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龙洁,叶义成,2,柯丽华,胡南燕,卢雅琪
(1.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2.湖北省页岩钒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81)
安全管理是非煤矿山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营造安全文明生产氛围、实现安全生产的有力保证,也是企业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有效手段。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识别和发现不安全因素、揭示和消除事故隐患、加强防护措施、预防伤亡事故和职业伤害的重要手段。因此,安全检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水平[1-4]。有效的安全检查,可提高广大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对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落实,改善劳动条件和安全生产状况,预防事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目前我国安全检查方式一般可分为季节性安全检查、节日前后安全检查、综合性安全检查和专业性安全检查。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安全检查方式和方法进行了大量改进和创新。如李敏等[5]提出一种基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检查新流程;曹渭敏[6]将过程方法引入到传统的安全检查工作中,对安全检查工作在系统性和持续改进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有效改进;田永康等[7]提出矿山生产安全检查闭环管理模式,并引入信息化计划开发了基于J2EE 的B-S模式的安全检查闭环管理模块;钱剑安等[8]提出从调整政府安全生产组织体系、加强群众和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采取累计积分处罚制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检查方式的改进。这些对安全检查方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中,大都以安全检查过程作为切入点,较少讨论安全检查中最为核心的因素——人的因素。众所周知,在事故系统中,人起着能动作用和主导作用,杜邦公司通过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到96%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因此,安全生产管理归根到底就是人的管理,所有安全问题的研究也都必须从人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9-12]。在安全检查工作中,人是主体也是客体,人参与安全检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直接决定检查效果的好坏,因此如何激励人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人的安全主观能动性是安全检查的重要目标之一。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检查,由于其地域特征、生产模式的特殊性,特别是其作业场所的动态性和人员的流动性,套用常规的安全检查方式和方法会导致安全检查的发现、督促、指导和警示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其安全检查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本文基于激励理论对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检查的激励方式进行了探讨。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据统计,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13]。
近年来,我国非煤矿山百万吨死亡率、千人负伤率等指标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4-15],这与非煤矿山企业的行业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非煤矿山一个很明显的特殊性就在于矿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再加上非煤矿山的开采是综合性工艺过程,涉及地质、爆破、出矿、运输、地压管理、环境保护和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安全生产状况十分复杂。这些都对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安全检查作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将直接决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非煤矿山安全检查的基本要求是:系统安全检查全员参与;安全检查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标准明确;经常性检查与群众性的综合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和节假日前后检查相结合,推动行业间的互检;做好安全检查闭环管理;做到边检查、边整改,保证安全检查整改意见的落实。
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检查是查找事故隐患、危险有害因素的重要手段,但在目前安全管理中,我国非煤矿山企业的安全检查工作或多或少存在千篇一律、流于形式、避重就轻等现象,主要表现为:
(1)目标不具体。安全检查没有明确的目标,检查内容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一些检查实施前没有详细的计划,缺乏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这样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均处于茫然中,达不到安全检查应有的目标。
(2)连续性差。无论哪种形式的安全检查,都只表明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的安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超过这一时间段,对于不同素质的作业人员,就可能失去原有的效能及意义。因此,安全检查工作应做到不断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使人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
(3)检查深度不够。安全检查以看为主,极少与现场作业人员沟通交流,导致在现场检查走马观花,没有充分发挥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检查过程中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查出真正影响安全生产的技术问题。
