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代宾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畜牧兽医站,吉林蛟河 132500)
仔猪白痢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王代宾
(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畜牧兽医站,吉林蛟河 132500)
仔猪白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诱发的仔猪哺乳期常见的肠道性传染疾病,白痢常发于10~20日仔猪。一旦感染,轻者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重者影响其成活率,严重危害养猪生产。本文就本地仔猪白痢的病因、诊断及中药制剂白痢散做防治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实验组A组、B组较对照组,增重效果上比较对照组方差分析P值<0.01,增重效果较为显著。发病保护上,实验用药A组、B组疾病病发率分别降低了43.8%和37%,实验组较对照组保护性显著明显。由此可见,药用白痢散,无论是增重情况,还是疾病保护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值得推广应用。
白痢 中药剂 防治
仔猪白痢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诱发的仔猪哺乳期常见的肠道性传染疾病,白痢常发于10~20日仔猪。主要危害出生后数小时到l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1~3日龄仔猪,窝发病率可达90%以上,总发病率在20%~60%之间。尤其是以头胎青年母猪所产仔猪的发病率为最高,发病急,死亡率也高。
1.1 仔猪自身因素
初生仔猪发育功能尚待完善,尤其是胃酸分泌能力有限,对外界致病菌抑制和杀灭能力较弱,致使食入致病菌在肠胃内大量繁殖,引起消化系统紊乱,使肠胃内残留物质迅速分解为有害物质,严重刺激肠道黏膜,诱发仔猪黄白痢。
1.2 仔猪饲养管理不善
仔猪的机体调节机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如遇气候突变而仔猪保暖不及时(如夏天高温天气,为了防暑降温,导致仔猪受凉)极易导致仔猪白痢的发生。此外,猪舍环境差、猪舍饮水卫生差、阴雨潮湿、转群、通风不良,有贼风,气候剧变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或加重该病。
1.3 母猪饲养管理不善
(1)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或淡黄绿色其中含有气泡,有特殊的腥臭味。
(2)在尾巴、肛门及其附近常沾有粪便。
(3)当细菌侵入血液时,病猪的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萎靡,日渐消瘦,被毛粗乱无光,眼结膜苍白,怕冷,恶寒战栗。喜卧于垫料上。有的并发肺炎,呼呼吸困难,有哆音。一般经过5~6d死亡,或拖延2~3周以上衰弱。
(4)病死率的高低取决于饲养管理的好坏。
(5)病死仔猪无特殊病变。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黏膜轻度充血潮红,肠壁菲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实质脏器无明显受化。
3.1 试验材料
白痢散由白头翁、黄檗、木通、白芍等等熬制而成的一方中药剂,取此药烘干,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粉碎、过筛,分组装备实验之用。
当UnUr,即[(θ+β)/γ]v-pγ≥v-pn;同时有Ur>0,即[(θ+β)/γ]v-pr>0,求得:v
3.2 试验用猪选择
取哺乳期母猪24头,要求24头母猪体重、品系、年龄、分娩期、产仔数等情况相近。
3.3 试验方法
将24头母猪均匀分为3组,每组控制在8头,试验一组、二组编号为A、B,对照组编号为C。防治实验期间,试用母猪饲养管理条件必须保证一致,均安排为单栏限位饲养。其中,A组、B组实验分别于产后3d,每天用白痢散100g、150g拌料饲喂1次,连续饲喂3d后。间隔1周,在拌料饲喂1次,直到断奶。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不使用任何中西药治疗。用药实验期间,详细观察哺乳仔猪粪便、精神、发病、食欲等等情况,同时测定3组仔猪初生体重及断奶后体重,做比较实验之用。
3.4 效果判定标准
3.4.1 痊愈标准
经过上述用药疗程之后,仔猪粪便、精神、食欲等等基本恢复正常。
3.4.2 有效标准
经过上述用药之后,没有达到痊愈标准。但是,粪便开始变稠、腹泻次数减少、食欲和精神趋向好转。
3.4.3 无效标准
经过上述用药之后,临床典型症状无好转趋向,有的甚至病情加重,死亡病例激增。
3.5 实验结果
3.5.1 增重效果
表1 仔猪增重情况
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实验组用药后方差分析P值>0.05,由此可见A组、B组增重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比较对照组方差分析P值<0.01,增重效果较为显著。
3.5.2 发病保护
表2 仔猪发病保护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可见,服用白痢散后,A组、B组发病率分别为11.8%和18.6%,对照组发病率为55.6%;实验组保护率分别为88.2%和81.4%,对照组保护率为44.4%。比较对照组而言,实验用药A组、B组疾病病发率分别降低了43.8%和37%。而A组、B组间的发病差异率不是很大,方差P值>0.05。方差比较,实验组较对照组保护性显著。
体会[J].甘肃畜牧兽医,2013,(8):28-30.
[2] 马长元,马杰,韩冰毅,等.三起仔猪黄白痢的诊断与治疗[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5):53-55.
[3] 王宗元,胡正艳.一例仔猪白痢病的诊断与治疗[J].现代农业科技,2011,(8):329.
[1] 王金提,石芳权,安凯,等.对一例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疗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