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恒+周焱
摘要:杯酒释兵权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开启了文人治国的新时代,但它的来历却源远流长,是高明的赵匡胤对军人政治的厌恶的心理反应和行动表现,这一大的决策,不仅延续了两宋三百多年的历史,而且对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杯酒释兵权;军政统治;文人政治;右文抑武;科举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5-0099-02
一、“杯酒释兵权”的来历
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公元960年)的一天,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答:“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享乐,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不由得你们了。”石守信等惶恐跪下,问怎么办?宋太祖让他们交出兵权,回家享乐。第二天,石守信等称病辞职,交出兵权。宋太祖解除了大将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义务教育课程教育标准教科书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51面,课程教育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这个故事的姊妹篇在高中历史课本上也有表述:在北宋军队的强大攻势面前,后蜀、南汉相继灭亡,接着,北宋十万大军征讨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派人乞宋缓师,赵匡胤厉声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宋军终于攻破金陵,俘虏李后主,南唐灭亡。几年后,宋军征讨北汉,包围太原数十天,城中粮尽援绝,北汉投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90面,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
初中课本上讲的比较简略,高中课本因为有初中课本的基础,对“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都没有提,只是在90面下面说到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时说“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等与初中课本相照应一下。
历史上的情况怎样呢?历史上具体有当时赵匡胤手下的大将王审琦、赵普、高怀德、张令铎、慕容延钊、张林铎,还有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也就是以后改名赵光义的宋太宗等。这些人都是谋划、帮助并参与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并使他“黄袍加身”的功臣。其中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的有赵光义、赵普、高怀德、张林铎,在东京(今河南开封)城把守做内应的有石守信、王审琦、慕容延钊等。
可以说,从陈桥驿兵变到“黄袍加身”、再到周恭帝禅位,是一气呵成。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里应外合的兵变成功的典范。但这并不是赵匡胤的首创。
二、“黄袍加身”溯源
“黄袍加身”不是赵匡胤的发明。
赵匡胤的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等是跟他的主子郭威学的,郭威才是首创者。
郭威是五代十国时后周(951—960年)的建立者。他死后(954年)将皇位传给妻侄子柴荣,柴荣又传给他的儿子柴宗训,是为周恭帝,当时只有七岁。赵匡胤就是从周恭帝柴宗训手里夺取政权建立宋的。
郭威是后汉刘知远手下的大将,因助刘知远建立后汉(947—950年)而官居宰相等高爵,同时还是一个重要军镇的节度使。后汉政权与五代其他政权一样,普遍的现象是:二代以后君弱臣强。刘知远信任郭威,死时把郭威作为托孤重臣,要他辅佐儿子汉隠帝刘承祐,结果刘承祐打杀功臣,郭威家人大多被杀,他起兵“清君侧”,杀了刘承祐,假意立刘赟为帝,随后北方契丹兵南下,太后让他率兵北上抵御,他在途径澶州(今河南濮阳)时鼓捣一番,他的手下将领们将打着的黄旗扯裂开来披在他的身上让他做皇帝,然后郭威回兵逼宫建立后周。
赵匡胤的做法与他的老主子如出一辙:都以契丹说事;只不过一个曾被迫害一个正被重用;一个是契丹真入侵一个是契丹假入侵;一个是澶州一个是陈桥驿;一个是黄旗加身一个是黄袍加身;一个是公元950年一个是公元960年。细细想一想,大约郭威的准备似乎没有赵匡胤那么严密。除此之外的“胡芦”基本一样,“瓢”却锯得更加完美。
三、“黄袍加身”的本质
“黄袍加身”,形式上看是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一个朝代取代另一个朝代;实质上反映的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强权政治,即军人政权的盛行。
五代十国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第二个大乱期。在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军人政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标准的军政府时代。谁的军事实力强,谁就可以推翻前一个政府,建立自己的王朝。
唐朝经过公元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以后国力大衰。中央政府是“朋党”不断,地方政府是“藩镇割据”。公元875—884年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在打击长期以来的地方藩镇实力的同时,李唐王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更是大大削弱。当时,地方军阀挟持皇室的事件时有发生。谁的军事实力强,皇帝就听谁的。最终在公元907年黄巢叛将朱温弑昭宗、废哀帝后建号大梁。这时,朱温的军事实力最强,别的军镇要么臣服于他,要么听命于他,只有西北的李克用还有点对抗资本,但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统一归后梁所有,朱梁王朝可以说是中国统治的正统。
可是朱温死后他的儿子们互争互斗,给西北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带来了发展机会。最终李存勖在公元923年攻灭了后梁,建立了唐,是为后唐。这多少有点争正统与非正统的意味(其实李存勖并不是汉人,他的“李”姓是国赐姓,他原是沙陀人)。即使是这样,但也是标准的强镇灭弱国的重演。
再以后的王朝更替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强权军政了——基本上就是开国皇帝手下的强将欺负开国皇帝的子孙,以强军夺取政权,随后又被自己手下的将军们重演一遍。
不是吗?
