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世纪曾被一度认为是欧洲历史上一段文化衰落和“野蛮”的时期,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精神生活水准都下降到了一个极其低下的水平,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中世纪的生活、艺术的最大的特征就是受基督教文化的强烈影响。基督教认为人是神创造的,神是唯一、绝对的存在,人应该爱神,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成为与对神的爱相矛盾的对立物而被克制,由于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的社会推行禁欲主义道德观。在这种以神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中,中世纪的西欧人苦恼于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相克的矛盾心理中,在服装上也出现了否定肉体(掩盖体形)和肯定肉体(显露体形)两种相矛盾的现。中世纪的宗教建筑同样也是为教会服务的,相比其他时期的建筑,哥特式建筑具有更神秘性的特点,意在将教会精神渗入人心,而这些建筑风格也同样体现在哥特时代的服装上面,两者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哥特式风格。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3901
作者简介:王森燕,1991,女,汉,甘肃兰州,硕士研究生,单位:天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服饰文化与服装设计研究。
一、中世纪时代的历史背景
欧洲的公元5—15世纪,是罗马帝国衰落和欧洲文艺复兴之间的过渡时代,被称为“中间的世纪”,也就是“中世纪”。
公元11—12世纪,北方日耳曼文化和南方的罗马文化逐渐融合并兴盛,加上拜占庭文化和宗教精神的结合,产生了欧洲中世纪的罗马式时代。罗马天主教会和西欧的封建主向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十字军侵略战争,历时长达两个世纪之久。这场战争严重破坏了西亚和东罗马的社会生产和文化。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东方的珍宝、华丽美丽的布匹和衣物被十字军带回了欧洲,并且东方服饰那华美的魅力征服和影响了西欧人,此后,模仿东方封建主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成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风尚。
二、哥特式时代的文化背景
欧洲中世纪在12—15世纪逐渐恢复了元气,经济复苏,新城市的出现,商业活跃,经济生活是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思想、文化和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12世纪中期开始,欧洲进入中世纪的第二大国际性时代——哥特式时代。所谓的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对中世纪建筑等美术样式的贬称,含有“野蛮的”意思。这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在某些地区甚至一直延续到了16世纪末期。
三、哥特式时代的建筑风格
基督诞生千年后的13世纪的哥特时代,人们对圣经新约《约翰启示录》中描述的“世界末日”、“上帝的审判”等内容普遍产生恐惧心理,社会上到处弥漫着“末日来临”的惊慌和厌世意识。基督教最重视的是教堂建筑,建造教堂的目的就是为了集聚更多的民众,从而进行宗教礼拜和宣讲讲义。虽然教堂是为实用性的目的所建造,但是教会也会利用绘画、雕塑这些更为直观的艺术形象装饰教堂,从而进行宗教观念的渗透。并且这种在建筑形制上不断变化,变化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极力渲染神圣崇高的宗教氛围,体现教会的神威,让教徒和市民时刻感受到基督教在精神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哥特式时代的服饰特点
哥特式初期的服装,男女性别区分仍不是很明显,以宽敞的筒形为主,但到了13世纪,罗马式时代产生的那种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了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裁剪方法,使包裹人体的衣服由过去的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14世纪中叶,出现了男、女衣服造型上的分化,与男子服短上衣和紧身裤组和这种上中下轻的、富有技能性的造型相对,女服上半身紧身合体,下半身的裙子宽大、拖裾,上轻下重,并且更富有装饰性。从此后一直到20世纪,男女服分别在各自的定型中应时代潮流进行反复变化,演绎出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样式,这些变化,与古代的宽衣文化性质完全不同,而是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五、 哥特式建筑风格在服装中的应用
有人说,哥特式时期的服装构成上古今、东西的交叉点。13世纪,受哥特建筑风格的影响,在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在过去宽衣时代的衣服构成上,有一种很强的平面性,裁剪方法属于古典式或东方式的“直线裁剪”。虽然罗马式时代衣服也曾是收腰,但那还只是从衣片两侧向里挖剪,没有摆脱古代服装构成的条条框框。而这时新的裁剪方法则是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袖根到下摆,在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形布,在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形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棱形空间,这就是我们现在衣服上的“省”,英语称“达次”。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正是由于这个侧面的形成,才把衣服的裁剪方法上从古代平面的二维空间构成的宽衣那里彻底分离出来,确立了近代三维空间构成的窄衣基型。并且也就在这时,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也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也就是说,无论从纵向(古代到近代),还是横向(东方和西方),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其中“达次”这种技巧的出现和利用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改变了只从两侧收腰时出现的不大合体的难看的横褶,貌不勉强的把躯干部分的自然形表现出来,优美的人体曲线美由此诞生。另一方面,下半身裙子的量因从四个方向加进许多三角形布而大大增加,形成许多纵向的长褶,强调了那种垂直线的感觉,与哥特式建筑那种向上升腾的垂直线的特征一脉相承。
13世纪的服装总的特点是尽可能的把肌肤全部包裹起来,有时连脖颈、下颌都不能外露,要用颈部包起来。但到了14世纪初就朝着大胆的裸露肉体方向发展。 进入15世纪后,衣服的种类也开始增加,特别是14世纪末到15世纪中叶,在统治阶级和大商人中流行一种叫做吾普昂多的装饰性外衣,也是说是哥特式后期服装样式的代表。
在哥特式时代的鞋、帽子和服饰品方面,与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造型相呼应的是这时出现的波兰那和尖锥状的尖顶帽子汉宁。鞋子很窄,紧紧的捆着脚。材料则为柔软的皮革,鞋尖部分用鲸须和其他填充物支撑。有时因为太长,妨碍行走,所以,当时流行把鞋尖向上弯曲,用金属链把鞋尖栓回到膝下或脚踝处。1365年,查理五世曾颁布禁令,但仍然没有能阻挡这种时髦,一直延续到路易十一世时期。
六、结语
中世纪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宗教的影子,就中世纪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为教会服务,成为教会的宣传工具,可以看到中世纪的艺术带有浓重的的宗教色彩。也许中世纪的市民生活得很黑暗,甚至于痛苦不堪,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宗教带给艺术的另一种鲜活的色彩,不只是在宗教建筑、服装,还有雕刻、壁毯、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等领域。总体说来,中世纪的艺术同样被蒙诏于宗教之下,可以说没有基督教,就没有哥特式那宏伟的建筑和华丽的服装。
文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