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声乐艺术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到现代,由单一的民族民间唱法到科学的中西结合唱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不断与西方音乐文化相融合的衍变过程。本文仅以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郭淑珍为例探讨中西结合唱法对中国声乐发展的影响。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31-01
本文为: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阶段项成果,项目编号:13C041。
2.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C020。
郭淑珍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是中国成就卓著的声乐教育家,是中央音乐学院歌剧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拥有中外教育背景的她在自己的歌唱和教学中形成了独特的声乐理论和演唱流派,既具有科学的西洋美声的演唱成分,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声乐特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声乐演唱的发展和完善,将我国的声乐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郭淑珍中西结合唱法
(一)气息的运用。
在中国声乐作品的演唱中保留传统民族声乐特色的演唱技巧基础之上,积极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呼吸是唱歌的重要基础,郭淑珍教授熟练而正确地掌握了控制呼吸的方法,,她的演唱风格特点体现为气息宽广、流畅而贯通,这为各个声区音色、音量和力度的变换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性,也使歌唱者的声音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因此,能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而自如地控制呼吸的节奏。郭淑珍教授认为演唱时的共鸣位置要稳定、声音要具有穿透力,声区之间的转换要自然,低音需丰满、中音厚实;高音要明亮,音色圆润;到高声区时可以自如的控制声音的强弱使演唱更加独具魅力。
(二)咬字和吐字。
郭淑珍教授通过自身多年来对西洋演唱方法的研究与创新,对如何将这一科学的演唱方法运用到中国声乐作品的表演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郭淑珍教授始终认为我国培养出来的歌唱家不可以只是单一的学唱国外的声乐作品,而是要正确运用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来自然、准确、亲切的演绎中国声乐作品。所以,在长期的实践与教学中她认为在吐字的技巧方面,需要注意缓吐、迟吐、快吐、慢吐、切分吐等的区别运用。美声唱法是运用以母音为主的语言来发音,以其他音为辅音,其咬字主要以舌头的前三分之二为主。我国的语言与西方国家的语言有很大区别,是以包含字头、字腹、字尾为主的单个字组成的。因此,用西洋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能咬清字音且声音流畅是很具有难度的。在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经验和技巧后,一般都强调把喉头的位置降低一些,在练声时主要以a、e、i、o、u五个基本元音为主进行声音的训练,使声音流畅和更好地找到共鸣,获得了良好的发声方法后也就能咬清汉字字音了。中国的语言与吐字有着自身的韵味儿,包括民族的感情和意境在里面。郭淑珍教授认为在演唱民族歌曲时不仅吸收了民族的东西,并在声乐技巧上运用了西洋的发声方法。学习民族的吐字不是清楚与否的问题,吐字需要有感情还要有份量。
(三)共鸣的运用。
美声唱法很重视声音的混合共鸣和高音位置的运用,其将共鸣分为上、下共鸣腔,上共鸣腔包括头腔、口腔、咽腔、鼻腔、和鼻咽腔,下共鸣腔包括胸腔,并强调在深呼吸的状态下通过调整共鸣腔运用的比例进行歌唱。混合共鸣的理论,解决了声区统一的问题,使美声唱法的声音更加丰满。在郭淑珍教授的教学中建议演唱者大量借鉴美声唱法对于混合共鸣理论的运用,要求演唱者打开并调动共鸣腔体,以建立稳定的共鸣通道,这克服了演唱者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吐字时卡、压、挤、白的有关声音的发声缺点,根据高音的变化调整腔体的音色和音量。随着歌唱者音区的变化,调整真假声在使用上的比例,从而使声音获得更好的共鸣,更加准确完美的演唱声乐作品。另外,在演唱时要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调整共鸣腔体的运用,体现不同歌曲的风格特点,使传统民族唱法的特殊性与美声唱法的科学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民族声乐作品能够更加完美的体现在世界声乐舞台上。
(四)声部确定及其训练。
声部确定及其训练是郭淑珍声乐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一改以往声乐教学中片面强调听觉经验的弊端,将声乐教学和嗓音医学科学地结合起来。郭淑珍紧紧抓住了声部确定这一关系到声乐演唱教学成败和歌唱者艺术生命的关键性问题,在声乐教学实践中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我国著名青年歌唱家吴碧霞求教于郭淑珍教授,经过郭淑珍系统、科学的发声训练后,学习美声一年多以后吴碧霞就在一系列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中频频获奖。这充分见证了郭老师的声乐教学功底,更加说明了郭淑珍教授将中西演唱方法的科学结合是非常准确成功的。
二、郭淑珍中西结合声乐教学与中国歌唱文化
郭淑珍曾经演唱的《黄河怨》、《玫瑰三愿》等歌曲,感动了无数人并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她的演唱融情于声、声情并茂、吐字清晰、中西贯通,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郭淑珍曾在中南海演唱《小二黑结婚》的著名选段,曾以还念周总理的歌曲《敬爱的周总理》令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泪流满面,小泽征尔认为郭淑珍的表现力在中国音乐家当中达到了最高的水平。
郭淑珍教授认为,声乐的教学和表演不应该有狭隘的民族概念,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因此,如何科学的将中西唱法巧妙地结合起来进行歌唱与教学也就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一个重要课题。郭淑珍教授在声乐教学上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中西贯通,科学从教。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基础训练,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歌唱心理,树立科学的歌唱方法,郭老师还十分注重对学生气质、个性和性格的培养。郭淑珍教授认为从声乐教学方面来讲,要重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第一个“用”是指继承本民族在声乐传统上博大精深的东西,第二个“用”是指借鉴外国的科学、优秀的音乐元素和经验。
郭淑珍教授对音乐艺术还在执着的追求,她科学严谨的声乐教学方法和舞台实践理念,积极探索声乐教学与舞台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为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的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也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得到了音乐界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誉。郭淑珍教授认为,中国的音乐文化是全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努力将其分享给全人类。因此,发展我国的声乐演唱事业不但需要继承传统民族声乐文化的精髓,更要积极借鉴国外声乐演唱方法的优秀经验,使我们国家的声乐艺术能够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的向前发展,最终以一种完美的姿态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文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