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加亭 赵恩泽(全国畜牧总站)
我国草原保护与建设情况
文│王加亭 赵恩泽(全国畜牧总站)
草原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地球不可替代的绿色生态屏障。党在十八大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到我国改革发展战略全局,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进行部署。2013年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明确要“努力做好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工作”,为草原牧区深入实施生态优先战略、持续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家2011年开始实施的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为核心的财政支持政策,推进了草畜平衡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促进了草原生态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2012年启动的“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了优质苜蓿高产示范片区和苜蓿产业带建设,提高了优质牧草生产水平。2014年启动的“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将缓减我国畜产品生产供给压力,为南方乃至全国畜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全国草原保护建设总投入约228.9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约207.75亿元,地方财政投入约16.09亿元,业主和群众自筹约4.38亿元。
草原生态保护和促进草畜发展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各地种草养畜的积极性,带动和促进草畜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2013年,国家在13个省区578个县、68个兵团团场、11个农垦牧场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内蒙古等10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河北、山西等京津风沙源治理区继续安排草原治理任务,促进草原生态恢复。全国累计落实草原承包面积424956万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72.1%,与上年持平;其中承包到户335124万亩,承包到联户81728万亩,同比分别增加0.1%、1.1%,增速明显变缓,说明牧区草原承包工作基本完成。禁牧休牧轮牧面积248964万亩,占全国草原面积的42.25%,同比增加7.9%;其中禁牧面积149999万亩,同比增加10.66%,休牧面积85119万亩,同比增加4.93%。围栏草原面积118175万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0.05%,同比增加4.17%。
2013年,全国天然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增加,多年生牧草比例上升,草原退化、沙化面积缩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4.2%,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表明随着国家草原保护建设、草地畜牧业转型发展政策的落实,以及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全国草原禁牧、休牧和围栏封育、超载减畜等得到加强,促进了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持续恶化趋势得以遏制,局部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生态修复步伐加快。
1.退牧还草工程。2003年以来,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投入中央资金近200亿元,通过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围栏,建设人工饲草地,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等,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改善牧区民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3年,中央投入资金20亿元,继续在内蒙古、黑龙江、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安排草原围栏建设5809.5万亩、石漠化草地治理88.05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1936.05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132万亩,以及牧民牲畜舍饲棚圈建设改造8.6万户,资金、任务量基本与上年相当。
通过对102个县(旗)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的监测,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72%,比非工程区高出10个百分点;草丛高度、鲜草产量分别达到18.2厘米、245.35千克/亩,比非工程区分别高出34.8%、53.5%。
2.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013年,中央投入4.25亿元资金,在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5省(区、市)共安排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任务232.2万亩,其中人工草地建设74.4万亩,围栏封育151.95万亩,草种基地建设5.65万亩,飞播牧草0.2万亩;建设牲畜舍饲棚圈93.75万平方米,购置饲草料加工机械18025台(套);新建青贮窖(壕、池)29.15万立方米、贮草棚35万平方米。资金和任务均较上年大幅增加。
据对河北、山西、内蒙古3省(区)近10年来工程项目效果监测显示,2013年工程区内的平均植被盖度为66%,比非工程区高出12个百分点;草丛高度、鲜草产量分别为33厘米、329千克/亩,比非工程区分别高出35.9%、68.5%。据对2001年实施工程的8个县(旗)进行监测,2013年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比2001年分别提高16个百分点和43.4%。
3.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草地综合治理工程自2006年在贵州、云南2省试点实施,2013年西南诸省(区、市)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项目累计投入中央资金2.91亿元,安排石漠化草地治理建设任务400.05万亩。其中,2013年中央投入资金0.67亿元,安排建设任务88.05万亩,资金、任务均较上年增加50%以上。
通过对项目工程区监测,2013年改良草地工程区比非工程区植被盖度、草丛高度、鲜草产量分别高出9个百分点、81.4%和94.7%;围栏封育工程区植被盖度、草丛高度、鲜草产量比非工程区分别高出17个百分点、81.7%和113.6%。
随着各项草原保护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草原生产能力已有较好提升。根据2013年草原生产力路线调查和3S技术监测、相关项目工程区监测等结果,6~9月,全国大部分草原地区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多,植被总体生长状况好于上年,综合盖度达到54.2%,较上年的53.8%提高0.4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到105581.2万吨,较上年的104961.93万吨增加0.59%;折合干草约为32542.9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579.2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0.48%。23个重点省(区、市)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98333.3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3.14%,折合干草约为30781.7万吨,均较上年增加0.41%;载畜能力约为24204.09万羊单位,较上年增加0.45%。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6.8%,较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1.3%,较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2.5%,半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7.5%。
我国牧区土地面积42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4.58%;有草原面积350797万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61.5%。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等13 个省(区),共268 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大多数是干旱半干旱、高寒高海拔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80%以上的牧区半牧区属于民族自治地方。
2013年,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鲜草总产量53713.99万吨,占全国总产草量的50.87%,同比增加1.77%;折合干草16987.61万吨、载畜能力约为13391.97万羊单位,分别较上年增加295.42万吨、232.92万羊单位。随着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在牧区实现全覆盖,天然草原全部实施了草原禁牧或草畜平衡任务。牧区一方面通过种草和改良草原,增加饲草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牲畜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舍饲圈养,转变传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得以减轻。
到2013年底,全国牧区半牧区县草原承包面积324015万亩,同比增加0.67%,占全国总承包面积的76.25%。其中,承包到户265015万亩、承包到联户55409万亩,同比分别增加0.13%、3.31%;其他承包3591万亩,同比增加0.96%。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草原面积196107万亩,同比增加10.18%;占全国禁牧休牧轮牧面积的78.77%。其中,禁牧111482万亩,同比增加12.9%;休牧77840万亩,同比增加5.39%。累计建设草原围栏107554万亩,同比增加4.14%,占全国草原围栏面积的91%。
108个牧区县草原承包面积237902万亩,同比增加0.78%,占牧区半牧区的73.42%,占全国的55.98%。其中,承包到户204306万亩,同比减少0.25%;承包到联户32628万亩,同比增加7.7%;其他承包968万亩,同比增加2.87%。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草原面积144961万亩,同比增加14.02%,占牧区半牧区的73.92%,占全国的58.22%。其中,禁牧78810万亩,同比增加17.63%;休牧62057万亩,同比增加6.55%。累计建设草原围栏78236万亩,同比增加4.27%,占牧区半牧区草原围栏面积的72.7%,占全国的66.2%。
160个半牧区县草原承包面积86112万亩,同比增加0.36%,占牧区半牧区的26.58%。其中,承包到户60708万亩,同比增加1.44%;承包到联户22781万亩,同比减少2.38%;其他承包2623万亩,同比增加0.27%。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草原面积51146万亩,同比增加30.6%,占牧区半牧区的26.08%,占全国的20.54%。其中,禁牧32673万亩,同比增加2.92%;休牧15783万亩,同比增加1.04%。累计建设草原围栏29318万亩,同比增加3.8%,占牧区半牧区草原围栏面积的27.3%,占全国的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