(4)检查效果不落实。安全检查部门在进行安全检查时,往往提前通知被检查单位,形成“迎接检查”而掩盖部分安全问题;再加上检查深度不够,致使安全检查无法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情况;而且安全检查也随着检查的结束而结束,对检查提出的整改措施意见的落实情况没有持续的跟踪检查。这种虎头蛇尾的安全检查只会增加生产作业人员的反感,削弱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埋下更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5)存在遗留盲区。在安全检查中往往存在关键要害部位检查多,一般生产装置检查少;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检查多,不安全思想检查少;作业现场违章检查多,管理型违章检查少;资料台账检查多,作业现场检查少;一次性检查多,回访检查少的现象。安全工作无小事,不重视的地方恰恰是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更易存在难以发现的安全隐患,引发事故。
(6)奖惩不当。对发现安全隐患的部门,有不安全行为的作业人员,只一味的加大惩罚力度,以罚代管、以罚代教,导致在安全检查中被检查单位和个人都只会想尽办法地掩盖问题,做足表面工作;而对检查中所发现的安全工作做得较好的个人和部门,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考虑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会给作业人员一种只要掩饰工作做得好,不被发现违规,是否注意安全没有多大意义的错误讯号,削弱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根本上导致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分析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检查工作要求和现状,不难发现,在安全检查中掩盖、逃避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奖惩不当。人是安全检查的主体,也是客体,对人进行激励可有效提高安全检查效果。因此,引入激励理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检查工作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之一。
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公平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形式,引导并强化个体努力以满足个体与组织需要,协调并实现个体与组织目标的过程[16-17]。考虑安全检查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激励与管理的关系如图1所示。
激励理论是研究人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规律,以激发和控制人的良好工作行为的理论,一般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发动机的诱因,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行为修正型激励理论重点研究激励的目的(即改造、修正行为),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挫折理论[18]。
激励水平的高低由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人们对目标实现的期望值共同决定,即激励水平(M)=目标效价(V)×期望值(E)。
在安全管理中,安全激励的方式可分为经济物质激励、刑律激励、精神心理激励、环境激励和自我激励5种。根据激励理论,任何组织没有相同的作业人员;在不同的阶段,即使同一个作业人员也会有不同的需要。因此,对作业人员进行激励时,可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充分了解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作业人员的内心需求,对不同的作业人员采取不同的、适合其要求的激励方式,层次需求关系如图2所示。通过激励作业人员的需求,使之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在实现非煤矿山企业的组织目标的同时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安全检查工作中常用的激励方式及其特征见表1。
图2 层次需求关系Fig.2 Demand relationships of different levels
表1 安全检查中常用的激励方式及其特征Table 1 Incentiv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in safety inspection in China
由于我国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检查中检查者和被检查者角色和地位的不同,对激励作用的反映也会不一样[19],因此应对其检查者和被检查者区别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检查者在安全检查中处于主导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检查者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安全检查的效果。对检查者进行激励以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学习激励3种激励方式为主。
(1)目标激励。目标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明确的目标是保证安全检查工作高效进行的首要前提。对非煤矿山生产作业现场安全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识别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潜在的职业危害,因此在进行安全检查时要从作业人员的安全思想、安全责任心、安全技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操作四个方面来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和安排,并按照计划进行检查。在对目标实现的追求中,还能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工作激励。工作激励是指对工作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丰富化和多样化,使工作本身具有吸引力以此达到激励的效果。非煤矿山企业各工段班组长在对作业现场进行日常性的安全检查时应避免枯燥无味、千篇一律,需对检查工作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增强检查工作的内在意义和挑战性,使安全检查工作自身具有吸引力和激励力量,直接激励检查者主动完成工作,可有效地避免日常安全检查工作的形式化,保证安全检查工作的质量。
(3)学习激励。对检查者进行学习激励,可丰富检查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检查者的素质,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如在对地压管理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前,对检查者进行地压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熟悉常见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征兆和形式及其危害程度和预防措施,在检查过程中就能使他们发现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事故的安全隐患,并判断事故的危害程度,提出切实可行的隐患整改意见,从而有效地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检查除了检查物的不安全状态、制度的不完善外,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检查。被检查者是安全检查的客体,也是影响安全检查效果的重要因素。对被检查者进行激励以参与激励、尊重激励、惩罚激励与荣誉激励共存3种激励方式为主。
