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国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
安顺鲍家拳的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①
刘建国
(安顺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安顺 561000)
在武术界具有“武术活化石”之称的鲍家拳,在贵州安顺鲍屯世代相传。该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安顺鲍家拳的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承观念的保守与传承途径的单一、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文化内涵的缺失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传承对象的骤减及自身弊端的制约。从转变传统观念、成立鲍家拳团社或武馆、立足当地屯堡文化特色、编撰鲍家拳拳谱和积极加强申遗工作五个方面探讨了对策。
鲍家拳 传承 现状 对策
千年沧桑古技源,大明壮士卫戍边。亦军亦农黔滇驻,精忠报国鲍家拳。
风雨飘摇六百年,江南遗风山水间。地戏古韵秦淮梦,屯堡文化惊赞叹。
鲍家拳是中国最古老的武术之一,相传为鲍氏祖先、治水英雄大禹所创,原名为“干戚舞”,亦称“大禹舞、干舞、战舞、武舞”等[1]。它初创于夏朝,后由其后裔不断根据战争的需要增加其内容,又吸纳其他武术流派的长处,在西汉末年发展完善,并随着鲍氏后代的迁徙活动传播到全国各地。安顺地区的鲍家拳据安徽省《徽州府志》记载,是鲍福宝于洪武二年(1369年)奉明朱元璋之命远征西南时传入的,平定西南后这一拳术在安顺鲍屯世代相传。由于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涵盖兵器多,现在被武术界称之为“武术活化石”。这一武术曾为战争的胜利立下赫赫功劳,在和平年代成为了鲍氏后裔强身壮体、除暴安良、打抱不平的一大利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外来文化、大众传播媒体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安顺鲍家拳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1 传承方式
鲍家拳从古至今的传承方式都比较保守,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鲍家拳密不外传,可以说它是一种家族式武术文化,为了保密鲍家拳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训练,没有拳谱和相关的文字著述,因此相对来说这样单一、封闭式的传承方式使得它的知名度比较小,社会上知道鲍家拳的不多。到现在为止这种传承方式依然是鲍家拳最主要的传承途径,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开放现在已由最初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演化为“传本村本姓,不传外村外姓”,因此,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鲍屯村也有一些妇女习练鲍家拳的现象,但总体上来说鲍家拳的传承方式还是处于比较保守的发展状态。
1.2 传承内容
安顺鲍家拳其主要内容包括拳、器械和对练等,套路较多,动作较繁。其中仅器械就包括了棍、单刀、双刀、枪、铛等,每种器械又有各自的路数数目多少不等,如棍术就有一百单八棍、大刀棍、狮子摇头、十二棍等四路,另外棍术还有一路(五路),但被访谈者已语焉不详[2]。对练没有固定的套路,以对练双方以进攻和防守为实战练习随机出招。拳术手型以拳、掌、勾为主,步型以弓步、马步、虚步等为主,加之以蹿、跃、闪、腾、展等技术动作形成了步法稳固、动作灵活、快速有力的特点。当下鲍屯村所能传授的套路并不能涵盖鲍家拳的全部,有些拳法、套路在历代的传承过程中已经失传,而有些被一些传承人作为保留内容未能传递给后人,而现有的一些套路习练难度系数较大不利于推广,再加之受到当下旅游文化的影响等因素,现在在鲍屯村传承的都是传承人所熟知的、利于教习、便于推广的、观赏性较强的内容。
通过对安顺鲍家拳传承现状的调查,笔者发现,由于在传承观念、技术动作、演练要求等方面的认识不足及现代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影响,安顺鲍家拳在传承过程中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传承观念的保守与传承途径的单一
鲍家拳的传承方式从古至今都比较保守,受到家传古训的影响,鲍家拳一直保持着单一封闭的传承方式,仅在家族内部的传承使得外人不能掌握这门本领,同时鲍家拳的传承人也很少在外人面前主动显示自己的本领,使得外人对其的了解也并不多。传承的途径也以师徒式的传承为主,不兴办武校也不大规模招收徒弟,这样虽然习练者不多,但是能够保证习练、传承技艺的质量,这也是鲍家拳能够比较完整保留至今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往这种师徒式的传承途径对于鲍家拳的持续性发展来说都显得捉肘见襟,开辟多样化的传承途径已经成为鲍家拳传承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2 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影响
鲍家拳是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因此,它的内容和战争密切相关,如其中的器械很多都是可以上战场的兵器,而套路的有些动作也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冷兵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鲍家拳失去了原来生存的“沃土”。而古代鲍屯村民作为“调北征南”的屯兵“战时为兵,闲时为民”,在兵荒马乱和初到西南地区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使得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得不习练武艺防身自卫、保山护水。而当今长期稳定、和平的国内环境,使得人们受到战争和暴力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小,他们不再需要依靠鲍家拳保护自己的家园和个人的安全,鲍家拳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狭窄,再加之人们对农耕文化的依赖越来越小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更多的娱乐途径,以前以武会友、以武交友的精神诉求也变得越来越淡。
2.3 文化内涵的缺失及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
