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战争地理分布与性质的再研究

2015-12-08 13:11
关键词:霸主吴国诸侯

王 博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春秋时期战争地理分布与性质的再研究

王 博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春秋时期的战争性质是争霸战争,最初国与国之间因为利益而发生争夺,春秋初期由于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大致相等,为了使对手屈服只能借助“尊王”的口号来得到别国的认可进而四处征伐壮大自己的势力。伴随着南方楚国的日见壮大并成为北方中原国家的共同威胁此一时期中原国家在晋国的领导下打着“攘夷”的旗号共同外楚。晋楚争霸势均力敌两国为了保存实力进行了两次弭兵之会。两次弭兵之会后的国际形势,就成为晋楚双方为维护各自区域霸主地位而与邻国进行的战争,战争的性质也逐渐由之前的争霸战争转变为兼并战争。

春秋时期;战争;地理分布;尊王;争霸;兼并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末年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周平王离开宗周来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成周,虽说成周早在周公时期就建成,但对于自小在宗周长大并且又经历了“犬戎攻伐”与“二王并立”等一系列惊心动魄事件的平王来说,成周的生活是比在宗周轻松了许多,但又有着许多不稳定因素。首先,自身是被废太子出身,根据礼制继位为周天子名不正言不顺。其次,成周地区大多是殷商旧族的后裔,“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再次,王幾之地本来方千里,东迁之后王室政令虽犹通于原宗周地区但宗周地区的现状犹如《黍離》诗人过故宗庙宫室所言:“尽为禾黍,破瓦頽垣,依然如故。”[1]697可见宗周地区的建设因战乱已基本停滞。王室本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匮乏。要想在成周地区立足建立威信就不得不依靠与自己有着亲叔侄关系的郑国。周郑双方从各自的需要出发为生存开始了新的领土扩张。

第一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尊王”而进行的战争

平王东迁“晋郑焉依”[2]51郑国与成周毗邻,唇齿相依,互相依靠关于郑国的崛起不得不归功于史伯的英明抉择,桓公(为周厉王子、周宣王弟)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其济、洛、河、颖之间乎!”其大致范围就应在今天的河南新郑的河南中西部一带。郑国初到这一地区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攻伐位于这一地区的虢、郐二国;史伯指出:“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矫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若克二邑,邬、弊、補、舟、依、柔、歷、華,君之土也。若前華后河,右洛左济,主不、魏而食溱、有。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3]249根据史伯的方略郑桓公终于制定了定鼎河洛地区的计划,郑桓公死后郑武公继位,依次完成了史伯所设计的规划,此时的郑国成为了周平王东部的屏障。郑国的一系列举措大大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周王室虽然失去了宗周的半壁江山经济实力大大下降但还是保住了政治上天下共主的地位,平王作为东西周的过渡之王,大体上还能保持诸侯的支持。《唐风·钨羽》:“王事靡篮”[1]775《秦风·无衣》:“王于兴师,修我戈矛。”[1]794《卫风·伯兮》:“为王前驱”[1]689《邺风·北门》:“王事适我。”[1]653这些诗大抵在平王时期,说明平王时诸侯及其人民对王室还是努力效忠的。“求诸侯,莫如勤王。诸侯信之,且大义也。”[2]431郑庄公所作的一切努力使得利用“尊王”称霸的思想能够在诸侯之间快速流行。齐桓公与晋文公正是打着“尊王”的口号才终于称霸诸侯,但与郑国不同的是,这时的周天子已经彻底失去了对霸主的控制,成为了霸主利用其名声扩张自身势力的工具;其实际地位已经沦落为齐、晋二伯统治下的方伯。这一时期,南方的楚国逐渐崛起,成为了黄河流域中原诸侯的共同威胁,此时的霸主就渐渐成为团结中原诸国抗击楚国的核心力量。

第二阶段:由“尊王”向“攘夷”的转变

郑庄公一去世,郑国发生了内乱霸业衰落。此时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逐渐崛起,继续遵循“尊王”的策略存邢救卫巩固王子带的地位帮助燕国北拒戎狄,提高了齐国在诸侯之中的威信。成为公认的黄河流域的霸主。面对南方楚国的进犯,齐桓公虽在召陵与楚结盟但实际上是与楚国相妥协,楚依旧对中原虎视眈眈。从齐桓公末年时起霸主的任务就开始从“尊王”向“攘夷”转变。

