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松
【摘 要】声乐艺术要求对演唱者的咬字吐字进行规范化。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规范性,根据其所具有的强调作用来全方位分析声乐演唱方式中咬字吐字方式的不同意义所在。
【关键词】咬字吐字;声乐演唱;规范性;强调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57-01
一、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概念及规律
语言作为情感的传递者和艺术的载体,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规范性成为了声乐教学的重点话题之一。所谓咬字就是指字头,在普通话的发音中,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都是需要保证清晰明了才能够真正保证咬字的规范性。而相比来说,吐字更为注重韵母,声乐演唱者需要保证根据口形的不同来拉长吐准相关的韵母,才能够保证从自我的角度规范咬字吐字方式。在声乐教学之中,教师对于咬字吐字的规范性进行了重点的强调,保证在演唱的歌词中使每个字都能够按照类别设定不同的发声特点,保证学生的基本演唱方式能够符合科学的声乐演唱设定。
从咬字吐字的规律性来看,声母的发音主要是受到了气流的阻碍,所以不能够根据自我的需求进行随随便便的发音演唱,而需要保证在演唱中以轻轻带过的方式来提升歌词中咬字的准确程度。以“b”字母发音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标准性的发声需要在双唇触碰的过程中快速地接触,一旦嘴型长时间保持一个形状,那么就会导致其标准发音被破坏。在韵母的发音中,其相对于声母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鼻音进行配合才能够保证吐字的规范性。一般来说,普通话的咬字吐字其韵母分为单元音、复韵母,所以需要学生根据自我演唱方式的不同来设定不同的强调作用,在保证咬字吐字规范性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声乐演唱的艺术性。
二、声乐演唱中演唱方式与咬字吐字的关联性
在学生的声乐演唱中,其演唱方式根据演唱的情感、气息以及通道而决定,所以咬字吐字的规范性与演唱方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不同演唱方式与咬字吐字的关系,保证从咬字吐字的技巧性角度浅论声乐演唱的方式与内涵。
(一)通道与咬字吐字的关联性。在声乐演唱中,通道也可以被称为声路,在歌唱的过程中其演唱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由通道所决定。所以在分析咬字吐字与演唱方式的基本关系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分析歌唱中字与字之间的过渡,保证在字音转换的过程中通道能够畅通,腔体能够打开,以保证咬字的规范性。对于咬字吐字来说,其需要保证能够在同一个通道之中完成,保证字的发音与转换都能够从声乐本身的声音中全面地分离出来,这样才能够保证字音分离的过程能够充分地展现不同字之中不同的演唱个性与音色,才能够保证声乐演唱方式的实质是情感的传递。
从通道这一概念来分析,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想要保证声乐演唱的字正腔圆,就需要保证歌曲演唱中通道的顺畅与咬字吐字的配合,保证声乐教学以声道歌唱作为训练基础来提升学生的咬字吐字规范性。
(二)气息与咬字吐字的关联性。在声乐演唱中,无论何种演唱方式都不能离开气息的支持。所以在强调咬字吐字规范性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强调气息变换的作用,保证发音能够在气息的合理支持下进行充分的过渡,保证声乐演唱的整体都能够符合科学性的演唱原则。一般来说,气息能够正确地串联每一个字之间的关系,保证以整体性的原则来提升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想要改变学生基本的演唱方式,就需要平衡气息与咬字吐字之间的关系,保证气息能够作为咬字吐字规范性的基础来提升声乐演唱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一般来说,气息的应用力度需要合理控制,如果气息应用过猛,就会导致字音被冲散而走形,导致基本的发音失去其平衡。相对来说,一旦气息不足,那么就会令声音在吐字的过程中出现跌落,破坏声乐演唱的整体感觉。
(三)情感与咬字吐字的关联性。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合理的声乐演唱需要遵守一定的科学性原则,但是从感性的角度来看,情感也是区分不同演唱方式的重要元素。一般来说,情感能够赋予咬字吐字以自我的血肉和灵魂,保证不同的强调性发音能够为观众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声乐演唱状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着重强调咬字吐字的作用,就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声乐艺术与情感审美的认知,保证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以规范性的咬字吐字语言为基础,保证声情并茂地来展现内心情感与声乐曲目的关联,保证以字正腔圆的声乐演唱方式来重点强调情感内涵在艺术中的特点。
三、总结
基于咬字吐字的规范性,本文从多个方面重点探究了在日常的声乐演唱方式设定中规范性的咬字吐字与技巧、情感的关联,保证在科学性的教学基础上加入感情的音乐演唱思维,充分丰富声乐演唱的整体内涵。总体来说,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保证咬字吐字规范性的强调作用被学生所认知,保证声乐教学能够在合理的教学策略影响下更为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1]房惠清.论歌唱咬字吐字的训练与读字感觉的调控[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朱宗巽.歌唱的咬字吐字与汉语声调的关系[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5(00).
作者简介:
杨 松(1985-),男,白族,云南省丽江市人,大学学历,助教职称,工作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系,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表演(声乐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