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
以高度的自觉和自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庄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国梦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深厚传统。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从协和万邦到天下大同,从全面小康到实现中国梦,都体现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断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两者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基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才使我们在道路、理论、制度选择上有着清醒的自觉自信,当代中国发展才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不会有正确的认识,更不会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上是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曾创造过人类历史上的繁荣和辉煌,周秦伟业、两汉文明、大唐盛世、康乾胜景,然而也经历过1840年之后的百年梦魇。反思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甲午之败乃文化之败,国家之衰乃文化之衰,民族之危乃文化之危,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上的封闭、保守和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继续创造中国奇迹,坚持中国道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阐发,充分展示其独特魅力,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具有深厚的精神支撑。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中国梦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理想。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支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价值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这一共同愿景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正义、大同等价值理想,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锤炼,升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构成了中国梦的核心理念,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共识,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形成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内在统一融合发展的时代主旋律。正因为中国梦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广泛现实基础,所以它昭示着我们,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是我们共同坚定的价值理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的繁荣进步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紧密相连,五千多年来没有间断过的中华文化,有着强劲生命力,但在近代迫于西方列强的外来冲击,中断了自我成长的逻辑被迫转型。今天我们处在这个文化转型进程中,但已经从“外在冲击”走上了“内在转化”的自主发展。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华文化随之向现代转化,必将激发出文化创新的生长点,从“花果飘零”到重现勃勃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西马”汇通中实现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整理和挖掘,系统梳理那些经久不衰的文化经典、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贯通古今的文化元素,萃取提炼蕴含其中的精神和价值,阐发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成为推动传统文化创新的紧迫任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着眼于时代的新发展新要求,结合中国国情,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从而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魅力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只有同各民族、各国家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和现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挥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是理论的中国化。9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两大理论成果的过程,也是与中华文化融合发展的过程。第一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等都直接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第二大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到制度,从总依据、总布局到总任务,很多方面都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夙愿,接续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统,凝聚了无数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具有巨大的感召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中国共产党人所掌握,并为中国人民所认同,一个重要因素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不忘老祖宗,又能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自觉,从而走进了党心民心。
提升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文化价值。文化乃体制之母,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媒介,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随着改革进入啃硬骨头的攻坚期和涉险滩的深水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需要发挥文化的定向导航作用。从“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历朝历代的文治武功形成了中国传统治国和理政的文化思维。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偏重于德治传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更重视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形成价值和道德约束的自觉,把硬性的律令和柔性的德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发挥其文化服务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着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主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融入到治国理政实践中,才能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只有形成一种为政以德的文化自觉,才能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
提升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文化价值,就是要在国家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纳入到国家总体布局、渗透到国家权力运行之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形成全社会重价值、讲道德的导向,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发挥自我约束的作用,使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人人崇善向上,人人见贤思齐。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有制度自信也要有文化自觉。
努力涵养为政以德的政治品格。中华文化向来以德为本,崇尚修身律己。德是立身之本和立国之基,是公德、官德、私德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阐明以德修身、为政以德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赋予“德”以新的时代内涵。德是首要、是方向。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文化修养,以德为先,内外兼修,提升执政境界,面对各种诱惑才能有政治定力,既能做到“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又能做到“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只有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修身慎行、怀德自重,才能明大义、悟深远,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发展;只有牢固树立为民掌权的意识,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和“三严三实”要求,才能正确对待权力、对待名利、对待群众,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中体现人生价值,彰显党性光辉。
努力涵养文以载道的思想境界。传统文化讲求天道与人道一以贯之,倡导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文以载道,承载的首先是道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从传统文化追求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到中国共产党人奉行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穿其中的道义精神,是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福祉举过头顶,引领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文以载道承载的是领导干部为政之道,既坚定理想信念,又脚踏实地,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样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形成众星拱之的社会正能量。
努力涵养以文化人的人格魅力。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在于涵养成就了代代相传的人格精神以引领人心向上向善。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成己达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今天仍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毛泽东同志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达到了以文化人的最高境界,堪称中华文化的人格典范,他善于把党性锻炼和人格修养统一于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领导干部只有多些文化修养、多些文化内涵,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深、行得更远,只有不断做好文化“功课”,悟到文化“真经”,才能使其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运用人格魅力,引领广大群众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本文作者: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谢飞 书画作品
责任编辑:张颖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