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报道看主题新闻如何助推国家战略

2015-12-06 04:06胡汉昌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湖北日报城市群长江

□ 文/胡汉昌 周 芳

从长江中游城市群报道看主题新闻如何助推国家战略

□ 文/胡汉昌 周 芳

2015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鼓励赣鄂湘三省联手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和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这是全国城镇化规划出台后,首个获批的区域城市群规划。这意味着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从2011年至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以建设者的姿态,以建设性的报道,参与到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来。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有效作为,在助推国家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主题报道 国家战略

在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新一轮洗牌、中国国家战略向纵深演进的背景下,湖北、湖南、江西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这是一项顺应历史发展、体现时代要求的宏伟战略。

从2011年到2015年,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四度派出共100多人次组成的采访组,完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型跨省系列报道,共采访400多位各界人士,刊发60多个整版,并将三年的报道汇编成《风起中三角》《逐梦第四极》《澎湃中国心》三本大书。逻辑严密、采访翔实、气势磅礴的系列报道和书籍,在社会各界激起强烈反响,引起国家高层关注、肯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贡献了媒体力量。

体现全球视野国家高度

——主题性报道要找准坐标、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的全面开放,这样的“蝴蝶效应”,在中国经济中不断上演。

这也提醒我们,做经济报道要有全球视野,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用“双向思维”考虑报道的价值。我们的脑海中,不仅要有中国经济地图,更要有世界经济地图。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首轮报道,《风起中三角》将报道着力点放在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可行性的论证上。即,为什么要构建中三角,中三角的构建对国家、对中国经济、对中部崛起、对扩大内需战略意味着什么。

正常来说,以往的操作都是理论界、行政主管部门先做系统论证,媒体依据其研究成果再来报道;但这一次,一个全新的战略,相关部门的系统研究尚未全面展开,没有人能给我们一个完整的框架和思路,媒体担负起舆论先行的使命,担负起推动系统调研、论证的使命,担负起为国家战略前瞻探路的使命。

这给新闻报道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的调查、论证、结论,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还必须达到相应的传播效果。

研究长江中游城市群报道,诉求对象存在特殊性。

力促这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报道初衷。因此,报道首先是向国家高层领导表达我们的战略诉求。这就需要分析世界城市群的发展、中国战略的纵深演进,深度论述、论证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

同时,报道也是说给全省各级干部和全省人民听的。大家如何理解这一全新战略?只有大家理解了,才会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推动战略。

报道还是说给湘鄂赣决策层、知识阶层听的。只有三省凝聚共识,这一战略才能最终形成四省携手共建的行动。

诉求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采访对象的特殊性。只有采访到研究城市群的国家级顶级专家,报道才具有权威性。报道组赴北京,先后采访了辜胜阻、陆大道、樊纲等专家学者。

而且,几次中三角报道的启动,都正值《湖北日报》紧张改版之际,正值湖南、江西召开两会,采访对象都不太好约。如果思路不清晰,在面临采访的客观困难时,报道小组就极易打乱仗。

第一轮报道,我们用“大趋势”“大跨越”“大引擎”“大融合”“大愿景”5个板块,逐一展开。“大趋势”立足世界城市群发展趋势,论述中三角符合这一趋势;“大跨越”立足几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证已具备联合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大引擎”论证中三角将是内需战略的新引擎,阐明中三角对国家扩内需战略的意义;“大融合”揭示部分省际间的融合已经开始自发展开,交通、旅游、环保等方面有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大愿景”展望中三角的共同利益、共同诉求、共同发展前景。五个板块,层层递进,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如果说第一轮《风起中三角》重在论证战略的可行性,第二轮《逐梦第四极》的报道则重在探索战略的推进、实施路径,报道由实践篇、借鉴篇、展望篇三大板块构成。

其中,借鉴篇、展望篇正是全球视野和国家高度的充分体现。借鉴篇中,我们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国内三大城市群和美国波士顿等四个世界著名城市群,并特邀国外作者采写这些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启示;展望篇则以《凝聚共识 同谋大业》《顶层设计 规划先行》《找准抓手 重点突破》《先行先试 主动作为》《持续发力科学发展》《消除藩篱 突破壁垒》为关键词,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做了深度思考和呈现,勾勒了构建城市群的线路图,为四省、为国家规划提供参考,以深度取胜、以思想取胜。

