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文化相对论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基于固原市九龙山“一山容三教”的田野调查
尚 萍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本文通过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的九龙山集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于一山的多元宗教文化地区的田野调查,认为文化相论研究方法对九龙山“一山三教”具有它独特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的客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性。九龙山三大宗教在相互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宽容;在交流中求共识,三大宗教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九龙山;文化相对论;多元宗教文化
文化相对论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思潮是在50年代初。文化相对论学派形成于四十年代末,“以1949年赫斯科维茨发表的《人类及其前途》一书为标志。”[1]他吸取了老师博厄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承认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反对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认为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对各自的人民所起的作用都是相等的。“但在主张保留落后民族固有文化,而反对用先进文化去使他们发生变化方面则是不可取的。”[2]文化相对论作为研究方法,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我们应该持有客观的态度,发挥其客观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规律性的积极作用。
固原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回族主要聚居之一。东、南、西三面与甘肃毗邻,北部同中卫市、同心县接壤。历史上先后传入固原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种,是伊斯兰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使固原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汇的地方,尤其是九龙山地区,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三种不同的宗教在同一座山上共存共容。
“九龙山在固原县城南1公里处,南郊乡境。因其山形似九条青龙出香炉山,直奔固原县城而来,得名。1958年,寺庙被毁。1985年重建九龙山圣母庙,现有大殿、偏殿、戏楼、厢房等建筑物,占地面积十多亩。”[3]该文献说明了九龙山的地理位置以及道教为九龙山的第一个宗教文化。
(一)最早的入驻——道教
九龙山古有“九仙庙山”之称。我国道家立上仙、高仙、大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灵仙、至仙为九仙。九龙山的三大宗教中,历史悠久的是道教。根据贴于道管会门前的《固原九龙山庙建设史》记载:
“九龙山向为道教场所。在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主持九龙山庙宇会务的钟宁在《创修九龙山子孙堂碑记》中说:‘旧有佛殿、真武殿、关帝殿、灵官殿,日久多圯。’1705年离明末1644年,只有61年时间,因而可以断定九龙山庙宇最迟始建于明代。……”[4]
在走访中,九龙山道管会的主任也印证了说:“这些殿都是后来重修的,文革时期所有的建筑不复存在。而且2004年银川——武汉的高速路刚好从九龙山穿过,前削龙的鼻子后斩龙的腰,把龙脉破坏了。由于施工影响,三星殿的墙面出现了裂缝。宗教活动是每月的初一、十五有小型的庙会,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大型的庙会,为期3至5天,道管会请人诵念佛经、道经,并请人来唱戏。”道教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道德经》强调和谐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两个对立面,对立面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的常态。道教也继承了老、庄以及先秦其他诸子的“贵和”思想。
(二)紧随其后的加入——佛教
九龙山三大宗教中,佛教与道教几乎是同时存在的,走访中参观了佛教的观音殿和地藏殿的两座。和谐是佛教信仰学修体系的内在要求,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明确指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日常修行,目标都应该是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从人内在的身心,到人与人组成的社会,直至包含人与自然地整个世界,都应该致力于和谐。这种和谐观基于佛教的“缘起论”和“因果论”等根本思想。缘即因缘,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条件,缘是助缘,主要条件的因藉缘的助力生起,称之为“缘”。《中阿含经》中说:“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佛教的和谐强调的是与自己和谐、与他人和谐以及与社会和谐。
(三)后来的迁入——伊斯兰教
九龙山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是最后一个入驻的,现址中的拱北于2005年建成,拱北主人的坟墓原来是在现址向东的平地一千米左右处,即现在固原市第四中学校址,由于学校的建设需要,所以将坟墓搬迁至现在的九龙山上,也就形成了九龙山“一山三宗教”的独特现象。据新来的看护拱北的师傅介绍关于九龙山昭通拱北,又叫小路坟院拱北,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并没有记载,唯一的资料是老人家子孙为了纪念拱北竣工,立于拱北门前的一块落成纪念碑,碑文主要内容:
“万贤之首道祖穆胡引吉尼,而不社利尕地热。将至尊贵的库布忍耶真谛传给二辈道祖:哎哈麦地·克比勒·拜核达地。......大太爷将自己柱的榆木棍插入土中举意。如果它活了,我就定居此地,果然奇迹显示,榆木棍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终成参天大树。.......大太爷独子:西热治里故录比留在固原,隐光于农历四月十九日,葬于小路坟园。[5]
据新来的何师傅说,每年农历九月二十是老人家的纪念日,来自河州的后辈们每年都来这里为老人家做纪念活动。采访中,道管会主任还说每逢各宗教有活动,都会互相请过去当嘉宾,日常生活中都会互相帮助,特别是早年拱北建成的时候没有电,都是从他们这边接过去的。《古兰经》中明确指出“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种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49:13)伊斯兰教的经典、教义中处处包含着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考古发现
