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加
古诗词四首赏析
王志加
湖面如镜山如螺——刘禹锡《望洞庭》赏析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 《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本诗是刘禹锡这次贬逐南荒去来洞庭行脚的生动纪录。
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将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再现了洞庭美景。
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清爽秋夜,洞庭湖水澄彻空明。与皎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玉宇无尘,俨如琼田玉鉴,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次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 “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
三、四两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不仅设譬精警,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幽静山水催心潮——王籍《入若耶溪》赏析
入若耶溪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籍,字文海,系琅琊临沂王祥、王导家族的传人,生平跨南朝齐梁两代。该诗约写于525年,此时王籍任湘东王会稽太守萧绎(即后来的梁元帝)的咨议参军,故得游会稽(今浙江绍兴)名胜——若耶溪。他一生很不得志,大都是做王公权贵的幕僚宾客,晚年嗜酒成性,在抑郁寡欢中走完人生旅途。
若耶溪位于绍兴县东南部,其源头在若耶山会稽湖。千百年来,若耶溪曾吸引过无数诗人泛舟揽胜。近年来,会稽湖度假区和水上游乐区已建成开放,并有了较高的知名度。今日若耶溪,湖山锦绣,野趣横生。游人来此休闲度假,大可一洗尘埃,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限乐趣。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诗人乘坐的游船,向着澄碧的若耶溪进发,头顶上蔚蓝的天空倒映在平镜似的溪水中,景色幽静深远。
接下来映入眼帘的是“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飘悬在山顶上的云朵变幻着瑰丽的霞光,太阳在溪中的影子追赶着水流的脚步,若耶溪显得非常幽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正在这时,溪边林中传来一阵蝉虫无拘无束的嘶叫,远山中也响起几声逍遥自在的鸟鸣,显得这山这林更加地幽静。
这听觉之静在上联视觉之静的基础上继续动中取静,以动衬静,一环紧扣一环,一个画面连着一个画面,动态的绝佳描写把若耶溪的幽静推向了极致。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静到了极点的若耶溪并没有让作者的心情随之平静舒缓,反而使他一下子动了归念,悲愁的心绪瞬间弥漫开来,快乐的山水之游,转眼间成了悲愤之旅、哀痛之旅。一个“悲”字把诗人徘徊于归隐与入俗之间的无可奈何之情表露无余。
极幽静的自然风光与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在此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作品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静极生动,乐极生悲的哲理在短短的二十字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令人陶醉神往的若耶溪,本应成为在滚滚红尘中拼争的人们放飞心灵、寄情山水的理想去处,可诗人面对眼前的优美景色却难以平静,难以融入其中。溪愈幽静,人的归念和悲愁反而愈强烈。诗人有“文外独绝”的才干,应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沉醉山水只能消磨雄心壮志,把宝贵的年华付诸东流。但诗人在人世间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吗?可以说是难于上青天。士族门阀制度等级森严,文人朝为座上宾、夕为阶下囚,命运捉摸不定。堪称人中豪杰的曹植、嵇康、鲍照等,都是空怀壮志饮恨亡,诗人怎能不动归念、悲倦游呢?这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无声处听惊雷,称得上是传神之笔。
杳杳离梦寄深情——薛涛《送友人》赏析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字洪度,长安人,唐朝著名女诗人。她自幼时就随父迁到蜀地,在巴山蜀水的灵秀浸染中长大,多才多艺,能诗工绝句,在与文人名流往来酬唱中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名躁一时,人称“万里桥边女校书”。她的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往往能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来细腻地表情达意,使诗歌呈现出别样的美态。
《送友人》是一首向来为人传诵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秋夜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凄凉的氛围来渲染离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悠远缠绵、依依难舍的情谊。初读此诗,只觉清空一气;细细品味,则又觉其含蓄蕴藉,婉转曲折。
前两句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写离别夜景。“水国”指水乡,这里指成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诗人登山临水,但见水国的夜晚,蒹葭白茫茫的一片,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中,仿佛蒙上了一层白霜,寒冷的月色与深青的山色融为一色,苍苍茫茫,令人凛然生寒。“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友人本已让诗人体味到“离愁最苦”的悲伤,而此时又恰是在这种月冷霜寒的秋夜,这更给诗人增添了几分忧伤。“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凄凉清冷的夜景折散出的阵阵寒意,不也是诗人内心深处与友人离别的凄寒感受吗?
