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晶辉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西南自古便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域,这个区域交通闭塞,政治经济落后,各民族间尤其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十分深重。要想打开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局面,贯彻实施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土地改革,必须要先消除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隔阂,缓和民族间的关系。邓小平认为只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后面党的各项政策才有可能顺利实施,土地改革才可能顺利进行。
大汉族主义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是影响当地民族关系的突出因素之一。邓小平就强调了必须要花相当一段长的实践,用大量工作和事实来消除大汉族主义对少数民族的负面影响。在部队进入西南之后,邓小平首先在部队中开展了党的民族政策教育,让解放军的每一位战士都能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在进军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纪律,认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学会正确处理好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得侵犯少数民族群众利益,要以平等的心态来与少数民族打交道,和谐共处,以实际行动消除民族隔阂,取得少数民族同胞的信任。同时,在各级政权建立之后,针对各级干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多次重申,要实现民族团结的目标,首先要去除大汉族主义思想,只有先将大汉族主义抛弃,才能够赢得少数民族的信任,才能够进一步换得少数民族抛弃狭隘民族主义,我们不能首先要求少数民族做好,而是自己要认认真真将大汉族主义思想清洗干净。两个主义都消除了,民族和谐发展的局面就打开了。之后几年,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民族隔阂和对立关系逐渐化解,民族大团结环境逐渐形成,大大提高了各民族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为后期开展土地改革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出尊重少数民族意愿,团结民族上层主要是由当地的历史实际所决定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族地区由于历史沉淀已经形成了一个固有的统治系统,虽然他们一直压榨剥削本民族人民。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他们所辖地区的人民的巨大影响。另外,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先进的的思想,进步的力量较为薄弱,当地人民对于刚刚建立的人民政权还处于十分懵懂和不信任的状态。所以,尊重少数民族人民的意愿,团结民族上层的人士是基于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就曾说:“目前藏区工作,应以团结上层为主。”邓小平在西南工作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他又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指出:在民族地区,“所有一切工作,都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要同少数民族商量。他们赞成就做,赞成一部分就做一部分,赞成大部分就做大部分,全部赞成就全部做。一定要他们赞成,为什么?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特点,上层分子作用特别大。进步力量在那里面很少,影响很小。将来这个力量发展起来,会起很大的影响,现在不起决定影响。现在一切事情都要经过上层,要对上层分子多做工作,多商量问题,搞好团结,一步一步引导和帮助他们进步。如果上层这一关系过不好,一切都要落空。(1)”“如果上层这一关过不好,一切都要落空”。他一再强调,要团结协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要被动的按照上层分子意见来展开,“而是通过他们慢慢影响各方面的工作”。也就是说与上层人士的团结协商只是辅助的,打开局面后,最主要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邓小平也告诫各少数民族中的上层人物:要好好地为人民办事,保持已有的声誉,不然人民群众觉悟起来了,他们会要求自己来当家的。
邓小平虽然认为藏区工作,应以团结上层为主,但是在团结上层为主的方针下,必须同时有意识地、适当的扶植藏族的进步力量。也就是要培养新型的藏族干部。之后他又指出:西南地区人才短缺严重,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要在地方开办少数民族院校,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的少数民族进步青年,为我党开展少数民族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1950年11月,邓小平又再次强调:西南民族地区必须做好的三件大事之一,是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要在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分别开设一所民族学院。还有一所设在成都,主要招收藏、彝两族青年。四川藏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开始时间是比较早的,因为早在红军长征时,就有相当多的藏族同胞加入了红军的干部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党的教育,他们变成了有一定知识的、懂党的政策的中高级知识分子。解放后,党通过选拔当地的优秀的进步青年,直接进入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进行系统的学习,大多数通过短训班的方式,短平快党的培养了一大批民族干部。据调查,1951年-1954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区培养出近2000名新型的藏族干部,这些干部对党的各项工作有尤其是基层工作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受历史客观原因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这也直接影响了各少数民族的翻身解放和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的落后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摆在新生人民政权面前的艰巨任务。邓小平认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要通过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让少数民族享受和体会到党和国家政策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因此,邓小平就任西南地区领导人后,首先就将发展民族事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他不仅采取合理的金融税收政策,减轻人民的负担,解决人民的必需品问题,还大力推广各种贸易,恢复新建公路和邮路,改善交通。在教育文化方面,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扫除文盲运动。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和人才短缺的问题,邓小平强调,今后要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教育支出,不断夯实少数民族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基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党中央对少数民族问题非常重视。邓小平在西南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过程中更是反复强调“谨慎、稳当”。少数民族的土地改革是在汉区的土地改革完成后,从把民族杂居的区域作为改革的缓冲区开始的。在早在1950年,少数民族地区就有一些代表人物和少数民族群众提出了希望参加土地改革的想法。邓小平针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作出了具体指示。他指出:“在康藏地区、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以及云南沿越、缅、印的国砍边界各保留区,肯定不进行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在彝区是否进行土改,首先必须在着眼于十分重视民族问题,谨慎决定政策,严防左的偏向。但在另一方面,如果不在有彝族的杂居区域实行土改,则不但不能同时发动彝族农民,而且不能消灭这些地区的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影响广大地区社会秩序的巩固。所以,西南局原则上批准上述民族杂居区实行土改。(2)”邓小平向中共中央详细汇报了相关工作情况,并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大力支持。将民族杂居区作为土地改革的缓冲区域,避免了改革过猛刺激到少数民族而武力反抗,也为后来四川、云南等藏区的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借鉴的经验。在此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邓小平反复强调并始终坚持的是便慎重和稳当。针对当时党在西南的少数民族特别是西康藏族地区开展工作的情况,他说:“我们有些同志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是患急性病,因此领导上要经常防止急性病。当前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工作,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出乱子,不能把事情搞坏。”并强调:“一百个干部有九十九个做得好,有一个干部出乱子,也可以把事情搞坏(3)”。这便是再次突出强调了做民族的工作首先要稳当,不能出乱子。也正是这种稳健的工作风格,使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藏区的土地改革有了经验,这也成之后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改革时所持的总方针的主要内容——慎重稳进。
总之,邓小平在大西南的所做的少数民族工作,不仅取得了西南民族工作团结稳定、逐步发展的新的良好局面,也为后面四川藏区的土地改革的开展提供了好的开始和经验借鉴。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3]郎维伟、张朴、罗凉昭:试论西南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实践,贵州民族研究,2004-12-25
[4]隆金华:建国初期邓小平民族理论及其在西南的实践,湖南农机,2006-05-28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203页。
(2)试论西南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的实践:郎维伟,张朴,罗凉昭,《贵州民族研究,2004-12-2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2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