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茂金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中存在 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黄茂金1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十四年发展,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投入不足,部分领域录取人数少,学位论文的应用性不强等问题。研究提出加强管理、加大支持力度,拓宽生源渠道,促进应用研究等改进对策。
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农业推广硕士(Master of Agricul tural Extension)专业学位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的,定位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为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和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1]。
福建农林大学是国家首批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试点单位,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招生领域从2个发展到13个,至2014年7月已连续招收了14批次共2106名在职学习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1165人顺利通过答辩并取得了学位,现有在读学生941人。福建农林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四年的发展,培养单位(学院)不断增加,培养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已经为福建省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的农村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培养过程中很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分析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改进的措施,对进一步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福建农林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政府和学校对发展态势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精神,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生产实践,教育经费也应该对来自农村基层的学生倾斜。然而,在教育管理上,无论是政府、学校培养和管理部门都对迅猛发展的态势准备不足,认识不到位。具体表现在:一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所有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都不享受政府的研究生生均拨款;二是学校和培养学院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的教育投入不足。
(二)部分领域录取人数少,专业课程安排困难,培养质量受影响
福建农林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不同领域之间的生源不平衡,尤其是某些领域录取人数少,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13个领域中,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林业领域录取人数较多,分别占3年录取总人数的35.2%、15.6%、10.1%,合计录取人数为招生总数的60.9%,其余10个领域录取人数只占39.1%以内,其中“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草业”三个领域3年录取人数均未超过1%。由于录取的学生太少,部分领域专业课程安排受影响,也影响了专业老师上课的积极性,更无法吸引优秀的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培养质量无法保证。
表1 近三年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录取人数统计表
(三)学位论文管理错位,应用性要求难落实
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来自基层,对“三农”较了解,选择应用型的研究原本最有条件。但是由于一线农业专家的实际困难,福建农林大学较难聘请到富有实践经验的校外指导教师。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仍以校内指导老师为主,其学位论文往往按照学术型学位论文要求来进行选题、开题、撰写论文以及答辩等,无法突出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应用性要求的特点。
(四)政府与学校投入少,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实践锻炼无法保障
目前,作物、植物保护、林学等6个领域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校外专业实践主要依托6个省政府投入建设的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来完成。其余7个领域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校外专业实践则需由学校完全投资建设实践基地来承担。一方面省里的建设经费有限、追加投入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专业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需投入专项经费来建设其余7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基地,部分领域的录取人数又少,这在客观上存在着困难,所以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经费投入制约着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
(一)强化认识,加强管理,加大支持力度
为促进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是国家层面应该将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上升到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从解决贫困、促进农民致富增收角度,加大财政对农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鼓励一线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来分担来自农村基层的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成本[2]。其次是在省级层面,福建省政府要统一协调省农业厅、林业厅、海洋渔业厅、教育厅等相关厅局,联合支持发展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多方筹措教育经费,解决办学经费短缺问题。再次是在学校层面,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把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全日制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放在一个研究生教育系统整体性上来认识,可以有所侧重,但不能有所偏废,激发两种教育类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二是要加强管理,强化学院二级管理的主体责任,积极探索在职研究生管理办法,尤其是要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办法和高质量的培养质量来吸引生源,解决吸引生源与强化管理方面的矛盾;三是要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和案例库建设,加大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相关课题研究的资助力度,努力完善软硬件设施,以适应在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拓宽渠道,提高效益,促进均衡发展
拓宽生源渠道提高规模效益成为提升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拓宽生源渠道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考生需求。从目前来看,考生需求有刚性需求和柔性需求,刚性需求一是职称职务晋升中学历学位提升的需要,二是工作进程中业务知识水平提升的需要;柔性需求是考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拓展生源渠道的根本方法要立足于满足考生的这两种需求。所以,从综合措施上,一要充分了解不同招生领域的潜在生源的刚性需求和柔性需求到底有多大。二要清楚掌握不同招生领域的政策宣传力度需多大。由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招生领域设立的时间不同,早设立或热门的比如“农村与区域发展”等领域招生宣传效果已经彰显,而后设立的或比较冷门的领域比如“草业”还需加大力度进行,所以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根据以上要求,拓展招生渠道的有效措施必须有三点。一是做好潜在报考生源的需求调查,用问卷或随访的方式摸清底子,做到心中有数;二是根据调查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做好招生政策宣传,比如派员到潜在生源刚性需求高的地区作优惠政策招生咨询、通过网络直接发送邀请报考邮件、结合潜在报考考生的原专业和从业专业帮助他们进行深造规划等;三是要树立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毕业生典型,通过网络、媒体的宣传和毕业生间的口口相传,达到宣扬在职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能提升个人价值的目的。
(三)突出特色,指导到位,促进应用研究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和要求,福建农林大学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突出福建“三农”应用性特色,面向生产实际问题开展应用性学位论文的科学研究。校外导师是一线专家,他们长期处于生产前沿,具有较丰富的生产和实际运用科技成果的经验,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特别是学位论文的指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落实应用性特色的关键措施一是确保校外指导老师指导到位;二是确保学生学位论文的应用性研究方向。当前福建农林大学在推行“双导师”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主要问题是校外导师无法确保充足时间和空间来指导研究生,导致学校实际上只能按照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来进行学位论文管理。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办法是确保校外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度空间来指导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确保时间和空间的有效办法是要建立师生间稳定的联系纽带,这个纽带必须建立在与校外导师职责相关的工作上。由此,解决校外指导老师与学位论文应用性方向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师生的目标统一起来,建立“教”“学”相长的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设想是:
1.建立校外导师指导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性研究项目,让校外指导老师围绕该研究项目全程指导研究生。
2.研究项目根据校内导师把关确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来确定,由研究生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申报。
3.研究项目经费由省级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共同承担。
4.实行学位论文评审质量评估模式,建立研究项目的师生双重考核机制。
5.研究项目的应用性由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培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严格把关。
(四)政府支持,校企共建,强化实践教学
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关系到应用性特色能否落在实处,而基地建设的关键因素则是经费投入主体问题。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精神来看,政府和培养单位都是责任主体。政府的责任在于教育的公益性,因此,政府理应投入部分资金建设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而从现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费收入体制看,培养单位即学校也有义务对实践基地进行投资建设,两者的责任显而易见。所以福建农林大学要积极争取政府的专项经费支持,配套投入部分资金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但考虑到收入投入比的问题,学校显然还需寻求第三投资渠道以筹集足够资金补充政府和学校投入的不足。从当前看,学校寻求相关农业企业进行合作共建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是一项不二的选择,即立足这些研究生的选题方向,选择合适的农业企业生产基地进行政府和学校的投资建设,比如选择我省各类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生产大户、农业公司等进行挂牌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确保学校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在这些企业中得到专业实践的便利,顺利完成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任务,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效果。当然建立这种模式的前提是必须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1]董维春,马履一,远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2).
[2]王凤忠,欧百钢.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录取现状及对策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
G654
A
1673-9884(2015)01-0046-03
2014-10-30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2010YJ33)
黄茂金(1975- ),福建上杭人,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