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王绍玉,闫建新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村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研究
——以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一分区为例*
孙明1,2,王绍玉1,闫建新2
(1.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90;2.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将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引入到农村公共安全研究中,根据农村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0个,基于鱼骨图分析法建立村镇公共安全体系。结合统计软件SPS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村镇公共安全体系进行排序,找出影响村镇公共安全水平的重要因子,为改善村庄公共安全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结果表明:一分区各村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差异较大,且基础设施承载因子和土地承载因子是影响村庄公共安全承载能力最重要因子,加大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可以较好地提高村镇公共安全承载能力。
村镇与公共安全;环境承载力;鱼骨图;主成分分析法(PCA);规划管理
当前世界各国自然和人为灾害均呈现出复杂而多发的趋势,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灾害仍呈高发态势。城乡重大安全事件增多,由于灾害的多样性及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使城乡公共安全工作研究面临着多重挑战。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和易损性出现新变化,各类灾害的突发性和难预料性逐渐凸显[1]。同时,随着我国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基础设施承载负荷不断加大,村镇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严重;广大农村地区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安全防治水平偏低,农村居民抵御灾害的能力较弱,使村镇公共安全问题成为当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但是我国关于农村地区公共安全的研究较少,基于农村环境承载力的公共安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远未形成专业的、综合化的村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研究。因此,建立村镇公共安全体系研究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国内外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要素承载力方面[2],而对于村镇环境承载力的实例研究相对很少,村镇公共安全规划和管理严重滞后,这恰恰成为一个城乡公共安全体系中的短板。本文以南大港一分区为例,通过建立公共安全评价体系,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序,并提出相应规划措施,提高农村公共安全的环境承载能力。
南大港产业园区前身为河北省南大港农场,1958年12月隶属沧州地区行政公署,1962年起直属河北省农垦局,2003年建立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2007年7月,随着沧州渤海新区的成立而更名为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至今,仍保留国营南大港农场,享受国家农垦政策。南大港产业园区一分区位于沧州市东北部,渤海湾西岸,东濒渤海,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194 d,年均日照2 810 h,年降水量625 mm,四季分明。区域总面积9 093.03hm2,人口1.645 9万人,耕地面积3 600 hm2;地下水比较咸,淡水资源匮乏,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所以本区几乎没有地下水浇地,所有作物收成对天气有很大的依赖性[3](图1)。
图1 一分区用地现状
农村公共安全事件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农村环境承载力包括农村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对农村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土地、人口、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农村的主要构成要素,它们共同形成了村镇安全系统。指标选取时应遵循科学性、可行性、适应性、完备性等原则[4],构建评价指标应根据影响一分区各个农村公共安全的现有和潜在的自然灾害和其他公共安全因素的情况,在充分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结合一分区发展状况和区域特点,并考虑到指标选择的可操作性和代表性,从土地、安全、人口、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选择指标。参照朱正威[5]的公共安全评价指标,借助鱼骨图分析法,综合考虑村镇公共安全实际情况,找出影响村镇安全的重要指标。最终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选取了10个二级指标,其中压力型和支撑型指标各占5个(图2)。
图2 基于鱼骨图分析的农村公共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社会承载能力、安全保障能力、土地能力三大主要因素为公共安全的支撑指标,人口和基础设施和闲置土地三大主要因素为公共安全的压力指标。支撑指标是指资源能够供给的能力,用于反映村镇资源支撑的能力。压力指标是指资源消耗的水平,反映村镇资源需求情况[3]。从图2可以看出,通过鱼骨图分析法可直观清晰地观测村镇公共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标准化处理
PCA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保持远指标信息不变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指标的方法。参照南大港管理区规划总体相关的文本及图纸文件[3],结合实地调研,对图1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对统计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3.2 因子分析
利用SPSS的factor过程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KMO和Bartlett的检验表、解释的总方差表、碎石图(表1)。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越强,原有变量越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度检验的Sig值越小于显著水平0.05,越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结果符合因子分析的条件,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并进一步完成主成分分析(表2)。
由表2可知,前四项的初始特征根(Initial Eigenvalues)大于1,并且累计百分比达到80%以上。由于前4个主成分贡献率≥80%,结合表2中变量不出现丢失,所以提取的主成分个数m=4,得出初始特征根:λ1=3.408,λ2=2.073,λ3=1.809,λ4=1.099;主成分贡献率:r1=0.340 8,r2= 0.207 3,r3=0.180 9,r4=0.109 9(图3)。
图3 碎石图
从特征根分布的折线图也可以看到,第6个λ值是一个明显的折点,表明选取的主成分数目应有P≤6,结合前两条准则,选取4个主成分较为合适。
3.3 主成分得分分析
通过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四列数据,得出特征向量矩阵。结合标准化后的数据,得出各个村庄的特征向量主成分值Zi(i=1,2,3,4),最后得出15个村庄的主成分值Z(公共安全承载能力)(表3)。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表4 旋转成分矩阵
