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瓷”遇到波斯“蓝”

2015-12-05 02:15撰文孙思
海洋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元青花皇宫青花瓷

撰文/孙思

当中国“瓷”遇到波斯“蓝”

撰文/孙思

当中国“瓷”遇到波斯“蓝”

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老皇宫位于伊斯坦布尔欧洲老城区东侧的萨拉基里奥角,是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汇点上的一座辉煌建筑。这座建筑自1465年至1853年间一直都是奥斯曼帝国苏丹在城内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更是昔日举行国家仪式的场所。宫殿前的大道上经常游人如织,来自各国的游客慕名而来,希望从这一进又一进的庭院中找寻这个古老国度的荣光。出人意料的是,这座远在千里之外的宫殿所封印的历史中却散发出了浓郁的东方气息,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而来的中国瓷器,如今俨然成为了这里的镇殿之宝。

如果细细比较老皇宫和远在北京的故宫,又能发现这两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前者于1465年建成,一直使用到1853年,在近400年的历史中有26位苏丹在这里生活过。而于1407年建成的故宫则一直使用到1911年,留下了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印记,两座皇宫的使用时间大体相近。除此之外,两者的基本格局与一些建筑特点也有相似之处。

如果说两座宫殿的时空重叠可能是一种巧合的话,那么陈列在老皇宫中的众多瓷器则是两大文明交相辉映的最好证据。这座与中国相隔千里的土耳其宫殿竟藏有自10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超万件中国瓷器,其中的40件元青花更是精美绝伦,不少都是绝世孤品。

这里展出的瓷器绝大多数都是中国明清时期的,以青花为主。据统计,在这超过1万件的中国瓷器作品中,约有4500件产于元朝和明朝,另外5500件产于清朝,而这些瓷器也几乎全部来自景德镇,其数量之大,造型、纹饰之精美举世无双,中国历史上外销西亚的各类瓷器,几乎在这里都能找到代表作。而馆藏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元青花,在全世界不足400件得到认证的元青花作品中,老皇宫就坐拥十分之一有余,这是一笔何等的财富。

更令人唏嘘慨叹的是,老皇宫中琳琅满目的青花馆藏无一从中国劫掠而来,几乎全部来自正常贸易,在不少历史学者眼中,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据古陶瓷专家考证,老皇宫里的中国瓷器有一批来源于土耳其东南方向的陆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而另一条陆海贸易之路便是“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从波斯湾取道马六甲海峡北上广州,形成了一条便利的通商途径,大量的中国瓷器便是如此通过商船,在波斯湾登陆,再北上陆运到土耳其。

在蒙古兴起,元帝国横扫欧亚大陆之后,中西交通往来更加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也得以进一步销往海外,这也进一步助推了元青花的繁盛。老皇宫中的珍藏也成为了丝绸之路辉煌一时的象征。

中国自古有“瓷国”之称,江西景德镇则是中国的“瓷都”。由于其优越的原料和精美的工艺,在宋代它虽为“民窑”,但已表现出高超的烧瓷技艺。元、明、清三代,朝廷征调国内最杰出的工匠、画师,不惜工本,烧造出供皇室玩赏享用的官窑瓷器,民窑瓷器的生产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景德镇瓷器生产臻于极盛,不仅荟萃了唐、宋以来全国各大瓷窑的工艺精华,而且不断蕴育、创造出一系列美轮美奂、风靡海内外的新品种、新工艺,青花瓷就是最重要的一种。

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瓷器,它涉及到烧制技术与青花原料两个方面。就青花原料而言,早在唐代“三彩”陶器的生产中已广泛运用氧化钴金属作为呈色原料;就生产技术而言,是景德镇窑工们综合历代烧瓷技艺、吸收当时南北瓷窑经验而取得的一项重大的成果。元朝帝国统治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繁荣,海外贸易发达。景德镇的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不但国内有广阔的市场,而且大量销往海外。

元青花瓷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国内外需要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种艺术形式与多样性的文化来源,也影响与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异的面貌独树一帜。随着元代的强盛,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穆斯林迁居中国,伊斯兰文化随之涌入,西域的音乐、医学、文化习俗、手工艺品也传入中国,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生产也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钴蓝作为瓷器的装饰,首先为景德镇窑工们所创造。钴蓝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的喜色相一致。虽然把钴蓝运用于陶器的装饰由来已久,但把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窑工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改用波斯蓝绘制的结果。

元王朝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适应销往国家和地区的需要,鼓励来料加工,使用进口青料,采用与吸收异国的造型、装饰进行生产。因此,作为外销商品特殊需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取了伊斯兰文化因素,呈现出风格的多样性。元青花瓷器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又是中西亚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结晶。

我国青花瓷器到14世纪以后,就通过贸易渠道输往西亚。南亚、南非、欧洲等地。现在能见到的这些青花瓷器包括当时出口而保存到今的传世品以及古代遗址和墓葬发掘出土的发掘品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在西亚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与伊朗德黑兰的国家博物馆。

土耳其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与连接东西方的枢纽,也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会点。元青花瓷器便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产物,受到了中西亚王公贵族的普遍喜爱并成为他们追求时尚、彰显奢华的标志。

这些大型青花瓷器,都是当时景德镇按照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生活习俗而烧制的。尤其是大盘、大碗,因他们举行宴会时,都用来盛满可供4人或8人共餐的食品,围盘屈膝而坐,以手撮入口中而食。所以在这些青花瓷器中就以大盘数量为最多。葫芦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均为中国的传统器形,但根据他们的需要加大了尺寸。盘口瓶是一大创造,它是以大罐的口与梅瓶相结合而成的新品种,极为罕见。

这些青花瓷器上的纹饰题材有许多传统的中国纹样与图案,在宋代定窑白瓷印花纹样中都能找到,与同时代刺绣品的图案几乎完全相同。但在某些纹饰的构图形式上的变化与多层次、空间非常狭窄的装饰方法却明显吸取了伊斯兰文化技法。可以明显看出,中国陶工在和西洋文化交往的过程中,也向人家学习并用来丰富自己的绘瓷技法。

在托普卡比博物馆中收藏的青花瓷器是属于来料加工性质的,青花以呈色艳丽,画工精细为其主要特征。国内出土的大件元青花瓷器尽管也是用进口的高铁低锰的青料——“苏麻离青”绘制的,但与之相比却大为逊色,不仅青花的呈色不能相提并论,而且在画工上也显得较为粗略。该馆的这批青花以呈色浓翠、用料均匀、色浓而薄、线条精细稳定、不晕散为其主要特征。画工们用颜色的深浅不同进行渲染,以表现光线的强弱,所绘纹饰具有立体效果。画法上,一般先用细笔勾线后,再用粗笔填色。尽管青花浓翠之中也有时呈现出黑色斑点,但因线条稳定不晕散,并没有影响到它的多层次空间狭窄的花纹装饰效果,绘海水的波浪、动物的毛发均非常清晰。

青花的呈色与画工的精细,不仅直接与青料的好坏有关,而且也与窑内的气氛、温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温度过低,釉中气泡细密,会影响青花的呈色;温度过高,青料则易出现流淌与晕散现象。可以看出,这种外销的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筛选最精的青料绘制,由最好的窑工烧制出来的,代表了我国青花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

(责编:沈婷婷)

猜你喜欢
元青花皇宫青花瓷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纯净的青花瓷
皇宫的大门
空中青花瓷
各国皇宫大对比
元青花的两个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