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仪
去年暑假,我和许多同学参加了去美国的游学,寄宿在波士顿小镇里一位女士的家中。美国人很热情,寄宿在她家,我自然大方地喊她“妈妈”——寄宿家庭十分喜欢这些称呼,既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又不失礼。
我们住的小镇,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坐车行驶在干净的街道上,两边的房子清一色地插着一面美国国旗。美国妈妈突然问我:“你发现了吗,我们镇里每户人家的房前,都系着一条蓝丝带。”我朝车窗外望去。果然,每家人的门前,树上、电线杆上、路灯上、雕塑上,都有一条不惹人注意的蓝丝带,摆弄着不起眼的身躯,将房子点缀得更加温馨。
“真好看,这是你们镇子的风俗吗?”“不。”美国妈妈的眼神蓦然变得略显忧伤,“我们镇子里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得了癌症。蓝色是她最喜欢的颜色,镇里的人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她信心与鼓励。”阳光下,一条条蓝丝带映着金光,令波士顿小镇充满了暖暖的人情味。
小镇里的人几乎都互相认识,短短二十几天的时间,我对美国妈妈的邻居们几乎都熟悉了。他们热情、健谈,三言两语就化解了我们之间不熟悉的尴尬;他们细心、通情达理,我在用词上出现的错误他们总是一笑而过;他们大方、慷慨,将自己家中的西式甜品全部送给我品尝……小镇的人们喜欢互相拜访,见了面,他们不习惯客气地说“你好”,而是直接用一个幽默热情的句子打开话匝,如“嘿,你家狗狗这回终于没抢我们家的垃圾了”或“几天不见,还不怏进来坐坐?”这点跟国内极其不同,我却更喜欢美国的“开场白”。人们仿佛相识多年的老友,无需客套,又显得更加真实坦然。
其中一位爷爷,更是带给我家人般的温暖。我抵达美国的第五天,便是美国妈妈的生日。他知道我吃不惯西餐,便开车将我们拉到了市中心最大的中餐厅,一起为美国妈妈庆祝生日。坐了—个小时的车,晕车的我难受得脸色苍白,什么都吃不下。爷爷一直用担忧眼光望着我,说:“我以前是医生,我帮你点个饮料,你喝了就会好的。”我的胃里翻山倒海,哪里喝得下饮料?可他不由分说。让服务员端上一杯姜汁,“你喝了会很舒服的!”我为难地望着晃荡着姜汁的杯子,迟迟不愿喝。“别紧张,不想喝就算了,你休息一下,会好起来的。”他笑着揉揉我的头发,不再强求。直到吃完饭,我的姜汁仍是没有喝过,他也开明地不再提起,为美国妈妈过了个快乐的生日。
这位爷爷经常来美国妈妈家,有时送来他自己做的甜点,有时带上一本中式菜谱。一次,他拎着一个鼓鼓的塑料袋,风风火火地来了。我好奇地往袋里瞥了一眼,竟看到一沓光盘和一个小小的电饭煲。“听说你喜欢看美国的电影,看——阿凡达、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全是我的收藏哦!哦,你喜欢吃米饭,我家正好有个电饭煲,我想你用得上……”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正是波士顿小镇里人们的真实写照吗?满满的人情味,伴随着我走过了在这里二十天的旅程。
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爷爷和美国妈妈一起送我去波士顿机场的情景。“记得发电子邮件给我。”只短短一句话,他们的眼圈就变得通红通红。最后一次,我给了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那拥抱很暖,带着那股暖意,我踏上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