齐桓公死后,齐国由于内部诸子斗争发生内乱,霸业衰落。楚又一次横行中原,正直楚国、夷族乱华之际周王室内部发生了太叔、隗氏发动的内乱。周天子寄居在郑国,派人向秦晋两国报告祸乱,这无疑给了重耳一次大好的机会。正如赵衰所说:“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后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令尊王,晋之资也”。[4]1663晋国帮助周天子平定内乱得到了周天子的青睐,开始有了称霸诸侯的基础与实力。在之后的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师,在践土大会诸侯。齐宋等大国及中等诸侯鲁、卫、陈、蔡、郑、小国莒都参加了会盟。刘子说:“文公时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强楚主会,诸侯背叛,天子失道,出居于郑。文公于是闵中国之微,任贤养士。四年,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执曹伯,还败强楚,威震天下。明王法,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莫敢不服,天下旷然平定,周室尊显……诸侯因楚败,反从中国也。”[5]296如果说帮助周襄王平定太叔内乱得到了周天子的拥护的话,那么这次大败楚军就等于得到了整个黄河流域姬姓诸侯国的拥护。晋文公就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中原霸主。

但与郑莊公、齐桓公不同的是(郑庄与齐桓时期霸主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尊王”为主,准确的说郑庄公时期主要是“尊王”,齐桓公后期渐渐向“攘夷”发展。)晋文时期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攘夷”代替了“尊王”成为了霸主晋国与诸侯们面临的首要任务。晋国与诸侯们的会盟的性质榖梁注:“外楚”[5]417即攘夷之意。

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二伯分主天下的局面。“襄世,晋、楚为二伯;齐、鲁、卫、郑为晋属方伯;秦、陈、蔡、吴为楚属方伯”[5]487“榖梁疏:以外楚,明晋北伯。晋分伯,不如齐桓一匡也。”[5]492可见晋国的霸主地位仅仅是局限在黄河流域,南方的楚国依旧牢牢的把持着江淮流域霸主的地位。

第三阶段:中原地区的齐、晋之争与江淮流域的吴、楚之争

两次弭兵之会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大致可以这样来总结,在中原地区,晋楚两国大的战事基本上消弭。这一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变成了黄河流域齐晋之间的争霸战争与位于长江流域吴、楚、越之间的兼并战争。正如榖梁传注:“自平丘以后,诸侯遂乱。于二十七年以后,再见公如齐、晋之文。中国则齐、晋,夷狄则吴、楚,争盟诸侯,非复二伯之古制也。”[5]564此一时期的“攘夷”已经成为晋国会盟诸侯的政治口号,其目的还是为了巩固自身在中原地区的霸主地位。

(一)齐与晋之间的战争

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霸权逐渐衰落,晋文公称霸后齐即跟从晋文公一同“外楚”。晋楚邲之战,晋失败后齐国就对晋国有了蔑视的心里。例如:在郤至前往齐国聘问时对郤至大加侮辱。榖梁传:“晋郤克眇,使眇者御眇者”,[5]429使得郤至发誓说:“所不此報,無能涉河”[2]772成公二年齐晋之间爆发了鞌之战,齐国战败(榖梁传注:“自此以后,齐贬为方伯,楚升为二伯。)[5]434晋国通过此战巩固了自己在黄河流域的霸主地位。

但之后的齐国依旧对晋国的命令阳奉阴违,在之后的马陵、沙随、及援救宋国的诸侯会见中齐国都未参加会见,晋国对此得过且过。在襄公二年为进一步打击郑国,晋国与诸侯在戚地会见。齐候又未参加会见,(榖梁疏:不言齐,未从也;齐强,来去无常。)[5]490晋国终于对齐国的行为忍无可忍,知罃告诉齐国说道:“善。鄫之會,吾子聞崔子之言,今不来矣。滕、薛、小邾之不至,皆齐故也。寡君之憂不唯鄭。罃將復於寡君,而請於齊。得請而吿,吾子之功也。若不得請,事將在齊。吾子之請,諸侯之福也。豈唯寡君賴之”。[2]923齐国立即率领滕国、薛国、小邾国的大夫前来参加会见。可见这一时期在晋悼公的领导下晋国还是有能力使齐国顺服的。

