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平
(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浅议刘少奇的新闻宣传思想
陈立平
(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建国前后一段时期内,刘少奇结合其报刊经验,对党的报刊工作做出了很多论述和指示,同时对包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做好新闻工作一系列要求。建国后又及时提出了面向社会办报的思想。
刘少奇;新闻宣传思想
刘少奇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革命宣传家。1922年领导安源路矿工人罢工时,他就注意到应该争取社会舆论的力量,使罢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同情。他指导工人俱乐部除了与《中国工人》、《工人周刊》、长沙《大公报》等报刊建立联系,以揭露工人的悲惨处境外,第二年还创办《安源旬刊》,作为工人说话的阵地。1928年他到天津参加顺直省委领导工作,在那里他立即着手编印了一个党内刊物《出路》。瓦窑堡会议不久他回天津领导华北党的工作,为了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他充分利用了北方局和河北省委的机关刊物《火线》,同时还组织人员创办《华北烽火》和《华北评论》等半公开刊物。1939年他担任中原局书记,刚到任即马上筹备创办中原局机关报《抗敌报》江北版,不久他将之改名《江淮日报》,自己亲任社长。
解放战争后期开始,他先后与新闻界进行过三次谈话:第一次是1948年10月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第二次是1956年的5、6月间,他先后与新华社主要领导的谈话。在这次谈话中,他就新华社的性质、任务、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第三次是1961年在湖南调查时对《人民日报》工作人员的谈话,主要分析了《人民日报》在大跃进期间的宣传偏差。刘少奇进入中共的领导核心以后,对宣传工作十分关注,也参与了中共整个宣传工作的领导。他说:“我们党最重要的宣传工作是毛泽东同志做的,我也做一些。《人民日报》很多社论稿我们都亲自看。”(1)毋庸置疑,刘少奇新闻宣传思想中有许多是他本人对新闻宣传规律的阐述。
在1951年5月的中共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做总结报告时,刘少奇集中阐明了他这个观点。他说:“我门的宣传工作是不能离开当前的中心工作的,并且是为了保证各项中心工作而完成的。宣传工作必须与各级党委所定下来的中心工作密切配合,离开了党的中心工作,宣传工作就会失败。”(2)刘少奇指出,共产党所领导的每一项中心工作和实际工作都具有政治意义,因此在开展这些工作时,必须向群众宣传这一项政治意义,讲明为什么要做、怎样做、结果会怎样、不做行不行。同时还要打消群众的疑问顾虑和各种错误想法,澄清反革命分子的谣言诽谤。他要求党委书记在抓实际工作、中心工作时,应当注意宣传工作,动员一切宣传工具去保障这些工作的完成,不能埋头于中心工作而忽视宣传。
除了要求新闻宣传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实际工作之外,刘少奇还谈到了展开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宣传的必要性。他指出,基本理论宣传虽然不能马上见效,但效果在后边,在将来,是“百年树人”。他强调,基本理论宣传与中心工作宣传要密切配合,不能偏废。
刘少奇非常重视共产党和群众的联系。他说:“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象安泰一样被人扼死。共产党也会被人扼死的哩!党什么都不怕,就怕这一项。”(3)从这个角度,刘少奇将新闻宣传工作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他说:
列宁说,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是的,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没有这些桥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断了,党和人民之间就有了鸿沟,因此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主要的一个就是报纸。(4)
“桥梁”比喻阐明了报纸与群众的全面联系:一方面,它及时地将“党的政策”传达到群众当中,另一方面,它又能及时地将群众的意见反馈给“中央”、“毛主席”。刘少奇的“桥梁”论是颇有特点的,一是它包含新闻宣传中群众意见反馈的内容,与毛泽东的说法:“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相比,更为全面;二是刘少奇提出这个观点时是从联系群众着眼的,他高度重视报纸考察、反映群众意见的作用,并将之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就使报纸之于民主执政的意义凸现出来了。
在1948年《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刘少奇还谈到,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第一是态度要正确,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首先是新闻宣传要考虑对象,即按照不同地区读者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报道,照顾他们不同的兴趣;其次是报道要真实,真实地反映群众意见,考察党的政策存在的缺点和错误,并做如实反映。再次是要全面、深刻。全面,就是要充分掌握材料,并做好总结、分析。深刻,就是不能看现象、皮毛。
第二是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必须不断提高经验上、理论上、方法上的修养,必须独立地、系统地、深入地去做研究工作,去看、问、读,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放映情况,独立地去做判断、分析和思考。
第三是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作为党报记者,必须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用马列主义理论看问题。刘少奇要求记者尤其要掌握唯物史观、认识论,学习阶级分析的方法。
第四是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必须经常学习、研究党的路线和政策,时刻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必须懂得两条战线的斗争,坚定地执行党的正确路线,既批评左的倾向,又批评右的倾向。
刘少奇在谈“四个条件”的时候,有些观点是十分符合新闻传播的本来特点的,如他所讲的报道要全面、真实、深刻,要考虑读者兴趣等。至于他所说的记者有权利考察的党的政策的观点,则无疑是对共产党新闻宣传理论的一个创新。
