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争劲(江苏省睢宁县林牧渔业局)
睢宁县奶牛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文│张争劲(江苏省睢宁县林牧渔业局)
睢宁县是江苏省西北部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10万人。水、陆、空运输条件优越。发展奶牛生产有着优越的自然、交通、资源及社会条件。
睢宁县是江苏省奶牛养殖大县,奶牛存栏量位于徐州市第二位,2006年首批被江苏省列入国家奶牛良种补贴名单。近两年逐渐转入专业化养殖场养殖,新建了一部分规模大、管理水平高的奶牛场。2014年奶牛存栏量达1.21万头,主要分布在双沟、王集、姚集、魏集、睢城等镇,其中存栏20~99头的有24户,共存栏995头;100~299头的有2户,共存栏300头;存栏300头以上的有10户,共存栏8252头,散户存栏2663头。全县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5吨/年。目前,全县还设有六个奶站,供给维维、绿健、蒙牛等乳品企业。规模场及小区的鲜奶主要销给蒙牛、伊利、卫岗等大型乳品企业。
奶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地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睢宁县奶业节粮高效、市场潜力巨大,是充满活力、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加快奶业发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乃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睢宁县奶牛业也有了较快发展,但是笔者也看到奶牛养殖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特别是2014年年底发生的倒奶卖牛事件,睢宁县也受到影响。部分散户亏损严重,已经卖牛转行从事其他产业,好在大的养殖场只是效益有所下降但并不亏损。针对此问题,我们对奶牛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调查研究,现就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思路提出如下个人意见。
1.奶牛良种数量不足,单产水平较低。在全县1.21万头奶牛存栏量中,真正属于优良品种的荷斯坦奶牛不到1/2,总数在6000头左右。成年母牛平均单产为6500千克。养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规模场奶牛单产达到9.5吨,有的不到6吨,个别散户奶牛单产甚至更低。究其原因有3点:一是有些农户不懂奶牛选购技术,盲目购牛,高价格买不到好奶牛。二是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农户养牛虽采用人工授精技术配种,但大多奶牛无系谱档案,近交现象难免存在。三是由于大量奶牛场和养殖户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养殖经验,只是在发展数量上求效益,管理和饲养水平偏低。
2.技术落后,饲养管理水平低。大部分奶牛养殖户采取的是低水平粗放饲养,日粮结构不合理,缺乏优质饲草、饲料。奶牛营养代谢疾病发病率高,生产水平低。对分阶段饲养、机械挤奶、TMR全混日粮技术,定期防疫检疫等科学适用的奶牛管理方法还未完全推行。只是部分规模场运用这些技术。很多养殖户在饲料的使用上不合理,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奶牛各阶段的饲料区别不大,只是在数量上变动,而具体营养成分上变化不大,造成低产奶牛营养过剩,高产奶牛营养不足,甚至出现奶牛产后瘫痪现象,直接影响总的产奶量。
二是不重视后备牛的培育。后备牛培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体型的形成,采食精饲料的能力以及成年后繁殖性能和产奶水平。有些养殖户对后备牛进行散养,不注意精料的补给或精料单一,营养不平衡,使培育出的奶牛产奶量低。
三是饲料单一。有些养殖户只注重精料的营养,忽略了粗饲料的搭配。有啥喂啥,麦秸下来喂麦秸,稻草下来喂稻草或者一味地只喂青贮料,缺乏干草配合,引起奶牛消化系统疾病或代谢病的发生。
3.土地和环保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两大因素。规模化养殖进入到用地环保双重制约日益趋紧的新状态。养殖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其场地选择往往受到气候、地形、水源、城乡建设规划和周围土地资源等等因素影响,因此适合养殖业发展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受土地等因素制约,想从事规模养殖已无一般农用地可用。随着《环保法》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实施,发展规模养殖投入成本进一步加大。据测定,一头体重为500~600千克的成年乳牛,每天排粪量为30~50千克,尿量15~25千克,如果缺乏有效的粪污防治措施,极易对周边空气、水体环境造成污染。有的养殖场(户)认识不到位,环保意识不强,只注重经济效益,没有将养殖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筹考虑,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一提到粪污处理,认为建个沼气池就能解决好污染问题了,有的也建了粪污处理设施但没投入使用,只是个摆设。
4.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奶牛种质、饲料质量,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直接导致原料奶营养价值高低不等。散养户的牛奶卖3.1元/千克,大型的养殖场卖4.6元/千克。如果在前期出现的乳企限购牛奶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散户和小区奶户。
1.推行奶牛标准化生产。奶牛养殖业应积极转变养殖方式,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奶牛的单产和养殖效益。做到养殖方式转变与标准化生产结合起来,同步推进。
一是指导养殖场(小区)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牛场建设和改造。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内必须真正实行“统一防疫、统一饲养规程、统一采购饲料和兽药、统一管理、统一集中挤奶、统一销售”,实现规范化管理对奶业整个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二是严格投入品管理,加强奶牛养殖生产程序和生产行为的规范和监督。大力推进奶牛规模化、专业化、优质化生产,建立合理的高产牛群生产结构;加强奶牛饲养管理,推广奶牛专用型饲料和全混日粮饲喂技术。
三是切实加大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建设,推广“牛-沼-菌”等多种循环经济模式,增加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2.依托优势企业,实施产业化经营。我国奶业的发展从产业形成的初期就走上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农户”。因为奶牛饲养的投入资金多,技术要求高,经营风险大,农户希望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稳定的牛奶销路。而奶制品加工企业正好可以提供技术和销售的保障。我国奶业目前的主体经营模式是分散养殖,集中加工,奶牛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基本上是一种通过合同建立起来的买卖关系。由于合同各方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其合作关系常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优势。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要建立起加工企业与农户,中间服务机构之间的合理的价格体系。通过这一价格体系,在市场交换中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合理的利润分配与风险承担,建立起利益共同体。
3.调动各级防疫人员的积极性。加强奶牛疫病防治,净化奶牛的主要疫病,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搞好非传染性常见病的诊治。奶牛不孕症、消化代谢性疾病等,虽然不会传染,但其严重影响着效益的提高,对奶牛业的危害很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加大对兽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
4.建立奶业风险基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同出资的办法,建立奶业风险基金,防范养殖风险。对奶牛重大疫病、免疫损失和消灭奶牛布氏杆菌和结核病等进行补贴。帮助奶农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奶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