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为办学特色,确立建设高水平民族大学的奋斗目标的背景下,云南民族大学在中国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从2014年的284名晋升到2015年的227名,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三、地方民族院校第一,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的雏形已经形成。
学校从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及项目博士后,同年被授予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积极、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民族学首席教授和少英带领学科团队分别到北大等国内名校及美国、东南亚等地开展学术访问。3名民族学教授入选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理事。
2014年,学校共有近20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优秀人才称号。彭金辉教授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王德强教授入选“国家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刘晓荣教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寸亚玲教授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入选巴西“科学无疆土”人才计划项目。
2014年,寸亚玲教授参与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传承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等职业教育“三维一体”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实现了新的历史突破。
2014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全国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等的落户,进一步凸显了“民族性”的办学特色。
继2013年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基金项目立项全省第一,并获得全省唯一一个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之后,2014年、2015年仍然蝉联全省前列。学校荣获云南省在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立项的唯一一个重点项目。
彭金辉教授的“黄磷尾气催化净化技术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王德强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2014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陈新滋和王国栋2个院士工作站落户学校,云南民族大学与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共建重点实验室已开展项目研究,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学校成立。
云南民族大学是国家留学基金委指定的云南省“唯一”具有“国际区域问题研究及外语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的高校,是全国“唯一”获得印度政府ICCR奖学金授权的高校,是云南省“唯一”具有印地语专业学生推荐名额的“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承担高校,是云南省“唯一”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国际职业教育的高校。学校已累计公派出国留学生289人,居全省首位。2014年,外交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获准成立,学校与北京语言大学签订共建孔子学院的合作协议。
2015年5月15日,在李克强总理、印度总理莫迪的共同见证下,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 (ICCR)签署关于联合共建云南民族大学瑜伽学院,暨首个中印瑜伽学院的合作备忘录。6月13日,印度外交国务部长辛格、云南省副省长丁绍祥为瑜伽学院揭牌。
2014年,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云南省专升本教育基地、云南省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云南民族大学附中、附小相继成立,全国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训基地揭牌,“国培计划”在校实施,云南民族大学建立起涵盖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干部培训等的完备办学体系,进一步增强了人才培养、服务民族、服务边疆、服务东南亚南亚的综合能力。
学校积极推进“管理活校”战略,成立新的学术委员会推行教授治学;制定了《云南民族大学章程》,坚决实施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教代会、学术委员会的工作职能;打造一个“学术特区”、三个“学院特区”和三个“学院特区培育试点单位”,为实施学院制改革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