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县的难题

2015-12-06 09:07雷望红
中国老区建设 2015年10期
关键词:公安县河镇葡萄

□ 雷望红

八月初,湖北公安县的葡萄进入热销期。

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卡车停在收购点收购葡萄。农民们的机动三轮车上堆满了白色葡萄箱,一辆挨着一辆地排着长队在等候验货称重。有时销量大,农民要从早上9点排队等到下午4点,每天有2000多吨葡萄从这里运销到全国各地。

公安县处于长江中下游沿岸,气温明显高于北方产区,葡萄可比北方产区提前一个月上市,具有比较优势。

公安县从1988年开始进行江汉平原葡萄种植探索,到2000年以后政府将之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推广宣传,农民的种植热情高涨,有很多农民因为葡萄种植致富。

热情不断高涨的葡萄种植,给公安种植葡萄的农民带来了欢喜,也带来了忧愁。

最近五年,葡萄的规模扩大过猛,葡萄收购价格开始走低。所以,当地的老百姓除了卖给葡萄贩子,也会在公路两旁摆上货摊零售葡萄,卖给过路的司机。完全依靠贩子收购,既卖不完,也挣不到钱。

随着葡萄价格一年不如一年,一些种植葡萄的农民心情开始焦虑起来,以至闹出了人命。

公安县委书记向斌在2014年葡萄发展座谈会上说,公安葡萄发展历经25年,很不容易,有关乡镇、部门一定要加大对农户的教育引导。图为埠河镇公路边上的葡萄零售点。图片摄影/雷望红

去年夏天,村民秋风的妻子生病了,不能下地干活,田地里完全靠秋风一人打理。有一天,秋风妻没事就跑到葡萄田里去看,觉得秋风对葡萄的管理搞得不好,就开始数落秋风:“你怎么把葡萄搞成这样?”秋风反驳她说:“你不干活我一个人搞,你还好意思说。”两人在田里吵了几句,秋风的妻子流着泪回家了。没想到,不一会儿,就传来她喝农药自杀的消息。

今年,红旗村一村民的妻子与人闲聊,听说别人家的葡萄卖到了2.8元/斤,而自家的葡萄质量跟别人差不多,自家的男人只卖到1.8元/斤。同样的葡萄价格相差1元,她气不过,就回家数落自家的男人没用。男的一气之下就喝农药自杀了。后来这位妇女才知道,所谓2.8元/斤的价格只是随口一说,实际上也只卖到1.8元/斤。原本夫妻关系和睦,结果因为别人随口一说阴阳两隔。

这两例死亡的案例,绝对不是葡萄的罪过,但也折射出公安县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对于公安县来说,葡萄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个转折点。公安县的葡萄产业未来该怎么走,对于农民和政府都是一道亟需解答的难题。

葡萄好吃树难栽

公安县以前是作为重要的棉产区,后来政策发生变化,棉产区向北转移,棉花由补贴带来的价格优势丧失。此时,公安县将葡萄种植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农民纷纷改种葡萄。

目前,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葡萄种植大镇埠河镇达到6.5万亩,占全县的65%以上。每年由公安县主办的葡萄交易会就在埠河镇举行。政府力图将埠河镇打造成为葡萄之乡、“江南吐鲁番”。

但葡萄种植与棉花种植差异性大,一是葡萄投资成本高,尤其是前期立柱、拉网、打井、买苗花费比较大,一亩地的前期投入5000元左右,而种植期间,每年农药、化肥、纸袋、丝网等的开销在2000~3000元,一亩地至少要收5000元才能保本。时间投入也比较多,需要整枝、疏果、打药、施肥。而种棉花、黄豆、芝麻、玉米等经济作物的金钱和时间投入要少得多。

而且种植葡萄技术要求高,葡萄种植突破了传统的经验农业,不是只要种出果实就可以了,而是要种出有亮点受市场欢迎的果实,所以就必须依靠技术上的创新种植出具有特色的产品。现在若光靠以前的经验就开拓不了市场,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品种创新才能保持市场活力。

这与传统农产品种植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公安县葡萄产业已具相当规模,武汉市民消费的葡萄四成来自公安。图为埠河镇一葡萄种植基地。图片摄影/雷望红

公安县葡萄最早打开市场依靠的是时间和颗粒上的创新,当地葡萄的成熟期比正常葡萄的成熟期要提早一个星期,而且依靠技术攻关种植出了颗粒硕大的乒乓葡萄,当时在市场上热销。

但乒乓葡萄很快就走了下坡路,种的人多了,价格就开始下跌。后来又陆续出来京亚、藤捻、夏黑,以及走高端路线的东方明珠、阳光玫瑰等品种。

去年热销的是藤捻,今年热销的是夏黑,葡萄更新换代太快,农民已经很难跟上品种更新的步伐。

更麻烦的是,新鲜葡萄不易储存,销售时间短,不像棉花、黄豆等农产品,价格太低时宁可不卖,而葡萄一成熟就必须出售,不论价格高低,不卖就会血本无归。

但如今,公安县葡萄种植面积太大,七月中下旬和八月上旬这一个月是葡萄的集中收获期,这段时间的价格一天天走低,农民挣钱越来越困难。有农民说:“现在卖一整整三轮车的葡萄,还不抵一天打鱼虾挣的钱多。”即使农民将葡萄搬到马路上售卖,零售的人多了,价格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最让公安葡萄种植户无奈的是,葡萄种植抽身难,不像其他经济作物,今年种得不好或收成不好,明年可以立即换其他作物,而葡萄一旦开始投资种植,三五年之内是不可能转向种其他作物的。这是因为农田里硬件投入多,一旦撤走,所有的投入都打了水漂,不仅本钱挣不回来,也没有可供投资的资金种植其他作物。