此句暗用《诗经·蒹葭》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意,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念情绪。这种引用手法,使诗句内涵大为深厚。
后两句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直接抒情,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谁说今夕一别就难以相见呢,我的梦将追随你杳然而去,能够跨过迢迢关障,追随你一同到达远方。“谁言”二字,一反自古以来对于离别苦痛的深沉表达,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隐含的离别伤感之情构成曲折。
其实,此地一为别,将人各一方,难以相见,“千里佳期一夕休”。再见自然不易,除非相遇梦中。可是,“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长长的关塞使梦魂也难以飞越;恐怕梦也不易求得。诗人希望在离梦中跟随友人而去的愿望,源于诗人对友人不尽的情谊和任何时空距离都无法阻隔的思念。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思念之苦推向高潮。
看全诗的诗情发展,先写思而不见其怀念,再写自慰自勉之达观,层层推进,处处曲折,委曲、含蓄,在平实朴素的言语中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完全彻底地表露出来,实不失为一篇赠人佳作。
托物咏怀,自抒幽情——李清照《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早期生活优裕,晚年遭兵火战乱,夫死国灭,境遇孤苦。南渡前的词作多写儿女相思离别,南渡后主要表现国破家亡后的凄惨心境。词作善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腻,语言清丽,感情色彩浓烈。
这首咏桂词《鹧鸪天》托物咏怀,表面上为桂花鸣不平,实是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的上片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桂有金桂、银桂、丹桂三种,常生于深山之中,以秋天开花者居多,香味浓郁。作为观赏类花卉,色彩艳丽是重要前提。词作开篇二句正面描绘桂花的色彩与馨香。“暗”“淡”“轻”分别表现桂花暗黄、淡黄、轻黄的多样色泽,表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艳丽娇媚的色彩取悦于人。“体性柔”,言桂花虽则色泽暗淡,却有着柔情温雅的体性。接着盛赞桂花之“香”。敏感的词人体悟到了桂树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芳香播洒人间的特点。由此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浅碧、深红堪称美妙夺目的色彩,令人赏心怡情的了。但对桂树来说,这些美妙的色彩是无须添加的。因桂之温雅体性、浓郁馨香,足可令其成为第一流的名花,花色暗淡一点又何妨呢?这里表现出李清照敏锐而独特的审美,她看重桂花内在的馨香,而将外在的色泽放在其次。“何须”二字表明她特别推崇色淡迹远而香浓的桂花。
词的下片侧面表现桂花的色泽与馨香。先以梅、菊反衬:“梅定妒,菊应羞。”在历代诗客骚人眼里,姿容秀丽、仪态万千的梅花是傲雪怒放的报春使者,是众人争相咏赞的对象。象征隐逸者的菊花独放深秋,幽香袭人。作者一生酷爱梅花,对菊花也颇为称许。可是,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梅花忍不住心生忌妒,菊花也不由得掩面含羞,自叹弗如。于是,作者得出结论说桂花“画栏开处冠中秋”,盛赞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无愧为花中之冠了。在对比反衬的基础上,作者为桂花不受重视的遭遇鸣不平:“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楚国大夫屈原,他在《离骚》中多列奇花异卉,用以盛赞君子修身养性之嘉行懿德,唯独不收桂花在其文。作者觉得屈原不收桂花入《离骚》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不由得有些愤然地批评屈原,说他情思不足,才如此委屈了桂花。
全词以赞誉桂花是“冠中秋”的“花中第一流”为主旨,紧扣桂花的色泽与馨香行文,正面描绘与侧面反衬相结合,借物抒怀,既为桂花的遭遇鸣不平,又抒写自己的一腔幽情。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