2003年秋至2004年秋,为配合银武高速公路建设,宁夏考古研究所在九龙山工程建设涉及范围内进行考古钻探和发掘工作。共钻探12.8万平方米,发现遗址3处,墓葬100余座。考古所对43座墓葬进行发掘,其中汉墓17座、隋代墓葬4座、其他时代墓葬22座。在九龙山发掘出土的白种人骨骼、隋唐精美的细白瓷、汉白玉龙佩件以及散落在墓主人头部和腰部的古罗马金币、金冠饰、金带扣、金簪头等大量珍贵文物,反映了中亚粟特人在古丝绸之路经营商队、祆教曾在固原流行等重要的汉唐历史文化信息。
通过对九龙山田野调查,道教、佛教与伊斯兰教的和谐相处,文化相论研究方法对九龙山“一山三教”具有它独特的积极作用。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说:“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对于文化相对性的理论,则是用于价值和社会发展的杠杆来衡量时,呈现出所谓的高低、先进落后的不同。当然,“在尊重文化相对论的同时,调查者应以什么样的价值评判标准去看待异文化,是用科学的、理性的、进步的、人权的还是其他,这是田野调查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如果把文化相对主义推向极端,成为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那么它本身存在矛盾必然会对调查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论断。”[6]对于指导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来说,应当立足于客观事实,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相对论对田野调查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客观性
文化相对论主张对各民族文化采取尊重的态度,反对种族主义和民族中心主义。一方面,文化相对论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者客观地认识不同民族的形成与社会发展规律。所以在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对于保证所获得资料的客观性,即如实反应被调查对象的情况,避免主观感情的影响。这有利于处理好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直接的文化关系,便于实事求是的收集调查材料。另一方面,以文化相对论的调查研究方法指导问卷、访谈、观察等时,一定程度防止研究者对被研究者产生影响。同时,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对研究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面对九龙山“一山三教”的多元化,不能因为个人信仰而对“他文化”有偏见,对于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的文化应该持有公正客观的态度,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意增加感情色彩,首先要做好一个聆听者,才能和被调查者在文化上互动,这也就要求对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其次才是交流,在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往中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最后才是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深描”。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文化相对论承认不同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不以某个民族故有的观念来分析其他民族存在的社会现象,这对于田野调查的结果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文化也不例外,多元宗教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当承认文化的相对性的时候,也就承认文化的差异,因为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与特殊性而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是也应当认识到造成这些差异背后共同的因素。这种普遍现象主要是绝大多数社会中都具有的相同的社会制度、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形成这种文化普遍现象的原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相似、地理环境的相似及文化传播与接触的产生。九龙山上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共同存在,它们交往与互动的基础是应该认识到它们的共享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相同的生产力水平等。在关注不同文化时不能遗漏这些因素的影响。
(三)规律性
每个民族作为一种文化共同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方法,我们必须承认每一种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文化对各群体所起的作用是相对的,强调许多个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个文化的肯定,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每一种文化都有相对的价值,因为它在一定时期对拥有这一文化的群体有用;同时,每一种文化又都有绝对价值,衡量这一价值的尺度就是社会进步,进步的标准就是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和社会内部规律的发展。”[7]对于九龙山“一山容三教”,秉承尊重的态度,我们应该发扬这种不同宗教之间和谐相处的状态。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并存的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也存在多样性,九龙山的多元宗教文化和谐相处,相互交流与互动,促进了九龙山及固原市的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这样的多样性,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歧视与偏见;以交流和对话的方式,而不是排斥与对抗,共同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3页.
[2]梁钊韬.文化人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3]固原市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固原市志(上)[M].北京:方志出版社,第109页.
[4]资料来源于九龙山管理委员会。
[5]资料来源:九龙山昭通拱北落成纪念碑碑文.
[6]高永久编著.民族社会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6页.
[7]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尚萍(1990-),女,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民族学硕士,研究方向西北少数民族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