晋悼公死后,晋国对诸侯的控制力下降。(榖梁注:悼以下伯衰也)[5]521夏,齐候伐我北鄙,围成。[5]520(榖梁注:齐候骄蹇,不会诸侯。自此至十八年六见伐我之文,因此以致同围齐,与顷公败鞌之事同也。)[5]520晋平公初会也。自此至昭十年,共二十六年。纪晋平伯也。不续齐,以伐我,为下围齐。[5]521以齐为不道,不会诸侯六伐我……皆齐候娇蹇所致。[5]525榖梁传:冬,十月,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同围齐月者,齐强,诸侯皆在,所伤多。二伯不能和谐以抗夷狄,而私自争战,所伤甚多。[5]524襄公十八年晋国最终在平阴大败齐军。襄公二十年春晋、齐、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子等十三个国家在澶渊结盟与齐国媾和。这一时期齐国虽然勉强服从晋国,但依旧对鲁国存在威胁。例如:鲁国的穆叔和范宣子在柯地会见。穆叔对叔向赋《载驰》这首诗的第四章。穆叔在回国后说“齊猶未也,不可以不懼”。[2]1051

晋国修建虒祁之宫,使得诸侯都对晋国产生了二心。昭公十三年晋国打算重温过去的盟约,齐人不同意。叔向说:“诸侯求盟,已在此矣……寡君以为请”齐国不同意说:“诸侯讨贰,则有寻盟。若皆用命,何盟之寻”,叔向对齐人说:“国家之败……存亡之道,唯君图之。寡君闻命矣。”[2]1355齐国最终服软回答道:“小国言之,大国制之……迟速唯君”。[2]1356

但笔者认为晋国虒祁之宫的修建是晋国外交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晋国对齐国的打击还能够得到诸侯的拥护。但自此之后晋国由于过分的剥削压迫小国,使得诸侯离心周边的小国开始向齐国靠拢。晋国失去了领导诸侯的道义与威信,此时对齐国的制裁也显得软弱无力。

例如昭公十二年晋国的新任国君在与齐候宴饮时投壶穆子祷告说“有酒如准,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爲諸侯師”。[2]1333齐候在投壶前也祷告说“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2]1333伯瑕向穆子理论道“子失辭。吾固師諸侯矣,壺何爲焉,其以中儁也?齊君弱吾君,歸弗来矣”最后威胁道“吾軍帥彊禦,卒、乘競勸,今猶古也,齊將何事?”[2]1333指出齐国如果不顺从,将会用武力使之屈服。这次会见虽然不欢而散,但我们从齐王之前的祷告词中就可以看出,齐国已经将取代晋国领导诸侯的意思公开化了。

榖梁传哀公元年注:定、哀世无伯,与隐、桓同。传曰立乎定、哀,以指隐、桓是也。由莊至昭,为有伯。哀世分四伯,齐,晋主北,楚、吴主南……齐、楚有从国,晋、吴无从国。黄池之会,二无从国之伯矣。[5]679可见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无伯了,齐有从伯,晋无从伯。从这里可以看出晋国这一时期的国际地位还不如齐国。北方中原地区又重新回到隐、桓时期春秋初年那样齐强晋弱的国际环境之中。榖梁注疏:“定四年以后,晋失诸侯,齐复伯。”[5]631随着晋国的分裂,齐国又一次成为了黄河流域最有实力的国家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晋国霸权的衰落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内在原因是因为晋国内部卿族斗争使得晋国的外交策略与军事战略不能有效地贯彻执行。外在原因是因为晋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面对秦、齐、楚的挑衅四处作战也削弱了其本身的实力。但晋国也不是孤军奋战,为了在有效打击齐国的同时稳住楚国,晋国在今天华东一带扶持了一个强劲的盟友那就是吴国。

(二)吴与楚之间的战争

吴国是晋国抗击楚国的重要力量,由于晋国的国力有限还不能够同时与秦楚或齐楚同时开战。所以只能靠吴国的主动出击打击楚国以此来减轻晋国的压力。但由于吴国地处东夷,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加上国土面积狭小,要想战胜楚国就必须在战术方法上加以改进。总观春秋时期的吴楚战争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

1.伍子胥入楚之前

吴开始成为楚的威胁是在巫臣出使吴国之后(榖梁注:“七年,晋以巫臣始通于吴而谋楚。”)[5]446接着成公十五年冬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遒、邾人、会吴于钟离。吴始会中国。[5]469楚国派子囊攻打吴国(榖梁注:吴楚交兵之始……吴、楚兵连以致楚亡,此先见也。)[5]519

