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曾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试论冯玉祥的治军思想
刘 曾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冯玉祥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自1896年投军至1946年被蒋介石解除军职,他戎马生涯整整50年。在50年的军事斗争中,为了探索治军的道路,冯玉祥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曲折而又艰难地向前迈进。本文试从冯玉祥治军思想、治军特点方面论述冯玉祥的治军思想。
冯玉祥;治军思想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的政治家,而且是著名的军事家。对于冯玉祥的军事才能,周恩来同志曾经这样评价冯玉祥将军“先生善练兵,至今谈兵的人多推崇先生”,冯玉祥十一岁从军直到六十四岁被蒋介石武断地办理退伍手续为止,总计过了50年的军旅生活。他最初的治军思想是以忠君为最高信条。1912年冯玉祥在北京听了美国青年会会长英特博士讲圣经,对耶稣“博爱利他”的教义深感兴趣,不久成为一名基督徒,而“五卅惨案”的爆发打破了这一思想。1926年春“南口一战”更使得他走投无路,在中共和国民党人士的帮助下前往俄国接受了新三民主主义,1927年8月回国后“五原誓师”参加轰轰烈烈的大革命。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其认清了蒋介石的面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共同抗日的号召。
(一)“忠君”思想治军
首先,忠君是他的最高信条。
冯玉祥成长时期,正值清末腐朽统治,帝国主义列强窥视中国,造成共同瓜分之势。然而,冯玉祥家境贫苦,自小失学,仅入私塾一年。故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也不可能接触到新思潮,所以其仍然将中国传统的忠君爱国观念作为治军的主导思想。
1908年慈禧与光绪相继逝世,他不仅痛哭流涕,而且骂那些剃发不肯持丧的人不忠,当时他的好友、工兵营排长孙谏声讥讽他看《曾文正公家书》是想当“忠臣孝子”,他很不高兴地反话:“当忠臣孝子难道不好不成?”[2]可见,冯玉祥从军初期立志要做一个忠于封建皇帝的臣兵,把忠君爱国作为他的理想信念。
其次,充分利用宣传画对士兵进行爱国教育。
由于大多数官兵是文盲或半文盲,道理讲得太深就难以理解,因此冯玉祥就通过画宣传画,这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爱国教育。1925年,冯玉祥任国民军元帅时曾经画过一张“国耻图”,这是一张中国和列强签定不平等条约以前的疆域图,上面用斜线标明中国已被占领的领土,斜线上面写着:“这些领土已不再是我们的了。”他用简单、浅显的方式说明祖国的版图在日渐缩小,亡国灭种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军歌、戏剧等文艺形式进行爱国教育。
音乐与军队从来就不是绝缘体,在军歌的普及与兴盛中,冯玉祥有“丘八诗人”之称。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冯玉祥为陆军检阅使,并授予“武士将军”称号。他不仅在所带部队中大力提倡军歌,而且亲自动手编写了相当数量的军歌。据谭胜功、黄砚如编著的《冯玉祥军歌选》,从原西北军的老军人中实际采编、整理出的歌谱,竟有102首,大概包含了以上所说的几方面的情况。这类军歌语言通俗,一般的没有文化的士兵都能够听懂,因此很适合在军队训练中运用。这类军歌后来几乎传遍我国所有各种军队,包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的红军和其后的解放军。
另外,冯玉祥还通过让官兵观看戏剧对其进行爱国教育,这些戏剧都是以“忠、勇、仁、义”为题材的。
(二)基督教思想治军
青年时期的冯玉祥怀着一腔热血,立志做一名爱国军人,但由于受忠君爱国封建伦理束缚,他既不了解什么是帝国主义,也认识不清政府屈辱卖国的反动政策。在他看来中国所以受列强的欺凌,是因为“国军萎靡,难以御悔”。
在“以军救国”思想支配下,冯玉祥肩负带兵重任后,倾注全力进行旧军队的改革。为了激励士兵的救国之心,他借助基督“博爱利他”的教义,向士兵施行爱国主义教育。
1912年冯在北京听了美国青年会会长莫特博士讲圣经,对耶稣“博爱利他”的教义深感兴趣,认为“正合我这穷小子味儿”。不久,他便在北京崇文门教堂接受牧师刘芳的洗礼,正式成为一名基督教徒。
冯玉祥宣称信教的动机不是为自身的邀福求荣,而是为了治军救民,改良社会。他在《自传》中记述道:“耶稣博爱救人之旨,与军人献身救国之义一一吻合。……吾于是信仰之心,油然而生。”他发现“中国人心大坏光提倡教育不行,认定教育只可增知识,不能变心术,欲改善人心,非借助基督教不可”。基于上述认识,冯玉祥把基督教教义引入所部,实施以教治军。为此,冯玉祥也取得了“基督将军”的称号。
(三)新三民主义治军