表3 各村2012年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及排序
从表4可知,在主成分1上,村日均污水排放量、村庄人口总数、村日均垃圾排放量及外出务工人员指数承载较强,主成分1主要解释这四个指标,可命名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及人口承载力因子;主成分2上承载较强的指标为村庄应急疏散场地、村域面积、闲置土地面积指数,可命名为公共安全土地和场地因子;主成分3上承载较强的是人均纯收入和社会保障覆盖率,可命名为公共安全保障因子;主成分4承载力较强的是村庄应急疏散通道和闲置土地面积,可命名为公共安全通廊。完善这四项因子,尤其是前两项因子(对公共安全的贡献率超过50%)将在较大程度上增强农村公共安全承载能力(表4)。
从表4可以看出,一分区各村庄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且随着距离南大港管理区远近而不一。西庄大队和西南大队公共安全承载能力较强,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这两个村的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人口及土地承载能力等方面为本村公共安全提供了很大支持,再加上紧邻管理区政府所在地,因此公共安全系数较高。其次,从一分区来看,随着距离南大港管理区由近及远,公共安全承载能力呈现由高到低的现象。这是因为管理区政府所在地公共安全投资比重较大,土地利用率高,公共安全基础设施较完善,这样有助于周边村庄的资源共享和互助合作。但从表4旋转成分矩阵来看:①闫家房子村、东庄大队、马营村应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计的投入,提高本村的承载能力;②各村应加强本村土地,尤其是闲置土地的利用,最小化减少土地盐碱化、荒化,增强村庄土地公共安全承载力。
一分区各村庄防灾减灾规划、防洪规划、消防规划等没有编制,村庄发展呈自然随意状态,灾害安全隐患很大。通过对一分区环境承载力的分析研究得出:一分区在土地承载力方面,人均建设用地较少,闲置土地荒化、盐碱化严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后,当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往往不堪一击;村庄污水排放、垃圾处理还处于原始随意堆放状态,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卫生安全隐患;部分村庄集体收入较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的投资相对较少或者为零;村内专门从事公共安全管理的人员几乎为零,造成突发事件管理混乱和安全事件信息的不对称;个别村庄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下空巢老人或者儿童,不足以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因此,本区域急需从公共安全规划和安全管理来提升现有环境承载能力,增强村庄公共安全应对能力,保障村民的生命和生活财产。
5.1 公共安全规划对策
应尽快实现村庄公共安全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南大港管理区——各分区——各村“三位一体”的防灾减灾安全规划体系,实现城乡防灾减灾资源共享,提升区域应对公共安全事件能力。
(1)安全工程规划。一分区各村经过危房改造工程,大部分危房已经得到改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还存在部分危房;道路硬化率较低,应急疏散通道不畅;应急避难场所缺乏;小辛庄等村庄饮水安全较差等。因此应提高村庄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灾害防御性能,推广安全校舍和安全医院等工程建设;加强坑塘防护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危房改造、抗旱应急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的投入力度。
(2)安全设施规划。一分区各村庄内基本无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村庄自身不能及时有效进行自救,只能依靠管理区防灾减灾资源和力量。鉴于一分区自身环境特点,因充分对村内坑塘及麦场进行规划,利用坑塘作为消防水池,村边麦场作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坑塘周边闲置土地,适当绿化美化,增强坑塘周围的生态能力。
(3)基层安全规划。加强村庄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基层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完善村庄、生产队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演练,加强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村民家庭防灾减灾规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对自然灾害严重的村庄、五保户、空巢家庭的公共安全应对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4)区域安全规划。统筹协调一分区与南大港管理区联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将防灾减灾与南大港管理区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村庄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设防标准,加强管理区与村庄的交通、通信、广播电视、电力、供气、供排水管网、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建设[6]。有效利用管理区中学、公园、体育场和村庄内小学、麦场、闲置土地等现有场所,建设或改造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城乡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
5.2 公共安全规划管理对策
(1)公共安全信息管理。提高一分区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科学规划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信息资源,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建立村镇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加强村镇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提高“一分区——南大港——沧州”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村内与分区、南大港相关部门防灾减灾信息互联互通、交换共享与协同服务。充分利用村镇现有的资源,结合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等技术和移动信息终端等装备,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村庄“数字减灾”工程建设[7](图4)。
图4 村镇安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示意[8]
(2)公共安全风险管理。加强分区公共安全综合风险管理,完善减轻灾害风险的措施,建立公共安全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加快建立灾害调查评价体系。以村为调查单位,开展分区公共安全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摸清底数,建立完善数据库,提高现势更新能力。建立南大港管理区、一分区综合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制度,研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和临界致灾条件;建立健全一分区自然灾害评估体系,不断提高风险评估、应急评估、损失评估、社会影响评估和绩效评估水平,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综合评估机制,提高灾害评估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生态保护。