由于报纸密切配合现实工作进行宣传的传统,当共产党的政策有时出现偏差时,报纸的新闻宣传也难免不犯错误。1950、60年代,共产党现实工作中的失误不可避免地燃烧到了新闻宣传领域,如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浮夸宣传,以及紧接着在反右运动中报纸对阶级斗争的强调等。刘少奇对这些错误决策很多是持反对态度的,同时他也对这一期间新闻宣传的失误进行了思考,并试图在自己能够影响的范围内对之加以调整和节制。
第一,新闻宣传要“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1961年,针对浮夸宣传和报纸反右倾斗争扩大化的宣传,刘少奇提出:“报道联系实际不要那么紧,联系紧了,报道了当前的具体工作和斗争,要犯错误。你们要学会既联系实际,又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不要围着当前的实际转,也可以报道些与当前斗争关系小些的事情。”(5)
第二,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地做调查研究。五、六十年代新闻宣传中的失误,部分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这种精神造成的:“这几年搞了许多运动。这些运动,很多是一哄而起。有些并没有正式文件,只是从哪里听了点风,听到了一些不确切的东西,就哄起来了。这种方法,是不好的。”(6)对此,刘少奇强调了深入调查的必要性。
第三,新闻媒体在处理与党委的关系上要将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纪律性结合起来。针对大跃进中的宣传偏差,刘少奇也体谅报纸的难处,并提出了一个折中的主张:“要把坚持原则性和坚持纪律性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服从党委领导,要坚持纪律性,一方面也要敢于向党委反映问题,提出意见,要坚持原则性。不要怕对党委有争论,有争论不是不服从党委。”(7)
第四,新闻工作者要坚持真理。1956年,刘少奇就报纸批评问题指出:“新闻记者要坚持真理,要有斗争性,头上要长角。不要怕人家包袱,不要怕人家把你赶走。”他问道:“为什么资产阶级报纸敢于把骂他们的东西登在报纸上,而我们的报纸却不敢发表人家骂我们的东西呢?这是我们的弱点,不是我们的优点。”(8)1961年他对《人民日报》的领导说:“你们报喜不报忧,只登好的,不登缺点、错误。我就不看你们那些头条新闻,我不看,报纸来了只看七、八版。”(9)
随着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换,刘少奇也系统地思考了党的新闻媒体由偏重组织传播向大众传播转换的问题。
首先是媒介面目的转换。刘少奇说:“主要是不要时时强调自己是官办的。现在什么东西都变为官办,连农业合作社也成为官办的。所谓‘独立的’只是一种形式,实质是不变的。问题是不要老是强调官方身份,更不要把自己束缚得死死的。”(10)他认为,在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去做新闻和评论,可以更灵活地发挥新闻工作者的创造性,能够更好地保证新闻评论客观、真实、公正和全面,从而使媒体赢得社会乃至世界的威信。反之,他认为如果报道只强调立场而不敢讲客观和真实,则会陷入主观主义和片面性,这实际上对媒体自身、对人民都是不利的,就不能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
其次是写作视角的转换。必须增强读者意识,满足读者需要。1948年刘少奇提出:“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读者就是你们的主人,他说你们的工作没做好,那就等于上级说的,你们没有话讲。”(11)1956年他再次指出:“要很好地研究报纸的需要……适合报纸,自然最后是适合读者的需要。你们要调查报纸的读者对象,究竟某一家报纸的读者是些什么人,他们的要求是什么。”(12)
再次是意见呈现的转换。应当呈现社会的不同意见。他说:“就是社会科学,也是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谈,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报纸上应该有很多问题,对没有做结论的问题应该有争议,一有几种不同意见。这个地方就是‘白家争鸣’,这样,才能把报纸办得活泼些”。(13)
为了搞好面向社会的新闻宣传工作,刘少奇多次讲到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借鉴资产阶级的东西。1948年他就如何改进新闻宣传工作说:“你们可以相互学习,也可以看国民党的报纸,看外国通讯社的报道,人家有许多东西不比你们写得差,甚至还好些。”(14)1956年他听取新华社汇报时,再次谈到了要学习资产阶级的经验:“学习塔斯社,同时也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马克思曾经说过,对资产阶级的工厂要接受下来,对资产阶级的政治经验也要接受下来”,“要学习资产阶级通讯社的报道技巧。”(15)
注释:
(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6页。
(3)《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7页。
(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8页。
(5)见《人民日报》1968年9月1日。
(6)《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8页。
(7)《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几次谈话》,北京新闻学会1980年编印,第26页。
(8)《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365、360页。
(9)《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几次谈话》,北京新闻学会1980年编印,第26页。
(10)《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367-368、379页。
(11)《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6、401-402页。
(12)《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379-380、376页。
(13)《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363、382页。
(1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00页。
(15)《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下卷,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 359、360页。
陈立平,湖南隆回人,湖南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