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 广东广州 510640)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彭华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510640)
摘 要:该文对传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面对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和介绍:首先是并不具备长远的规划和定位、前瞻性以及总体性;其次是并没有严谨的挑选传统武术代表性继承人,因此导致严重缺位的传统武术继承主体;再次是没有具备有效的传统武术传承方式;最后是没有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武术保护传承效果的机制。该文以此为根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融合与发展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对使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影响的一些现实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希望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困境对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由文化部门管理与发展传统武术,这样就能够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这一民族文化,并且凝练和提升传统武术的内涵。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因此也选择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1.1不具备长远的规划和定位、前瞻性以及总体性
首先地域、流派武术与拳种同时出现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包括太极拳(杨式、陈式)与武当武术以及“红拳”“八卦掌”与峨眉武术,不管是在内涵还是在外延上,其中的武术拳种和流域、流派武术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将两者并列在一起十分的不妥当,而且也很容易导致混乱的情况出现在后期的实际操作中。其次,在对我国国家级非物质一文化遗产名录的第二批进行公布的时候,在太极拳中将“武氏太极拳”扩展了进去,而沧州武术却只局限在三个拳种中,也就是孟村八极拳、燕青拳以及劈挂掌等。从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传统武术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将长远的以及总体性的规划做出来,其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相互独立及地方割据的意识的体现[1]。
1.2没有严谨的挑选传统武术代表性继承人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口传心授的特征,因此项目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其传承人。真正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熟悉和了解的就是其传承人,也就是所谓的圈内人士。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政府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机关不仅主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政府的支持与公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申报成功,而且即便在成功申报之后,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倾斜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却并没有真正的对项目本身的发展规律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传承人只处于弱势的地位。与此同时,从积极的层面来说,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能够将资金扶持以及政策支持等提供给项目的保护工作,然而也具有非常大的弊端,也就是容易导致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甚至会在违背武术项目发展规律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所以要想真正的对传统武术着一种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进行保护,首先应该要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并且对传承主体的意见进行充分的听取。
除此之外,没有严谨的挑选传统武术代表性继承人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少林功夫的代表性继承人是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然而释永信对少林功夫的掌握程度本来就受到武术界的质疑,同时在第一批传承人中具有80岁高龄的有两个人,就算人们不担忧其传承能力,然而也会担虑其后续的传承。因此,必须要严谨地选择武术代表性传承人,只有将合适的武术代表性传承人选择出来,才能够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可,最终能够有效的保护传统武术。
1.3没有具备有效的传统武术传承方式
在对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的时候,首先必须要遵循保护其可持续性、可解读性、整体性以及本真性的原则,这还要对其自身特色的传承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延伸到群众的生活中。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就是静态保护,静态保护就是通过对现代高科技手段的利用摄录濒临灭绝的传统武术的展演方式,同时将与之相关的实物保存下来,这是使传统武术的本真性得以保证的最为有效的方法,而这种静态的保护的方式只可以将传统武术的形式保存下来,却无法对其灵魂进行有效的保护,更不能够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民族精神、民族心理以及文化内容等抽象的东西发挥出来[2]。与静态保护方式相对应的就是动态保护的方式,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是保证动态保护方式得以实现的最为关键的要素,如果说高精尖纵向的继承在传统武术中就是师徒传承,那么在社会和学校中对传统武术进行积极的推广就是所谓的横向传播。现在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大量的传统武术进校园的活动出现了,尽管这些活动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其操作形式和手段,然而却对武术的动态传承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传统武术的社会传承而言,艺术术语和健身武术属于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健身武术的群众基础比较深厚,其也是促进传统武术在未来求得生存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途径,而商业资本的介入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总之,只要对传统武术的发展具有好处,就可以对其传承的思路进行积极的借鉴。
1.4没有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无数保护传承效果的机制
国家应该积极有效的评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且对其各种传承活动进行积极的督促,从而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应该向文化部门汇报其开展活动的情况以及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将交流、合作以及沟通工作做好。对评估以及反馈的忽视是我国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在传播的过程中武术将反馈机制忽略了,因此单向传播成为了武术传播的一个特点,没有以群众的反馈为根据对传播方式进行及时的调整。尽管武术已经有了20多年的传播历史,然而仍然具有不太理想的传播效果。
2.1将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营造出来
传统武术要想彻底的走入现代人的生活,就必须要将适合其生存的外部环境建立起来。现代传统武术在娱乐、健身、教育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所以政府需要通过对舆论引导、媒体宣传以及学校教育等措施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能够
将武术传承的热潮在社会中引发出来,并且将一个更加适宜其生存以及更加宽松的环境营造出来,使面对传统文化时青少年的麻木和无知以及面对祖传绝技时群众表现出来的冷漠得以改善。
2.2将传承者在传承方面的自觉、自为意识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的时候,政府应该扮演一个召集者的角色,而应该让传承人扮演其中的主体和关键角色,要想有效地传承武术中存在的文化心理结构、宗教信仰、价值诉求以及思维方式等,就必须要让习练者遗传承人共同的参与进来[3]。政府可以通过对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各种方式进行充分的利用,将传统武术传承人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激发出来,最终能够将其传承的自觉、自为意识充分的调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保证传统武术的传承效果。
2.3对传统武术动态传承的途径进行积极的开发
要想有效地传承传统武术,首先必须要将教育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一位公民能够真正地认同这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绝技,并且正确地认识流淌着祖先血液的文化遗产,然后对其进行积极的整合,通过加强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式才能够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武术。传统武术需要对创新机制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对商业资本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借助,从而使其造血的功能得以增强[4]。传统武术在结合商业资本的时候必须要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其完全被现代化,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传统武术走向灭亡的道路。
2.4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传统武术
首先应该将传统武术的传承人作为一个团队来对其进行管理,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梯队,除了要对其传承能力、公信力、代表性及技能掌握情况等进行考虑之外,只要保证其具备一定年龄间隔,将结构合理有效的传承人队伍构建起来。其次,必须要将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建立起来,从而有效地调整传统武术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作为一种历史遗存,传统武术凝聚了我们先祖的智慧和文化精华,因此对武术进行传承和保护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研究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存在着一定的困境,要想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就必须要积极的分析问题,并且将有效的应对策略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传统武术在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柏贵喜.“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4):64-68.
[2]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否只能临终关怀[J].探索与争鸣,2007(7):61-65.
[3]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受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2):14-17.
[4]高永久,朱军.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46-53.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b)-0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