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适夷的故乡情

2015-12-07 07:57陈伟权
文化交流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四明山余姚浙东

陈伟权

1984年7月,楼适夷重回故乡。那年由丁玲特邀,他到厦门参加丁玲作品研讨会,绕道来到故乡余姚。故园已经没有他的直系亲属,却到处有他的亲人。当年笔者有幸拜见这位文坛名宿,至今其音容笑貌宛在,他的殷殷乡情更是记忆犹深。

新文化运动的骁将

楼适夷与鲁迅、郭沫若、老舍、茅盾、郁达夫、胡愈之、杨贤江、阿英、林谈秋、应修人、冯雪峰等人关系密切。1933年9月,楼适夷在上海被追踪的特务逮捕,是鲁迅第一个写信通过相关人士使党组织知道。信中说:“适兄忽患大病,颇危,不能写信了。”他被捕后在何处无人知道,当鲁迅从张天翼处得知楼适夷已押解南京,又立即写信告诉楼适夷在余姚的亲人。在编选一批当时有才华青年作家选集时,鲁迅积极推荐楼适夷写的小说《盐场》。

在抗日战争时期,楼适夷在香港等地协助茅盾编辑《文艺阵地》,五卷本上还署名“茅盾、适夷主编”。1945年8月,郁达夫在印尼被日本宪兵枪杀,最早表达对郁达夫命运关切的是楼适夷《忆达夫》一文,发表在1946年3月20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柔石、殷夫等“左联”五烈士牺牲后,楼适夷遭逮捕入狱,被判处无期徒刑。在1937年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被释放。他在狱中翻译苏联高尔基作品《在人间》《文学的修养》,以及日本、法国等多部作品。从访问楼适夷之子及相关资料获悉,楼适夷还是胡风、梅志的大媒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共派楼适夷去日本、与日本共产党联络,一路皆由胡风暗中照顾。后来胡风回国担任“左联”党组书记,楼适夷在“左联”与胡风同事。1933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参加“左联”的梅志为入狱难友寻求援助,来到“左联”,初见胡风和楼适夷在一起,从此胡风和梅志“产生好感”,楼适夷从中牵线,以致发展成婚姻。梅志晚年写有回忆录《胡风和我共同的朋友楼适夷同志》,文中记述:“到了80年代,我们和楼适夷重逢时,他曾开玩笑地对我说:我还是你们的红娘。你们该请我吃酒呢。”

全面记述楼适夷生平的有《我谈我自己》,此文的存世有段曲折。1984年楼适夷到上海住了段时间,包子衍等和他多次交谈的内容,根据录音,整理成3万余字,题为《楼适夷谈生平》,《新文学史料》季刊准备发表,文稿到了楼适夷手上即被“没收”,锁入抽屉,禁闭了多年。后来他在此文的引言中说,包子衍“不幸中年谢世,我心痛如割,整理旧作见此稿,拿在手里是一团火。《新文学史料》主编牛汉又多方设法要稿,想到整理者辛苦劳作,岂能白费,话句句是我说的。”“他们实事求是,一句没空话。”于是,楼适夷最后自己重加整理,改题为《我谈我自己》。

楼适夷自谦是“大时代小人物,人家叫我老作家,我感到惭愧,老倒是老,只能算个文学工作者”。

楼适夷逝世后,一批著名人士所写的回忆楼适夷的文章,汇成32万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书名为《楼适夷同志纪念文集》。

四明山上的文化抗日

楼适夷五岁启蒙,在余姚念德小学读完初小、高小共八年,随后到上海钱庄学生意,受到“五四运动”的积极影响,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入党后,回家乡传播革命火种,建立第一个中共余姚支部,楼适夷任书记,以他家为活动据点,楼适夷来往于上海和余姚之间,联络许多革命志士。

抗日战争后期,楼适夷奔走于余姚实获中学、上海储能中学之间,以教育工作为掩护,从事抗日斗争。其时,黄源已在四明山上,黄源通过卖柴山民进城带信给楼适夷,请他上四明山。楼适夷到四明山根据地,见到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后在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和浙东鲁迅学院工作。

浙东鲁迅学院从创办到北撤,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以灵活多样方式,培养了800余名干部、战士,如乔石夫人郁文等。在战争环境中,浙东鲁迅学院所存史料不多。楼适夷作为当事人,在香港出版《四明山杂记》一书有记载,后来在《我谈我自己》中也有回忆:

“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的根据地已有三年的历史,我去的时候是抗战最后的时期了,是一九四四年的十二月,力量已相当强大,中心地在梁弄,是四明山工商业比较集中的大镇。从城区到山区中间有敌伪的岗哨,我是通过水道绕道上虞县境进去的。”“熟人邦静唐是司令部秘书长,黄源是浙东鲁迅学院副院长,院长是谭启龙。不久,举行了一个浙东地区的参议会,成立了政府,这个政府叫浙东行政公署,黄源是文教处长,我当个副的,担任文教工作。”

楼适夷还写道:“文化方面,报纸属于党的区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搞刊物没有条件,我们就搞了地方戏剧,地方戏剧就是越剧,民间叫‘的笃班,影响很大。一个社教队,招了民间艺人演传统戏,自编抗日新戏。文学还谈不上,我在教育方面管了这么件事:那时小学教科书不能用汉奸编的,我们就自己动手编,招刻字匠刻板,我主持了这工作。”