吴国的公子札前来到中原各国访问,笔者认为,吴国在此时极力希望与中原国家交往,之前的交往吴国一直被晋国拒绝,例如襄公十四年春,吴国向晋国报告战败,诸侯和吴人在向地会见,这是为吴国攻打楚国做准备,但范宣子责备吴国不道德,以此拒绝了吴人。公子札这次前来就是要与中原诸国增进了解,拥有共同语言,使得吴国能够加入到晋国的行列里来,共同对付楚国。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伍子胥入楚之前的吴楚战争,楚胜多吴胜少。

2.伍子胥入楚之后

这一时期的费无极,诬陷伍奢的儿子伍尚、伍子胥,伍尚自杀,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帮助吴国进攻楚国。从那时起吴国就成为楚国的最大祸患。

昭公三十一年吴王(榖梁传:二十七年夏,四月,吴弑其君僚[5]623)阖闾正式采纳伍子胥的建议采用游击战术进攻楚国。

定公二年桐地背叛楚国,派舒鸩氏诱骗楚国人道“以师临我,我伐桐,为我使之无忌。”[2]1529请楚国派兵攻打吴国。定公二年秋楚国的囊瓦攻打吴国,在豫章被吴国击败。吴国俘虏了楚国的公子繁。

定公四年冬,蔡侯、吴王、唐侯联合攻打楚国。由于令尹子常听信了史皇的谗言,导致楚军大败。吴国的夫槩王五战连捷一直打到郢都。楚昭王逃亡,楚国最终还是在秦国的帮助下复国。

吴国对楚国的进攻大大减轻了晋国的负担,使得晋国可以不必担心齐楚的联合进攻从而稳固自己在黄河流域的霸主地位。但晋国的以夷制夷的策略并不像其最初所想象的那样吴楚两国势均力敌、互相牵制。吴国的过分强大也使得吴国接替楚国成为晋国霸业的重要威胁。

第四阶段:由争霸战争向兼并战争的转变

吴入郢都是吴楚战争的转折点,也是吴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吴国伐楚的胜利助长了吴国的野心从此吴国开始四处用兵导致吴国国力的下降正如逢滑对陈怀公说“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小国犹复,况大国乎?”[2]1607指出吴王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对百姓不加安抚。百姓们痛苦不堪,如此下去必然会招致灭亡。而楚国地方大、人口多底子厚恢复国力是迟早的事情。

吴国起初最早是晋国扶持用来牵制楚国的,在同姓晋国的怂恿下其国力逐渐强大。伐楚服越,使其逐渐成长为江淮流域的霸主最终与晋对峙,黄池之会终于成为了梦寐以求的中原霸主。但连年的征战也使得吴国耗尽了国力,最终在楚、越的联合绞杀下灭亡。不得不提的是吴国的四处征伐使得诸侯的力量重新洗牌,正是由于吴国的进攻使得长期受大国压制的小国(鲁、宋、卫)等国终于从晋、楚、齐等大国的阴影下解脱出来形成自己的同盟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宋、鲁、卫实际上是吴国攻伐的最大受益者,(利用吴国的四处征伐从中渔利)吴国成为了改变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牺牲品。吴国灭亡后楚国与越国在江淮流域对峙,中原地区三家分晋韩、赵、魏、秦、齐对峙。

总观春秋时期三百多年的历史,先后有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这几位霸主,吴国是最后称霸的国家也是最早被兼并的霸主国,吴国的强大打破了之前南北对峙的格局,(之前总是以齐楚、晋楚南北对峙为主)逐渐形成了江淮流域楚越东西对峙,北方黄河流域秦、三晋、齐东西对峙的局面。

吴国的征伐也使得楚国与齐国遭到严重削弱,诸侯之间由于势均力敌已经难以再形成长久的联盟与敌对关系。随着晋国的分裂,使得中原诸侯之间的“攘夷”失去了存在的核心和凝聚力。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的灵活与随意,外交关系所奉行的原则由重义逐渐转变为重利,战争的形式也由之前的争霸战争向之后的的兼并战争转变。

[1]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左丘明.国语[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5.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廖平.榖梁古义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2.

[责任编辑 高 锐]

2014-11-26

王 博(1986—),男,陕西西安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

K225

A

1004-9975(2015)01-0115-04

猜你喜欢
霸主吴国诸侯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五张羊皮
北极霸主、美 国国鸟
吴国平
毒界霸主——河豚
海洋霸主
烽火戏诸侯
温柔的地球霸主水龙兽
一所学校 一名老师 一辈子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