第三轮《澎湃中国心》的报道,则将报道进一步细化,提出“构建中三角,打造特色城市群”的主题词,梳理出“水、粮、路、业、融城”等关键词,立足中三角不同于其他城市群的特点,探讨在城市群构建中,如何走特色化之路。

找准问题,更富现实针对性

——主题性报道要不回避矛盾,积极引导舆论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矛盾,就是大家关心、关注又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主题性报道不是简单地表扬、肤浅地肯定、一味地唱赞歌,而应勇于面对、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让报道更有针对性。

现阶段,构建中三角是不是为时过早?是不是只会停留在纸面上?各省有各省的考虑,能走到一起吗?利益固化的藩篱如何打破?各省如何开展合作?共识如何才能凝聚?采访中,我们听到了各种声音,也遇到了各种问题。

报道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积极引导舆论,凝聚共识。

《逐梦第四极》展望篇的六篇报道,每篇都以冷静的笔触、深度的思考,回应读者关切。

如,第一篇《凝聚共识 同谋大业》就直言不讳地写道:

江西省工信委综合处处长王小永一番话发人深省:“谈起长江中游城市群,眼下还是上层关注得多,基层关注得少;嘴上说得多,实际做得少;理论家讲得多,部门对接少;纸上东西多,落到实处少。”

“几多几少”,说到底是共识不够。共识不够,究其源是共同利益机制没有形成。

如,第六篇《消除壁垒 突破藩篱》则直面城市群建设中,调整利益关系这个敏感而又绕不开的话题,提出要素的流动能否跟着市场规律走,政府能否转变职能,破除横向、纵向限制,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等问题。文中写道:

“不能跨县、跨省报销,看似保护了医疗机构的既得利益,实则限制了患者的自由选择权利,损害了广大百姓的利益。”

然而,现实中,受制于局部利益的思维仍随处可见。比如,对待生产要素的流动,我们热烈欢迎外地资本流入本地,却对本地资本流出缺乏应有支持和开明态度;四省之间尚未互设金融机构;四省矿产资源只允许本地资本开发、拒绝外来资本开发的现象较为普遍;某些产品销售仍受区域限制等。

一方面直面问题,一方面也传递合作的正能量。记者不是简单抨击,不是放大省际合作中的分歧和矛盾,而是以建设者的身份提出思考和建议。我们在稿件中写道:

“构建中三角,实质是一场区域合作的改革,是一场需要支付改革成本、但也能带来发展红利的改革。”

“各级政府都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胸襟,要装得下区域的整体利益,装得下国家利益,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政。”

“跨越行政区划界限、消除市场壁垒,既是区域合作的精髓,也是难点所在。要跳好集体舞,只有中部崛起,中国全域才能崛起。”2月23日,湘赣鄂皖四省省会城市负责人相聚武汉签署合作协议时,武汉市时任市长唐良智说。“合则肥,合则兴,合则发!”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对未来合作信心满怀。

创新报道模式

——主题性报道要让读者爱看、爱读

主题性报道的因主题重大、宏大,报道容易陷于空洞、抽象、生硬,而让读者不爱看。创新报道模式成为中三角报道组的共同追求。

第一个创新点是中三角党报联动。

中三角报道首次实现湘鄂赣等党报联动采写报道,由《湖南日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记者,围绕如何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如何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启动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这一主题,分别采访各省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厅、商务厅一把手,在《湖北日报》上推出《党报聚焦长中群》专栏。

党报代表着各省省委、省政府声音,为促成赣湘鄂等党报的联动,《湖北日报》编辑部前期做了大量沟通协调工作,促成《江西日报》《湖南日报》等共同签署《中部传媒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4月,《湖北日报》又联合《江西日报》《湖南日报》推出《共论共建中三角》系列评论,在各报头版同时刊发,突出了宣传效果。