如果效益不好,它就像烫手的山芋,丢也不是,不丢也不是,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只能硬着头皮种下去。

市场化的技术服务存在缺陷

公安县在经济作物种植的重点转向之后,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却没有跟着转向。目前县农业局擅长的仍然是棉花、黄豆等基础经济作物的技术指导,对于葡萄种植技术基本不通。

公安县葡萄种植上的技术支持依靠的是市场。在公安县,依靠市场的弊端表现得比较明显,那就是技术系统的绑架销售。

在公安县有一个建立了多年的科技园,农民原本以为是政府支持建设用于农技推广的,没想到该科技园是由原农技站的老领导自筹自建的,属于私营企业。在当地进行葡萄等瓜果的实验,自产自销,也顺带承担了一部分农技推广与指导的责任,他们会下发宣传资料,组织授课,热情解答农民在种植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对其技术系统的依赖,农民在品种更换、设施搭建、农药化肥的施用等问题上都需要听从他们的意见。因此,在公安县葡萄产业链条上,现在最挣钱的不是种葡萄的农户,而是农资商店,尤其是科技园的农资超市。

种植技术越精细,农民的投资成本越高,利润则越薄。

农民自身也试图去努力进行技术上的突破,一些青中年农民自发组织了合作社,三两户到上十户规模不等。大家联合起来试图进行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但走着走着就走歪了,走到了农资销售的路上,没有资金的合作社基本都解散了,大多数合作社都是流于形式,通过少数人的力量很难完成技术上的创新,没有品牌也打不出市场。

示范区与农户的发展方向不同

目前全县最大的合作社,是由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成立的,核心成员十人,多数是技术过硬的农民。合作社有试验田300亩,辐射葡萄种植面积3000亩。

这个合作社加入的普通农民只有500多名,所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都加入到产供销一体化的系统中来,由该合作社搭建钢构大棚,接受该合作社的技术指导,并享受政府的金融支持。今年以合作社的名义担保贷款的金额达到1800万元,而农户收获的产品接受质量检验合格之后由该合作社统一收购,作为该合作社的品牌产品发往全国各地进行销售。

加入该合作社的农户亩产值要比一般的农户高5000元左右,但可想而知,投入成本与风险也相对较大。因为合作社社员们的种植质量也是良莠不齐。

这个合作社的特色是做生态农业,少打农药,施用有机肥,发展的核心理念就是做品牌。

7月18日上午,公安县“晶凉田”葡萄武汉推介会在武汉拉开帷幕。湖北省农业厅总农艺师邓干生、荆州市委常委万卫东、市农业局局长黄君、公安县委书记向斌、县长刘忠诚等领导和专家出席推介活动。图片提供/武汉卓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但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他们面向的是高端消费群体,发展理念决定了他们的辐射面积有限,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意义并不大。该合作社在葡萄种植上重质量,每亩地的产量控制在4000斤左右,但一般的农民由于品种的限制,卖不出好价钱,必须依靠数量来实现经济效益,每亩要保证到5000~8000斤左右。所以他们的技术对于农民就没有多大的作用。

这个合作社有技术有资金,也愿意给予农民指导,问题在于技术不配套,发展的路子不一样,所以现在前往学习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少。

现在,公安县大多数种植葡萄的农民基本是处于无头苍蝇状态,他们只能采取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跟风,大家怎么搞自己就怎么搞。

左右为难

公安县政府对葡萄产业的大力扶持,意在指引农民能够找到致富的良方,但产业发展依据的是市场运作规则。因此,公安县各级政府不强推规模扩大,完全取决于农民的自发行为。政府在尽力避免介入太多。

该由市场决定的完全交由市场,公安县政府只是在销售环节给予支持。应该说,公安县在市场开拓方面是想尽了各种办法。每年在埠河镇举行的大型葡萄交易会已经坚持了6年,极力扩大宣传。

上文提到的那个合作社,政府就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宣传与资金上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今年在武汉举行了葡萄推介会,县市的主要领导全程参加,合作社所在镇镇政府承诺今年下拨12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上也是一路护航。

公安县葡萄产业走到今天,需要我们深思的是,如果仅靠农民自己对市场的把握,会不会又陷入“种树-砍树-种树-再砍树”的恶性循环中?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平衡点,到底在哪里?

猜你喜欢
公安县河镇葡萄
欢度金秋好风光
——湖北省公安县老年大学校歌
当葡萄成熟时
丰收会
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
高河镇
河镇的土地流转和农民分化
公安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验收
雨中祭竖河烈士
二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