楼适夷在《四明山杂记》里写道,他们办了一个报,叫《解放周报》,还做群众工作,鼓励群众生产,支援前线。

1994年《余姚市志》编纂工作完成。楼适夷年届九旬,为之欣喜,并执笔作序。序言所记:“余姚浙东大邑”,“这也是自己度过黄金时代的最亲爱的土地,久背乡井老而不归”。

年届八十故乡行

新中国建立后,楼适夷全力投入文化工作,但依然情怀故土。他曾说:“文艺工作上,我的职业是后勤服务,得首先尽我的本分。”1957年他和魏金枝同去天台时,回过家乡一次。1984年夏重访余姚,这是1949年以后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时隔27年,更是乡情满怀。

当时许多人景仰楼适夷,只是没有机会拜见。此时我在余姚从事新闻报道,也同样难以听取这位名人的聆教。好在接待楼适夷的姜枝先老人,对后辈厚爱有加。那年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观察》上发表《迷人的杨梅王国》报告文学,有些影响。姜枝先为奖掖后人,把我引见给楼适夷。

楼适夷下榻在政府第一招待所,1984年7月5日下午6时半,我当按时赴约,提前抵达,在门外等候了四五分钟。我所见到的楼适夷,脸庞方正,头发稀疏,理的平顶头,穿着上下一色的素色纺绸衣衫,一见面,就觉得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十分和蔼,完全是平等式的聊天。我们讲到浙江日报发表的他的纪实散文《夸我的故乡》,题材信手拈来,写得亲切感人,也谈到余姚是中国杨梅之乡。我请楼适夷前辈参加家乡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座谈会,他欣然答应。后因他参观河姆渡遗址归来患感冒,行程安排又紧,座谈会未开成。后来他还给我写过长信,鼓励业余作者学习写作,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请楼适夷参观河姆渡遗址那天,老人兴致盎然,深为河姆渡后人而自豪。在和陪同人员的谈笑风生中,他又打开随身所带的折扇,请大家一一签名留念。

城中有山十分难得,余姚城中有座龙泉山。《适夷诗存》一书首篇为作于1923年的《龙山放歌》,写出了年轻作者献身革命的激情,其中一节为:“啊,我的鲜红的血液/已如海潮一样狂奔/我的蓬勃的心儿/已如火山一样爆喷。”当年他十八岁。1984年返乡,楼老八十岁,他在龙泉山上梨洲文献馆,看了王阳明写给其父亲的手书,又看了日本人送来的朱舜水先生生前所刻的雕像,以及出土的越窑青瓷,还访问了龙泉山麓的余姚瓷厂。他在瓷厂题词:“龙山霭霭,舜水泱泱,人文齐秀,美哉我乡……”

四明山是楼适夷战斗过的地方,到了余姚,自然得去。驰车到梁弄,在狮子山上有高耸的烈士纪念碑,徒步登山有数百石阶,对八旬老人来说上山谈何容易!陪同者劝楼适夷在山下纪念馆看看,心意到了就好。楼适夷坚持徒步登山,在纪念碑前低头默哀,祭扫烈士。回忆1964年他在北京得知建造四明山纪念馆,诗兴大发,为之题诗:“锐气英姿迥不同,擎天立地悬奇峰。千岩屏障挺秀竹,万壑云雷傲古松。石骨嶙峋见劲节,泉流浩荡发东风。当年冰雪枝头赤,今日山花烂漫红。”如今在烈士碑前,楼适夷缅怀先烈,扶今忆昔,以致热泪盈眶。下狮子山后,他说“这才了却我心愿”。

楼适夷还去横坎头,参观浙东区党委旧址、浙东鲁迅学院遗址,并当场吟诗:“四十年前横坎头,故园今日又重游。当年战友音容在,豪气英风万古流。”

1984年的那次回乡探访,楼老非常感慨家乡余姚已成“现代化工商都市,陌不相识了。为之借唐人贺之章之句,窃易数字,以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故园相见不相识,自问我从何处来”。

念德桥畔适夷亭

发源于四明山的姚江,由西向东横贯余姚城中,经宁波入海。姚江人文荟萃,孕育了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等历史名人。楼适夷的旧居,是余姚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的遗址,又是名人出生之地,曾开设为纪念馆。后因城市扩建道路需要,将馆中文物移至余姚名人纪念馆和博物馆,在城中姚江岸边的念德桥畔,建造了适夷亭。亭中碑文由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落款。全文如下:

楼适夷(1905—2001)

楼适夷,原名锡春,余姚人,著名作家、翻译家、编辑出版家。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受党组织派遣由沪返余姚,成立中共余姚支部,任书记。支部主要活动地点就在楼家。历任新四军浙东根据地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副处长,《新华日报》编委,东北军区后勤政治部宣传部长,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顾问,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楼适夷热爱家乡,虽长期在外工作,多次回乡。一九八七年又把旧居房产馈赠给国家。在其散文《夸我的故乡》中说:“正如生为中国人使我感到自豪,我的故乡,也是我一生的夸耀。”而余姚人民则为有他这样的赤子引以为荣。今特在其故居旧址东南姚江之滨建此亭,作为纪念。

中共余姚市委、余姚市人民政府

二零一零年春立

念德桥横架于姚江之上,适夷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读着适夷亭内碑文,举目江桥,伫立遐思,楼适夷文以载道,品格崇高。姚江之水,长流不息地诉述着楼适夷的故乡情结,也倾注着故乡人民对他的崇敬、思念之情。

猜你喜欢
四明山余姚浙东
四明山的春溪
四明山“四大神”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浙东沿海地区台风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研究
我是快乐的小驴友
宁波市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现状、问题及导向研究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
论唐代宗大历年间浙东唱和中的越文化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