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惠昕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浅谈日本森林意识的历史演变
闫惠昕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森林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的一切生活源于森林,与森林紧密相连。尤其是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日本,可以说各方各面都体现着森林意识的存在。21世纪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森林数量都在大幅度减少,日本却依旧是世界上的森林大国。从日本森林意识出发,研究其民族的思想文化特点,以及文化的历史演变,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出发点。森林意识同时渗透在自然观中,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因此,本文通过对日本国民与森林相关的日常生活的介绍,以及日本的自然观等方面来阐述渗透在日本的森林意识。
森林意识;自然观;文学;日常生活
从古至今,日本人生活在天赐的岛国环境中,过着与大自然共存的生活。古代日本人认为森林是给与生灵粮食的场所也是神灵存在的地方。基于这样的认识之下,日本的精神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着宗教的影响。提起日本的宗教,首先是神道教。它的原型是日本古代的自然主义的宗教。这里所谓的神指的是它提倡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比如山川,动物等。在后来的现实生活中日本人将其比作神道,天皇,以对天皇的崇拜当成对自然神灵的敬仰。这种神道教就是基于原本的自然主义之上“在日本立国和民族统一进程中被大和国皇室祖先所利用,在中世纪通过与从中国输入的佛教和儒教的习合”以及“通过复古神道的兴起”发展成的“一种政治哲学,现代日本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公民宗教”。[1]
日本的自然观除了在政治文化的展现,文学中的自然观的表现也极其突出。涌现出了很多自然主义作家。俳句、和歌这样独特的短文学式样中咏颂大自然的很多。现在的也有很多是表达自然人类和谐共处的文学作品。
著名的作家如松尾芭蕉。从很多松尾芭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芭蕉对自然的热爱。其诗歌中常常透漏着芭蕉对自然的敬爱,与深刻的理解。芭蕉的自然观可以说是反抗性的。芭蕉生活的当时,都市化的急剧发展。都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与地方的对比越来越明显。城市中生活的武士以及百姓接触自然的机会大大减少。于是芭蕉以一位久居都市的百姓身份,通过作品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加之当时国家的封建政策,资本主义的过度发展使得芭蕉不得不通过自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想要通过自然来改变国家黑暗的面貌。
日本的民族音乐也有着接近自然的特色。可以发现日本的民族音乐并不以歌词为主,而是单纯的用乐器演奏,重视乐器纯粹的声音。这种声音贴近于自然,也常用自然界的各种器物来进行演奏。
正所谓“日本人受到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特别厚爱自然和自然的色彩,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2]日本人是离不开自然的。
日本的森林观可以说是建立在自然观基础之上形成的。如上所述,日本的固有自然主义认为山石,草木都有灵魂。这就是万物有灵的思想。因此,日本人敬畏自然。日本森林的原始宗教对日本的森林保护起了重大影响。正如日本学者梅原猛说的“日本的宗教一般是指日本人的传统的神道和佛教……特别是神道,我认为它本来就是森林的宗教”。日本阿伊努文化和绳纹文化中,树木是一切存在的中心,日本神道的基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特别是对树木的尊重。他们认为树木是人类生命的象征。后来由中国引入的佛教,其思想是生死轮回。人和人,物和物的相遇是前世姻缘决定的,绝不是偶然。佛教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日本的宗教思想都是主张所有的存在又具有生命,特别是树木是生命信仰的中心。直到现在这种思想在日本人心中也是牢不可摧。这便是宗教对日本森林观形成的影响。
将日本的森林覆盖率与世界相比一下就会发现,日本的覆盖率是高于其他国家的。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使得日本人对森林产生独特的情感。这也使得日本拥有了绿色意识。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开始制定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法律法令,依法造林,奖惩分明,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全民族的绿化意识,使绿化深入人心。
日本人主要以米作为主食。农耕生活必不可少的便是水。水来源于广阔的森林,森林可谓是天然的水库。一旦森林被乱砍乱伐,随意被开垦,将导致绿地流失也将带来很多自然灾害。另一方面,日本渔业的发达也是靠着森林的庇佑。因此,日本人重视森林,也懂得保护森林。才使得日本拥有了“绿色王国”的美称。
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可以看到这种森林情感的影子的。日本文学作品常常以不同种类的树木作比喻,也不乏直接咏叹自然美的文学作品。以对自然的原始感受来激发人们积极的思想等也是日本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例如大江健三郎。大江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可以说耳濡目染着各种与自然有关的思想。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交替的不完全阶段。大江的民主意识与现实相背离,于是大江试图通过人类最原始的森林意识去唤醒沉睡的日本社会。大江的成功也更能说明日本这样一个国家对森林,自然的崇敬。再比如宫崎骏的动画片,如“千与千寻”等,都是以日本森林时期的没意识作为源泉发想出来的作品。以广袤的森林自然风光作为背景,展开自然生灵之间奇妙的故事。得到了日本国民的认可与赞扬。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其森林观的根深蒂固。例如,日本人的服饰大都是用棉麻这样的植物纤维制成的。日本和服上的图案大多数是植物图案,以山毛榉,松树等为原型的较多。另外日本的包袱皮上也多有植物图案。此外,日本的住房等也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的住宅多为木造建筑。大多是两层或者平房。日本气候高温湿度也较高,而木造建筑通风采光都较好,恰巧符合其气候,适于生活。并且日式装修多半也用木头做原料。加上庭院的自然景色,居住于这样的房屋内就如同沐浴于森林之中。正因为日本建筑用木材的需求量之大,导致了供应不足,所以日本人更加珍惜森林。
“和”文化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日本的“和”文化讲究人类同自然的融合。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这种文化的根本。森林意识也体现其中。日本人普遍认为“人类应与自然保持调和关系”,那些“人类征服自然”的言论是被批判的。因此,日本做事的态度也颇为谦虚,谨慎,先要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事情。
日本是一个森林大国,它以传统的自然主义为中心,将中国的儒家思想,佛教文化融入其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森林文化。可以说这种森林文化经历的不断的变迁。从古至今,不论是文学形态,还是艺术方式,或者是衣食住行这样普遍的生活面貌都或多或少的受着森林文化的影响。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是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源泉。在研究日本民族与森林意识的同时,要反思森林文化对我们的意义之重大。现如今城市工业化极度发展,资源匮乏成了全球重大问题。那么对森林自然的保护成了重中之重。就如同大和民族一样,他们信仰自然,崇敬自然,讲究与其和谐共处,这种意识根深蒂固。将这种意识扩大并付诸行动,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生生不息,不断延续。
注释:
(1)《大国关系与文化本原》,江西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2月,82页
(2)《日本文学思潮史》,叶渭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20页
[1]《大江健三郎的森林意识》,朱红素,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2]《日本的森林文化及其理想模式》,吴守荣,宫林茂幸,箕轮光博,陈学群,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6月第6卷第2期
[3]《新自然美论》,吉江乔松,春秋社,1926年
[4]《生的感激》,近藤良董,传道文书出版社,1923年月
[5]《日本国民道德史》,伊藤千真三,东京实文馆,1925年6月
[6]《文化统治研究》,大久保纯一郎,东洋书馆,19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