早在1922年,冯玉祥和中共党员、国民党人士及苏关代表就有接触,但冯玉祥虽然仰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在滦州起义主张共和政体,可是他对政党政治不感兴趣,他以“君子群而不党”的话,表示不愿加入国民党。可是他的改革主张屡遭挫折,使他开始向国民党靠拢。1924年1月,孔祥熙亲自送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冯玉祥认为这是冶中国的“唯一的对症药方,将大纲之要义归纳为建设廉洁政府,对内实行亲民政治,对外以人道主义为根基”等五条。北京政变是冯玉祥自接触孙中山革命思想并用以指导政变行动的一次尝试。
1926年“南口一战”,冯玉祥部队险遭覆没,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经中共和国民党人士的劝导,冯玉祥赴苏考察。途中经国民党人徐谦介绍,冯加入了国民党。访苏期间,冯玉祥与苏联党、政、军领导以及工、农、兵各界群众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使他对革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在总结留俄三个月的体会时说:“从和这些人的会谈以及我自己对于革命理论与实践的潜心研究和考察的结果,深切地领悟到要想革命成功,非有鲜明的主义与参加为行动中心的党的组织不可。”基于这一认识,冯玉祥本人及其所部官兵才一律登记加入国民党。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举行著名的“五原誓师”,发表了面貌一新的宣言,内称:“现在我所努力的,是遵奉中山先生的遗嘱,进行国民革命,实行三民主义。”“五原誓师”宣言的发表是冯玉祥治军思想的一个飞跃,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由于苏联顾问和中共党员的帮助,他把无产阶级的某些治军原则引入所部。因而军队的思想素质及其军事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开创了冯玉祥军事集团的兴盛时期。
(一)深刻的实践性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冯玉祥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治军就从士兵抓起,从新兵抓起。他当团长旅长时,招募新兵,都要亲自检查,严格把关。冯玉祥不仅善于带兵,而且善于练兵。他说:“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这道理一点也不错的。”
冯玉祥练兵,不走形式,不搞花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处处从提高部队战斗力着眼。他提出了“三阶段”、“七步骤”的练兵法。三阶段为:课堂讲授,操场演练,野外实习。七步骤为:一、我做给你看;二、你做给我看;三、讲评;四、我再做给你看;五、你再做给我看;六、讲评;七、你再做。“三阶段七步骤”练兵法,对军官的要求很高。它使官兵在操场上互相督促,认真训练,因而有效地提高了部队的军事素质。
(二)不断的创新性
在旧时代,农村经济凋敝,许多青年投身军队,以谋出路,但两三年退伍回乡后,身无一技之长,生活困难,致使部分退伍军人凭在军队中所学的劈杀射击那一套,去当了匪盗。冯玉祥为了解决此问题,其采取“寓兵于工、寓兵于农”的办法。这样就使得军人在退伍后可以直接投入到农业、工业的生产中去。至于那些体力不足的人,冯玉祥也要求他们学习绘画等轻巧的技艺。另外,他还想尽一切办法,妥善安置退伍军人和随军眷属,解除了广大官兵的后顾之忧。由此看来,冯玉祥在解决军地两用技术问题上有远见,有创新。
(三)明显的亲民性
冯玉祥认为,带军队最重要的是爱百姓。因此,他带部队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安营扎寨,都着眼于爱护民众,关心民众。他常说:“老百姓是什么人?老百姓是你爹。老百姓为什么是你爹?你穿的老百姓的,吃的老百姓的,你不爱老百姓行吗?”
1924年秋,冯玉祥的部队从前线赶回北京,准备发动政变。路过怀柔、古北、密云地带时,老百姓知道是冯玉祥的部队后,就请官兵们吃枣,被官兵们谢绝。冯玉祥说:“我们既拿定了决心,此时即当严整军纪,真正做到不扰民、不害民帮助民众的地步,否则我们决不能成功!”从而可以看出冯玉祥爱民思想。
总体看来,冯玉祥的治军思想是以“爱国主义”为基础的。为了探索治军的道路,冯玉祥始终在调整着自己的治军思想。
[1]周恩来.《寿冯焕章先生六十大庆》[N].重庆《新华日报》,1941年11月14日。
[2]《冯玉祥选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3]冯玉祥.《冯玉祥自传》[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
冯玉祥(1882—1948),原名冯基善,字焕章,祖籍安徽巢县。1882年9月26日出生于直隶青县兴集镇,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