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瑛
(上海体育学院 期刊社,上海 200438)
体育学术期刊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进行组稿,刊登对体育学科领域问题的探讨、研究并形成成果的学术论文,且为连续、定期出版的读物,其每期形式基本相同,有固定的名称,用卷、期或年、月等顺序编号出版[1]。作为促进体育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窗口,体育学术期刊在推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和体育科研成果应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以及构建国家体育类学科创新支撑体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其他学科的学术期刊比较,体育学术期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挑战,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进行探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无论从内容到装帧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信息量不断增长,通过记载、传播、再记载、再传播的形式传播、交流最新的体育科技动态,不断促进了体育科学技术向前发展。据调查,我国56 种体育学术期刊年载论文约12000余篇[2],其数量、论文投稿量以及刊载绝对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为了应对形势发展的要求,扩大刊载的信息量,近年来,体育学术期刊纷纷扩充容量,如增加页码,缩短刊期,将季刊改为双月刊,双月刊改为月刊,截止2013 年,56 种体育学术期刊中有月刊6 种,双月刊26 种,季刊19 种,半年刊2 种,月刊和双月刊的比例已占到55.36%,月刊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衡量一本期刊的质量,主要是看其能否反映当前体育学科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学术水平、影响力及编辑出版的规范性等。20 世纪70 年代我国开始了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评价研究工作,经过30 多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已形成了较科学的体育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反映期刊内在价值的客观指标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对期刊进行评价。现有体育学术期刊中,有16 种体育期刊被确定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研究也随之而起,并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促进了我国学术期刊评估体系逐步成熟与完善[3],有助于优选馆藏期刊,指导读者阅读,充分发挥体育学术期刊在体育学术、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领域的影响,也将有利于体育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
面对互联网快速、便捷、多样化信息的冲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体育学术期刊也大踏步地迈进数字化的行列,我国多数体育学术期刊有了自己的网站,网络化采编系统应运而生,读者通过在线阅读获取学术信息。据统计,我国已有30 余家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相继建立动态服务网站,发布学术文献内容和编辑部自我展示。体育学术期刊更多是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加入各种数据库系统,如“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据统计,被收录到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网”的体育学术期刊由38 种增长至77种,被万方数据中心的“数字化期刊群”收录已由23 种增长为36 种[4],各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正在实现刊、网、库相结合的同步发展。
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一直是近几年期刊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体育大国,我国每年产出几十万篇体育科研论文与研究报告,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较少,以往一些体育学术期刊进行过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出版英文版,但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期刊。
科学研究无国界,体育学术期刊应该担负起传播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使命,成为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进行广泛交流的平台,国际化发展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在期刊国际化发展方面,上海体育学院2012 年创办我国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Journal of Sport Health Science)起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它填补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的“空白”,有效地促进了国际体育学术交流,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体育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杂志采用国际同行评审机制,编委会具有显著的国际化特征,其成员由亚洲、北美、欧洲等地区国际体育学术界30 余位知名教授、专家组成[5]。2014 年1 月,杂志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同时收录,追述时间从2012 年第1 期(创刊号)开始,成为中国第一本且唯一一本被SCI 和SSCI 数据库同时收录的体育学术期刊,国际上仅有少数高水平学术期刊能够被SCI和SSCI 同时收录,中国更是屈指可数。首个影响因子为1.227(2013 年),在SCI 收录的81 种体育期刊中排名第13,进入Q2 方阵(即IF 排名进入前50%);在SCI/SSCI 所收录的213 种中国期刊中(含港、澳、台地区)名列第61。杂志创刊一年半即被SCI 和SSCI 两大数据库同时收录,得到SCI/SSCI 评估部门的高度评价,获得了国际出版界和体育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据统计,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来稿中体育教育学论文相对集中,其他为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占到刊载量的60%[6],主要原因是投稿作者90%以上是体育教师,论文中,调查分析、工作总结与体会的文章占一定比例,另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2005 年的统计,全国发表文章近54 万篇中,从未被引用的文章占到79.41%[7],可见,发表的论文存在选题相似、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现象,已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
