprint

猜你喜欢
治学孔子研究生
“大将军”的治学之路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