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毅
食盐里有塑料到底咋回事
朱毅
每天吃的盐里竟也有污染?食盐里有塑料到底怎么回事?10月20日,华东师大微博一篇研究中国食用盐微塑料污染状况的文章,在线发表于环境学著名期刊《环境科学与技术》;10月29日,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报道了这项研究结果;11月初,中国的媒体开始追本溯源探究竟。
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经典问题,同样适用于这激起千层浪的食用盐中的微塑料。
话说“白色污染”“塑化剂”“双酚A”这些塑料相关名词,都妇孺皆知了,只是这“微塑料”还算个新鲜词,顾名思义,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就是微塑料。华东师大这篇文章中观察到的微塑料,小到45微米,大到4.3毫米,总体而言,小于200微米的还是占了半壁江山。
虽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面对这微塑料,也还是需要请显微镜出手相助的。白色污染是一目了然的塑料垃圾中的大巨人,微塑料则是肉眼难辨的塑料垃圾中的小不点,大的终究会变成小的,小的总归都是多数的,那些看得见的、外面的、大的,只是冰山一角,那些看不见的、底下的、小的,正是汪洋大海。
这个显而易见,从来的地方来。华东师大这篇文章研究了海盐、湖盐和井盐/岩盐这三种不同来源的盐,显微镜看粒径,傅里叶红外光谱看组分,看来看去,结果也是意料之中。海盐因为海纳百川,故而微塑料的污染最为严重,每千克海盐里有550~681块微塑料,湖盐次之,43~364块,井矿盐和岩盐因为盐出之处地广人稀,仅7~204块。
这食盐中微塑料的多寡,仅只和来源紧密相关,和品牌没有关系。所以,海就是海,湖就是湖,井就是井,有容乃大不假,有容必杂也真。微塑料和盐,从原料就是元配,在加工环节并没有相应的遴选淘汰机制,微塑料当然就一直赖着不走了,不太可能是半路加入的草长莺飞,换言之,就是不该冤枉了食盐包装储运环节。
海洋湖泊里的微塑料,会在食盐里鱼目混珠,也会在海洋生物体内累积,最终可能会被站在食物链高端的人类吃下去。微塑料可能不吸收,但也不能排除有的微塑料神通广大,从胃登堂入室进入人类循环系统,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不确定性的影响。退一步说,微塑料进入就是侵入,还可能择地蛰伏上几个月,就算不滋事,至少对人类心理安全也是赤裸裸的威胁啊。以每天食用5克海盐来计算,一年持之以恒吃下来,会吃下去微塑料1 000块左右。
尽管全球微塑料最集中的地区还不在中国,而是主要位于加利福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海域。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一项来自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组的统计结果表明,每年全世界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中国占了近1/3。
据说日本在核电站事故之前几多骄傲,曾有意要向韩国收取海洋垃圾处理费,而韩国则抱怨有一些是从中国漂过去的。俱往矣,微塑料污染的问题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一样,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微塑料连食盐都不放过了,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问题,各种微塑料的环境毒性、迁移路径、生命周期和生物积累规律,以及风险评估、食品中标准制定等,一个都不能少。
直至此时此刻,全世界人民一直都在吃着防不胜防的微塑料。不愿意吃微塑料的人类,如何从自己做起,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呢?
成千上万吨的微塑料会直接用于化妆品生产。市面上有的沐浴露中所含的塑料,和包装中所含的塑料一样多。消费决定市场,消费者不选择使用含有微塑料的化妆品,化妆品公司就会投其所好,在牙膏、洗面奶、洗发精中改用核桃壳什么的,这样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就减少了很多。
洗衣机排放污水也是一大污染源,十年前,世界合成纤维产量已经同世界棉花总量持平,达到1 900万吨。一件衣服可以洗出来近两千根纤维状的微塑料。至于这个,我们除了少买合成纤维的衣服,少洗衣服外,只能等着做衣服的改革面料经得起漂洗,等着洗衣机厂家设计出能过滤微塑料的新机型。
我国是农用塑料薄膜生产和使用最多的国家,地膜给中国农业带来一场白色革命,但地膜污染是触目惊心的。咱们只能减少食物浪费,以及尽量让农民的钱多一些,具备选择厚一些、贵一些地膜的能力。
禁塑令在不少地方基本沦为了一个笑话,但人类吃塑料的样子,是一个更大的笑话。拎着竹篮子背着草筐子行走的女子,不是艺术,也不是强制,而是选择。
末了,被这个食盐中的微塑料研究报道折磨得不知如何是好的人们,就买井矿盐和岩盐吃吧,只是没有微塑料的盐也不能多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