作为体育科技的传播工具,体育学术期刊是体育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自1986 年起,国家大力提倡体育科学化,即将体育科研紧密结合体育运动实践,国家对体育科研的投入逐年加大,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促进了大量体育科研成果的产生,其中不乏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但与我国体育大国的地位相比,体育学术期刊反映出我国体育科研的状况难以令人满意。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职称评定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直接挂钩,使科研人员和教师成为撰写论文的主力军,作者队伍中缺少管理人员及教练员,一些科学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且落后于体育实践,没有全面反映出我国在体育管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研究偏重于所谓的理论分析,一些对策研究也仅是理论层面的,缺乏实际的操作性。
据观察,近些年我国体育科技论文中的优质稿件,大多投向SCI 和SSCI 期刊,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增多,使我国学者拓宽了视野,借助国外实验条件,提高了科研水平;另外,许多单位的职称评定、成果评价以及年度考核等方面均与发表期刊等级挂钩,各单位对被SCI 录用的作者均有不同的激励机制,促使科研人员将论文投向SCI 杂志作为首选,致使大量优质稿源流向国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综合水平的提升。
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新媒体形态的多样化,以其快速、便捷、信息量大显示出优势。相比之下,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据统计,目前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的发表时滞平均为8.59 个月,非核心期刊的发表时滞平均为6.7 个月,反映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论文刊发周期仍较长。
体育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需要打造精品期刊。所谓精品期刊,即体现在学术期刊的优势与特色上,也就是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刊物的独特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江苏主办的《体育与科学》突出人文社会学和训练学热点问题,因而受到读者推崇。期刊的学术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是期刊的生命,需要建立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发挥学者科研优势,培育自己期刊的作者群,精心策划期刊的特色,设计品牌栏目,提升办刊质量;同时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反响,强化经营意识,广开营销渠道,以提高体育学术期刊自身的竞争力。
一本优秀期刊的出版凝结着编辑的策划、思考和思想,编辑的主体意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人说当代编辑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这一点不为过。体育学术期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编辑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一支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并且具有国际化的办刊视野。优秀的编辑应具备4 个条件:一是有较好的英文水平;二是有较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三是有较强的沟通交往能力;四是具有编辑职业精神,编辑的竞争意识、忧患意识、敬业精神对体育学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第一本国际化体育学术期刊的出现,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探索国际化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成功经验需要总结。在探索国际化的过程中,要依据不同期刊的实际,明确定位,发挥优势,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国外作者来投稿,促进世界先进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交流与传播。
新的传播技术引发了体育科技期刊的信息格式、生产流程、接收终端、传播方式、生存形态、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的重大变革。体育学术期刊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使体育科技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更好地实现其社会效益,不仅仅是建立门户网站,实现投稿、审稿、编辑出版的现代化,以及出版网络期刊。新信息技术形势要求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数字化出版的思维方法和理念,在门户网站下实现大量期刊数据的聚合效应,研究和探讨运用数字化技术,掌握用户的数据资料,控制和经营好自身的数据,拓展读者覆盖面,争取更多的读者;加强与国外学者和同行的交流,提高期刊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新形势下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更需要体育学术期刊的工作者们勇于进取,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放眼全球,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探索,主动寻求改革之路。
[1]李晓宪,邱剑荣,李晴慧,等.新中国体育学术(科技)期刊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5):3-23.
[2]马宣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现状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6):34-36.
[3]卢石,刘文娟.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评价现状及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2):82-85.
[4]王宏江.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46-48.
[5]潘霞.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37-139.
[6]王子朴,王晓虹.体育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态势及对策研究——体育学术期刊门户网站建构[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33-38.
[7]张业安,冉强辉.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在体育学术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定位[J].编辑学报,2014(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