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雄县职教中心 金利新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
河北省雄县职教中心 金利新
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1.利益型;2.兴趣型;3.信仰型;4.相似型等。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破坏性很强。其特点是这种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成员结构相对稳定、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型。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教师的误解、歧视;同学的歧视;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转化一要加强管理;二要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三要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四要营造良好氛围;五要融入情感反复教育。
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委会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为基础。群体成员间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在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如果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1.利益型;2.兴趣型;3.信仰型;4.相似型等。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数此种。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有超然物外的迹象,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
(一)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比较协调。这种群体成员间的行动常常整齐划一的令师生们吃惊,成员们往往本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指导思想来对待与处理问题 ,如面对老师的查询,他们的口径常常出一辙。
(二)群体的成员结构相对稳定。这种群体一旦形成,其成员就相对地固定下来,并且有排行及对外名称,像什么“四大金刚”等等。这种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的交往是以义气、兴趣的相投为主,群体的内在凝聚力来自成员的心理而非条文,他们内部的规范行为准则也是心理上的一种默契,而非条款。
(三)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是自然产生的。这种群体的“领袖”在成员中的威望较高,有着较强的威慑力与协调群体成员关系的能力。
(四)这种非正式群体的破坏活动具有集体性。这种群体的破坏活动一般不表现为单个成员与教师、班级的对抗,而是以群体形式与班级、教师乃至学校进行对抗,故而破坏力特别强,后果特别严重。
很显然这种群体的危害表现为对班级建设与个人的影响两方面。这种群体的存在是不利于班级建设的,他们的情感与集体的情感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他们的行动对班级体的荣誉、利益有着极大的破坏力;他们的存在还会影响一批有着消极情绪的学生蜕化,影响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这种群体的成员如果不能做到幡然醒悟,那么,他们将会朝着极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许多资料表明:许多中小学生犯罪团伙的形成,其萌芽状态便是非正式群体的形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种群体在学校中分布很广。从宏观上看,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这种群体存在,有的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甚至发展成为跨班级、跨年级乃至跨校级的非正式组织;从微观上看,一般的学校中很少有同学不受到非正式群体的影响。
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一般说来,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涉及到如下这些方面。
(一)教师的误解、歧视。科学研究表明:挫伤学生自尊心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的误解、歧视。因为偶发事件而使得教师对当事的学生误解,因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效果不佳而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歧视,都会使这些学生消沉、颓废而走上与教师、班级对抗的道路。
(二)同学的歧视。如果说教师的误解、歧视是促使那些学生消沉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有优越感的或者受老师影响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的一些带有歧视意味的责难往往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如果说出:“某某,就你丢了我们班的脸。”一类的话语及孤立这些学生的行动,客观上把有自卑感、有反抗情绪的后进生向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方向推进了一步。有的学生往往是遭周围大部分同学的鄙视,得不到来自集体的温暖而形成反抗群体。
(三)来自家庭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的不良行为、不正确的意识会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缺少家庭温暖的学生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以及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相互慰籍,继而攒成一个难以攻破的小圈子。
(四)来自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因在社会上交友不善而误入歧途的学生也不乏其人。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现象长期地潜移默化,如赌博风以及不健康的书报、录像及音像制品也会使学生的心态扭曲。
(一)加强管理。加强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管理,是促使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转化的前提条件。教师对其成员的漠不关心及家长对有劣迹孩子的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使得这些学生(孩子)有了充分的活动时间。故而对他们进行时间上的严格管理与控制,才能打破他们行动的协调性。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与家长配合好,才能不至于让他们有充裕的时间用来聚会。
(二)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事实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也是如此。对于这些有着强烈对抗情绪的孩子来说,发现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是打消他们对立情绪的第一步。也只有肯定他们的一些甚至一点长处,才能引起他们内心的震动,才有教育转化的契机。事实表明,一些表扬往往能满足这群十分缺少表扬的学生的心理需要。肯定这些成员的长处还不能只停留于口头表扬,而应当把他们推到为班级体争光的大舞台上,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下获得成功与众人的尊重,也有利于改变其他学生对他们的成见,让他们体验班级主人的自豪感。这些成员往往具有那些“学习尖子”门所不具有的一技之长,只要我们巧妙地利用他门的一技之长,那么改变他们的自我认识与处境并不困难。笔者所教班级的教室门锁坏了,早读课前师生都束手无策,结果一位后进生将门锁捣开并修好,同学们也因此对他刮目相看。我抓住机会做了那位同学的思想工作,后来他有了长足进步,与之为伍成群的几位学生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当然,我们发现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成员的特长的时候,要加以正确引导才能肯定。千万不可以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雕虫小技”无益于学习而讥讽乃至斥骂,而要将这些学生的兴趣引到积极、健康的方向上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做好核心人物的转化工作。非正式群体的核心人物具有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得到其他成员的响应。如果做好了他的转化工作,其他成员的工作往往也就迎刃而解了。教育转化核心人物的工作要细致而有条理,不可急燥。转化时要找准契机,消除其对立情绪,然后在委以重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完成任务,使他在成功的鼓励下顺利转变。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氛围之中,班级的舆论就是班上学生生活的主要氛围。一种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生长;反之 则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前面已经说过,教师与同学 对部分学生的“歧视”性的议论是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们对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进行教育帮助时,要师生协调起来建立一种有利于他们转变的良好氛围,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班级的温暖。
(五)融入情感,反复教育。整个教育转化的过程是充满爱而又漫长的过程。从一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起,我们的教师与同学都要对他们充满期待,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充满关注,让他们把感情的归宿落实在班级中。当然,整个转化工作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每一个成员在转变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反复犯错误的现象。对于此,我们施教者一定要有耐心,千万不可因他们的一两次反复而感到灰心,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了。我们坚信,只要始终不放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转化工作一定能取得成效。
教育转化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消除成员们的对抗情绪,保障班级体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促使他们转变并向着健康的方向成长而外,还可以为引导中间型非正式群体提供经验。在预防学生犯罪方面更是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G717
:A
:1671-864X(2015)02-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