(3)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加强区域公共安全抢险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和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分区政府主导和村民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抢险救灾协同联动机制;加强村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制定物资储备规划,扩大储备库覆盖范围,丰富物资储备种类,提高物资调配效率。充分发挥村庄各类资源在应急救灾物资保障中的作用,提高重要救灾物资应急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分区政府储备为主、村民家庭储备为补充的救灾物资应急保障机制。加强灾后村庄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村庄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做好恢复重建需求评估、规划选址、工程实施、技术保障等工作,加强受灾村民的心理援助,提高村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生态环境、组织系统、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恢复重建能力,提高重建监管水平[9-14]。
建立定量化分析的村镇公共安全体系规划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针对南大港一分区各村庄环境承载力现状,建立了基于鱼骨图的公共安全指标评价体系,并做出主成分分析和评价,定量化地分析了农村在应对公共安全事件时,土地、基础设施、安全、社会、人口等因素的承载能力,并针对不足做出合理建议与对策,提高农村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和灾害的能力。
[1]吴芃.我国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3.
[2]王俭,孙铁珩,李培军,等.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5(4):768-722.
[3]国家统计局.沧州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4-73.
[4]杨磊.三峡库区小城镇环境承载力量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5]朱正威,肖群鹰.国际公共安全评价体系:理论与应用前景[J].公共管理学报,2006,3(1):27-33.
[6]孙钰,李新刚,姚晓东.天津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2(9):107-109.
[7]李德仁.论国家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集成[J].中国减灾,2013(6):18-20.
[8]文魁,祝尔娟,张贵祥,等.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60-261.
[9]成秀虎,王卓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理论模型初探[J].灾害学,2012,27(4):117-121.
[10]周美琴,宁松,聂文东,等.基于农户视角的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调研报告——以湖南省566户调查数据为例[J].灾害学,2012,27(4):103-106,113.
[11]易亮,张亚美,黄维,等.社区防灾减灾资源评价体系探讨[J].灾害学,2012,27(1):125-129.
[12]董姝娜,姜鎏鹏,张继权,等.基于“3S”技术的村镇住宅洪灾脆弱性曲线研究[J].灾害学,2012,27(2):34-38,42.
[13]薛晓萍,马俊,李鸿怡.基于GIS的乡镇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技术——以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为例[J].灾害学,2012,27(4):71-74,91.
[14]张振国,温家洪,李雪丽.面向社区的参与式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灾害学,2013,28(3):142-146.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Rural Public Security——Taking the First Partition of Nandagang of Cangzhou in Hebei as an Exam p le
Sun Ming1,2,Wang Shaoyu1and Yan Jianxin2
(1.School of Architecture,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90,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Based on evaluation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and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principles for the index system of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rural public safety,5 primary indexes and 10 secondary indexes a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the rural public safe index system based on fishbone diagram analysis method.With the help of SPSS(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software,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the rural public security systems are calculated and their capacities are ranked.The key components affecting rural public risk are found out,which provides a good reference for risk alleviation.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big differences in the risk level of public safety in these areas;the components of infrastructure and land carrying capacity are the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rural public risk,and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effective use of idle land,can better improv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villages and towns public safety.
rural public security;Fishbone Diagra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planningmanagement
X43
A
1000-811X(2015)01-0115-05
10.3969/j.issn.1000-811X.2015.01.022
孙明,王绍玉,闫建新.村镇公共安全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一分区为例[J].灾害学,2015,30(1): 115-119.[Sun Ming,Wang Shaoyu and Yan Jianxin.Research on rural public security evaluation system——South dagang district for the first partition of Hebei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5,30(1):115-119.]
2014-05-08
2014-06-1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2014M55124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灾害应急物资筹集与随机终止模型及其仿真研究”(7137209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DL13CB15)
孙明(1974-),男,吉林长春人,博士(后),注册规划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乡公共安全体系和规划研究.E-mail:30949592@163.com
王绍玉(1957-),男,河北唐山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灾害学和应急管理. E-mail:500798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