赴湘赣皖采访期间,记者们一路采访一路宣传,让采访的过程也变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凝聚共识、同谋大业的过程。

报道汇集了国内最高级别的智力,互动联动不仅体现在媒体与媒体之间,还体现在媒体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媒体与学界之间的互动,共谋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的推进。

第二个创新点是注重百姓视角。

第四轮的中三角报道创新表达,生动鲜活。系列报道既有宏观国家层面的战略解读,更有百姓视角的战略理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新闻事件,把宏大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转化为普通老百姓可见、可闻、可信的身边事,有利于宣传、落实这一国家战略。

如《一座九江城,半数黄梅人》,通过对九江发展的生动描述和九江黄梅的跨省互动,展示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意义。

《橘子洲头的思绪》,梳理湘江水环境治理的过程,其中尤其注重群众视角。稿件中写道:“在经过数轮考察和精心挑选后,长沙市民蒋女士将她家的第二套房,选定在岳麓区洋湖湿地公园旁一家楼盘。在同学QQ群晒了新家后,她发现,大学毕业留在长沙的10个同学,居然有7个将新家安在了山水相依的岳麓区。”以生动形象的市民体验展现湘江水环境治理的成就和效果,可读可信。

《武汉地铁车辆,半数出自南车株机》则拿武汉市民最熟悉的地铁车辆说事,每天奔驰在地下的地铁车辆,半数都出自湖南的南车株机,顿时拉近了湘鄂两省人民的感情,也生动地说明了加强产业合作、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性。

第三个创新点是全媒体呈现。

报道组一行,由文字、摄影、摄像记者组成,神码视频、文字、摄影记者共同采访,图文并茂,立体展现一个生动实践中的长中群。我们拍摄了24期视频节目,通过神码视频放在报纸上同步刊播。

版式上,不拘一格,新颖大气,突破常规,精心制作图表、漫画,处处体现精心、精致。如,千亿产业的图表,内涵丰富,色彩绚丽直观;国外城市群的报道,选用的图片时尚、鲜活,让人眼前一亮。美观、漂亮的版面和图片,大大吸引了读者眼球。

同时,所有报道结集出版,选准报道节点,送到全国两会上,进一步扩大报道影响。

因其思想深度和创新,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湖南日报》《江西日报》《安徽日报》的同仁评价为“大手笔”;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评价为“两部大书,很给力”;不少读者、研究者将报道和书籍收藏,认为很有参考价值;最让人欣慰的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表示,积极支持中三角的构建,今年国务院又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

媒体角色从记录者转变成参与者、建设者

——探索主题性报道的新作为、新空间

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报道,媒体角色正在进行重要转换。从单纯的记录者、旁观者,开始参与到事件行进过程之中。

这是一组具有前瞻性的报道。根据城市群发展规律,抓住中部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一构想,对这一经济现象提出前瞻性建议,从而更好地引导经济活动,推动国家政策的出台。报道、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成了重大历史进程、重大历史事件参与者、推动者,新社会、新生活、新经济的建设者。记者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通过报道推动事情的进程,促进事情的发展。

正如英国媒介经济学家加文在《经济、媒体与公众知识》中所言:“在记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对经济看法的地方,他们更加成为经济的一部分。”“他们不仅是观察者和记者,他们能够影响他们试图报道的经济。”

当然,这种记者“介入”式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素质、业务水平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必须对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新闻运作的规律都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促成事物发展过程的圆满。

通过这组系列报道,我们对传媒使命、传媒责任有了新的理解。传播是社会的黏合剂,公众对传媒有很高的期待。正如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昆所言,过去期待的是政治上抽象价值,捍卫公平正义。现在,传媒的责任正在拓展,不仅仅是传播社会基本价值,捍卫公平和正义,还做社会发展、公平正义的推动者。在处理新闻事件中,过去采取的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当前,批判性思维继续坚持,同时,建设性、服务性的思维和取向,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体现,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需要的。

回眸中三角的报道,因其在主题性报道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因其为中三角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探路,我们为能参与其中而深感自豪。

(作者分别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湖北日报》经济新闻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湖北日报城市群长江
长江之头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