(1)参与激励。安全检查工作应该深入作业现场,全面了解现场情况,而对作业现场了解最为透彻的是生产作业人员。如对非煤矿山爆破作业进行专项安全检查时,让有爆破资格证的爆破作业人员参与到安全检查中来,给其分配恰当的检查工作,不仅能极大地调动作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爆破作业人员对爆破作业的熟悉了解程度远胜于其他人员,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影响爆破安全的核心问题,并能有效克服安全检查深度不够、存在遗留盲区等问题。
(2)尊重激励。检查者对被检查者的尊重,能增强被检查者的自信心,激发被检查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对非煤矿山生产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检查者不以领导者自居,给予被检查者充分的尊重,能有效地激励被检查者主动配合检查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掩盖问题,同时检查者和被检查者之间的相互尊重还能促使非煤矿山企业内部的和谐,缓和由于惩罚所导致的检查者与被检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
(3)负激励与荣誉激励共存。负激励通过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否定,可对被检查者产生一定的约束力,约束被检查者的行为;荣誉激励不仅能激励荣誉获得者保持和发扬成绩,还能对其他人产生感召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在对非煤矿山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对发现有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作业人员应根据严重程度给予恰当的批评或惩罚,同时不能忽略对安全工作做得好的个人和班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只有在负激励产生的约束力和荣誉激励产生的感召力的双重作用下才能使被检查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杜绝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目前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检查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目标不具体、连续性差、检查深度不够、检查效果不落实、存在遗留盲区和奖惩不当六个方面,直接影响安全检查的有效性。
(2)依据激励理论,对于安全检查系统中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不同检查形式下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程度的激励,适当的激励可以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充分发挥人的安全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安全检查效果。
(3)鉴于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检查现状,现阶段安全检查工作应分别对检查者和被检查者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检查者可从目标激励、工作激励和学习激励3种激励方式着手,对被检查者可从参与激励、尊重激励、负激励与荣誉激励共存3种方式进行激励。
[1]胡谷华,李光荣.强化企业安全检查力度及效果对策[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1,27(4):42-44.
[2]刘欢,王峰,任雪梅,等.提高安全检查质量和水平的几点认识[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3):90-92.
[3]王彦伟.如何提高安全检查质量[J].电力安全技术,2008,10(11):41-42.
[4]王加明.浅谈安全管理与企业生产[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5):78-79.
[5]李敏,刘雅婷,陈文戈.发电企业监督检查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55-56.
[6]曹渭敏.采用过程方法实施安全检查工作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2):92-94.
[7]田永康,吴均平,刘爱华.矿山生产安全检查闭环管理模式及信息化技术[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2,12(4):184-186.
[8]钱剑安,魏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检查问题剖析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2,38(6):65-67.
[9]陈林杰,王红汉.人力资源管理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6):55-57.
[10]赵艳艳,李畅.任务观察在矿山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19(4):88-92.
[11]Colombo S,Demichela M.The systematic integration of human into safety analyses:An integrated engineering approach[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2008,93:1911-1921.
[12]Bellam L,Geyer T A W,Wilkinson J.Development of a functional model which integrates human factors,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and wider organizational issues[J].Safety Science,2008,46:461-492.
[13]董陇军,李夕兵,李萍萍.深井开采灾害应对决策技术综述[J].有色金属,2009,61(1):116-119.
[14]李莹莹,叶义成,吕垒,等.矿业系统安全事故周期分析及预测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36(6):40-43.
[15]李晓飞.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标准化建设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17(5):80-83.
[16]李红霞,田水承.安全激励体制体系分析[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28(3):8-9.
[17]Osmundsen P,Aven T,Vinnem J E.Safety,economic incentives and insurance in the Norwegian petroleum industry[J].Reliability Engineering &System Safety,2008,93(1):137-143.
[18]顾俊.基于行为观察的X 公司安全管理流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19]Zhang S,Shi X Z,Yao S.Safety incentive for labor workers in state-owned mine enterprises in China[J].Procedia Engineering,2011,26:223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