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 吴书丹
(1.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2.浙江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所谓运动负荷是指在运动时,通过不同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或者是在比赛时运动员由于心理或者生理受到刺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对运动员的身心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运动负荷也分为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而且这两种负荷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心理负荷往往通过增加生理负荷表现出来。吕予锋,陈冀安认为通过训练可以使得外部特定行为活动与身体形态技能相互适应,是典型的“刺激说”。就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使机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曹景伟对训练学理论之“运动负荷”问题的质疑及阐释中认为运动负荷不是由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构成的。“运动负荷”应该是运动应激的强度。负荷量的性质是由运动负荷所决定的,同时负荷量还可以反映机体承担负荷的能力,张大超,韩新艳在运动负荷基本理论研究进展中认为运动负荷的基础手段是身体练习,通过训练刺激运动实施对象,利用强度和量的改变来引起运动者生理和心理的改变。熊焰,邱江涛,孔祥宁在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中将运动负荷解释为人体运动时一定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其本身并不是刺激,更不是应答,也不是刺激与应答的总和,它具有刺激的功能。利用负荷刺激有机体,从而使有机体能够进行应答,这是必须理顺的逻辑关系。在训练负荷的作用下,有机体会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成为心理负荷和生理负荷。这是典型的“工作量说”,通过与安静或某一状态的比较得出变化值,来反应运动负荷的大小;王广虎,胡健在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定位与解析中认为运动性身体负荷(或运动负荷)可以定量的描述在一定的时间内,身体活动的过程和状况。“一定的时间内”则是指进行一次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所需要的总时间(T)。而时间T 的确定其实是一种最基本量的规定;徐本力在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以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中认为“总负荷”(运动负荷)是指在单个练习和连续作业中外部的负荷强度与外部负荷量相结合,共同作用在运动员的机体上,机体所承受的总负荷强度。因而,总负荷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即“总负荷是指内、外部负荷的综合效应”、“负荷是指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综合作用”、“总负荷是指不同强度的负荷连续多次的不间断刺”。总负荷是指在受到综合负荷刺激后,机体内部所表现出的总的应答反应程度,具体来说就是:一定外部负荷强度所完成一定负荷的外部负荷量后,机体所产生的总的内部应答反应。
除了这些国内学者对运动负荷概念的界定,很多国外学者也是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总的来说运动负荷的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三种流派:刺激说、刺激应答说、工作量说。笔者认为运动负荷就是运动者的机体在进行锻炼或训练时,有意识的去消耗自身的能量来克服训练给机体带来压力,已达到一种适应或提高的目的。
在训练时,训练负荷的强度不同可以帮助运动员对技术进行学习和改善,同时还可以对运动所需的能力和体力进行发展。另外为了使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还需要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随着科学的发展,训练的安排已经从以前的经验性转变为多学科理论的综合指导。所以,对运动负荷进行安排时,需要充分的分析和考虑内在因素及相关因素,对合理有效的控制运动负荷有深远的意义。影响运动训练负荷安排的因素主要有:专项训练,超量恢复,生物适应,供能系统的作用,疲劳恢复过程,心理因素的适应等。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对训练负荷的安排又是不同的。根据查阅资料和文献运动负荷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小强度负荷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如在训练的初级阶段,一般都是训练量较小,训练强度相对比较大,训练时间短,主要训练目的是使机体有个适应的过程,慢慢提高机体对一定量度和强度的适应能力。
(2)中强度负荷训练。
随着专项训练水平的提高,训练量不断增加,强度适中,训练时间比较长,主要训练目的是巩固和进一步提高体能和训练技术,使机体能够在不断地较小的超负荷的状态下适应训练的要求。
(3)大强度负荷训练。
在进入比赛期的初阶段,为了适应大赛的负荷强度,训练要根据实际比赛的情况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长时间训练,即接近极限负荷的训练,在超负荷训练的基础上,主要提高对心理负荷的适应。
(4)高强度负荷训练。
在赛前一段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不管是训练量,训练强度,都达到了极限,在疲劳恢复的前提下,使机体的潜能全部开发出来,达到训练和竞技的最佳状态。
例如800米的训练,第一阶段训练是多方面的,不只是要进行800米的练习,还要结合其他的项目,如训练100米、200米、400米来提高速度,训练1500米、3000米来提高耐力,还包括其他的素质项目,如跳远,铅球等,来综合的提高体能,在这一阶段负荷量和强度都是比较小的,并且阶段训练的时间比较长。第二阶段的训练对专项的针对性比较强,主要是通过训练不断地改进技术动作,另外就是延长实际跑的距离,就是每次跑的距离实际超过了800米,同时,加大了训练的量,控制了训练强度,使自己适应800米的强度和节奏,从而不断提高。赛前训练则是适当的控制,每一次800米的训练都要全力以赴,都要跑出质量,更注重了疲劳的恢复,间歇时间适当延长。且每天高强度高质量的任务,训练量也增加。因此运动负荷的安排要根据训练阶段不同,项目的不同,更要根据个人身体机能状况的不同科学合理的安排。
运动负荷的监测原则:连续性原则、无创性原则、可靠性原则、简便原则、不干扰原则。主要通过心率,血乳酸、ck指标,机能指标,生化指标及观察指标。
(1)心率。
运动负荷可以通过心率反映。有效的监控训练频率、训练持续时间和训练强度可以使运动训练的效果达到最佳。在三者中,训练强度最难控制,训练强度和训练持续时间控制起来较为方便。这里的训练强度并不是指在训练课上,教练所要求运动员遵循的外部负荷,如间歇时间、距离、速度等;而是指外部负荷作用于运动员后,使运动员的身体所产生的真实的反应强度,如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消耗的热量等。一般都是在实验室测定这些指标,实用性和及时性均无法和测定心率相比。逐渐增加负荷运动使其达到最大,随着负荷强度的不断增加,能量的代谢和对氧气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心率会变的越来越大。通过实时的监控心率,可不断的将机体对运动负荷发生的机体反应传达出来,利用心率提供信息,调整运动强度。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根据心率大小,调整运动强度。
(2)血乳酸、ck指标。
根据其指标大小、确定运动员运动强度。血乳酸浓度可直接反应无氧代谢的能力,从而调节运动强度,如400米跑后,血乳酸低于10mmol每升,表示无氧代谢能力差,达到14~15mmol每升表明无氧代谢能力强,通过血乳酸反应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从而确定运动强度。
(3)观察指标。
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大,运动员的机体能力也随之消耗,这样运动员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会产生对训练的抵触状态,从而导致训练中动作的变形,变得懒散,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问题,这在很多运动员的训练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但也可能是来自其他方面的原因,如受伤、个人事件等的影响所至,所以,这样的观察具有一些客观性,最好是结合以上两种方式对训练负荷进行监控,会更加准确。
[1]吕予锋,侯菊芳.对运动负荷概念和篮球运动心率负荷控制的理论分析[J].首都体育学报,2002,14(4):34-37.
[2]曹景伟.对训练学理论之“运动负荷””问题的质疑及阐释[J].体育与科学,1998,19(3):14-17.
[3]张大超,韩新艳.运动负荷基本理论研究进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61-63.
[4]熊焰,邱江涛,孔祥宁.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报,2004,20(64):74-76.
[5]王广虎,胡健.运动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定位与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6(4).
[6]徐本力.对负荷量、负荷强度和总负荷的概念、结构体系以及科学调控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体育科研,2004,25(6):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