后唐(923—936年)开国皇帝是李存勖,因为个人原因,只当了三四年皇帝,就被他手下的大将李嗣源取代。说起来这个李嗣源还是李存勖的兄弟(非亲兄弟,李嗣源是后唐庄宗李存勖老爹李克用的养子,自然应是他的干兄弟),他本来很忠于李存勖的,在公元926年奉李存勖之命领兵去平叛,结果在自己手下的大将(自然也是李存勖的大将)石敬瑭的撺掇下与叛军合流,回兵京师夺取政权。好在李嗣源没改国号,仍称唐。但皇帝手下的大将依仗军力夺取皇权的事实是不能改的。endprint
再说石敬瑭,他是李嗣源手下的大将并帮李嗣源当上了皇帝。李嗣源自然看重他,在此之前已将女儿嫁给了他,称帝后对他更是倍加宠信,军政财权都给了他,在即将谢世的时候自然少不了托孤似的要女婿辅佐大(小)舅子。但就是这个李嗣源十分崇信的手下大将、驸马都尉、好女婿,在公元936年从他小舅子李从珂的手里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后晋。这个后晋还是借助契丹的势力,以对契丹称“儿臣”和“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屈辱称谓和卖国代价取得的一个傀儡政权。后世非议的非常多。
石敬塘在屈辱中死去。他的儿子们倒有点骨气,石重贵想一洗父辈的屈辱,不再对契丹称“孙臣”,结果被契丹灭国。其时,曾救过他父亲石敬瑭两次命的大将刘知远,不是去帮助石敬瑭的儿子石重贵雪耻,而是趁着中原和北方混乱的时机先顾自己建号称帝,是为后汉。这是公元947年的事了。
虽然刘知远建汉有拯救中原黎民于水火的大义之举,但反过来想,似乎也有乘火打劫的嫌疑。在危难的时候先顾自己称帝而不顾老主子的子女的死活,怎么说也是不厚道,说到底还是军人政治的终极目的使然。
接下来就是郭威了。他曾是后汉刘知远的部下、大将、军镇节度使、辅佐大臣……然后就是他开创黄袍(旗)加身的先河。
四、杯酒释兵权的作用与影响
杯酒释兵权的直接作用是皇帝将地方藩镇的军权收归中央,同时地方的政权、财权也趋于统一,加强了皇帝的中央集权。这是公认的,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讲的。但个人认为其更深远的影响则是结束了五代以来的军政时代,即武力打天下,军人治天下的时代;开辟了武人打天下,文人治天下的新的历史时代。使中国历史走向了所谓“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时代。
宋太祖夺取政权以后,就曾与同谋的文人宰相赵普多次讨论五代频繁更替的原因,共同的认识是:五代时藩镇的权力太大、军事将领尤其是禁军将领军权过重,是导致“君弱臣强”的主要症结。这种症结的直接结果就是五代前后53年里出现了五姓十帝八个家族的统治局面,而享朝最多的不过六七年,短的一两年甚至几个月。要想保证大宋的长治久安,必须摒弃过去的军人政府,奉行“文以靖国”的理念,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就是为了实行以上政策。为了保证他的继承者也能够延续这一政策不走溜不逾越,宋太祖在其宫内立铁券誓牌,其第二条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这可以说是文官的免死牌。有宋以来,文官虽有贬谪罢黜的,但贬谪罢黜后遇赦大多回迁,官复原职甚至升迁。即使在涉及重大改革事件的异常激烈的新旧“党争”中也没有被杀的,如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这可以说是“杯酒释兵权”的第一个影响。
第二,“杯酒释兵权”后的文治催生了中国科举制的发展。隋朝建立科了举制,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宋朝当之无愧的作用应该是完备发展了科举制。
提倡文人治国必定要十分重视科举,宋朝科举制度的严密影响后世。
回顾一下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国考(公务员考试)制度,很多好的规定大多是从宋朝来的。如命题老师的“锁院制度”、试卷的“弥封制度”、监考老师的回避制度、不准在试卷规定以外的地方做记号的规定(那时是为防止考生作弊或在试卷上做记号,需用专人将考生的试卷再誊写一遍,叫“誊录制度”)。还有对研究生和公务员的复试制度等,都是宋朝对科举的创新与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人治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刘浦江,等,标点.宋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宋)司马光.涑水记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