鲍家拳,作为武术界的活化石其文化内涵丰富,历经时间长河的洗涤、淘捡,又经历战争的历练、熏陶,尤其是鲍家拳还作为军傩和地戏中的一部分表现古代战争的场面,使得它不仅具有了一般武术文化的特征也兼具自己历史发展的特色。但是随着外界新生事物对鲍屯人们思想、生活、价值观的影响,人们着重关注了它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对其内涵文化的探寻越来越淡。另外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快速传播,其以集体性、对抗性、竞争性等优势获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以前逢年过节的时候表演鲍家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而现在人们更乐意选择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方式凝聚村民的向心力,娱乐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2.4 传承对象的骤减
以前受鲍家拳社会影响力以及传承人个人魅力的熏陶,想习练鲍家拳的人还是大有人在,师父在选择徒弟时有严格的规矩,脾气不好的、没有武德的、品行不端的不收等等,这也为鲍家拳几百年的良好声誉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追求经济收入成为了当下人们的主要目标,越来越多的年青人都选择外出打工,习练鲍家拳的人们越来越少,这使得师父收徒弟的机会大大下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传承者也没有主动、有意识的在青年一代中筛选合适的徒弟,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自己的武艺,这就从两方面造成鲍家拳传承的道路越走越艰难,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在青年一代中断代的可能。虽然随着文化的对外交流鲍家拳也逐渐走出村寨到处展示,抑或随着屯堡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村寨表演,但这些都不足以成为鲍家拳能够持续性发展的长久之计。
2.5 没有拳谱、套路、动作繁多等自身弊端
受保守传承思想的影响,鲍家拳没有拳谱,又因其套路、动作繁多,这都给传承者和习练者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传播。
总之,作为以活态传承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鲍家拳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面临着人走技亡的危机,为了延续鲍家拳的文化基因,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探索鲍家拳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3.1 转变鲍家拳传承人的传统观念
从鲍家拳的传承现状来看情况并不乐观,首当其冲作为鲍家拳的传承人必须解放思想打开传承观念,广纳徒弟,解开鲍家拳“密不外传、不传外姓”观念(思想)的枷锁。尝试性的与当地学校相结合,聘请其传承人或拳师到学校进行讲座、授课或者交流、培训相关武术的专业教师,将部分优秀拳种引入当地高校、中小学的体育课堂教学,使得其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2 成立鲍家拳团社或武馆,定期进行授拳、练习、演练
为了鲍家拳更长远的发展,鲍家拳传承人应争取政府扶持资金,在鲍屯成立鲍家拳团社组织或武校,由德高望重的传承人负责,定期向学员传授鲍家拳,不断扩大其影响。同时还可以借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和“少林塔沟武校”的成功案例,借鉴其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以安顺鲍屯为中心,辐射周边,力争在省内外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3.3 立足当地屯堡文化特色,打造民族特色品牌旅游经济
安顺地区的屯堡文化在我国国内极具代表性,而近几年安顺也在力争打造除了黄果树、龙宫旅游资源之外的屯堡文化旅游,鲍屯地处屯堡文化核心区,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拥有水利设施,这些都成为鲍屯旅游开发的利器。鲍家拳应该在文化旅游中与其他旅游资源一起开发、利用,将鲍家拳的传承、练习、表演纳入民族、民俗、民风的旅游之中,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不仅拉动和服务了当地旅游经济,而且还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也能给当地的村民增加收入,以此又激励村民对鲍家拳的传承热情。
3.4 撰写鲍家拳拳谱,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拳谱能够记录套路动作的要领,这不仅能给传承者和习练者以帮助,更能保持拳法的纯正性和技术的延续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鲍家拳的有些套路已经被传承者作为保留部分消失了,这对于我们全面了解鲍家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设想如果每代传承人都保留一部分内容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更无法全面的了解鲍家拳了。因此,鲍家拳传承人应转变观念,集合当下传承人的智慧,撰写拳谱为后世子孙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鲍家拳传承对象的广泛性奠定基础。
3.5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有序地传承鲍家拳
我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国家、省、市三级保护机制从不同层面有针对性的保护不同程度传承困境的非遗,从政府的角度保护非遗不论从政策上、保护计划上还是从资金扶持方面都能给非遗以更多的帮助。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鲍家拳也应该积极申报为非遗,借助政府之力有计划、科学地传承鲍家拳,走一条可持续性发展之路确保鲍家拳保持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1]鲍中行.鲍家武术 华夏神功[EB/OL].中华鲍氏网,http:// www.10000xing.cn,2011-10-22.
[2]张明莉.贵州鲍家拳考略[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4):71-73.
[3]鲍中行.鲍家屯—鲍家拳[EB/OL].贵州省万村千乡网页工程, http://www.gzjcdj.gov.cn,2014-5-15.
Research on the Inheritance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nshun Bao Jia Quan
Liu Jianguo
(The P.E. Department,Anshun University,Anshun Guizhou,561000, China)
The name of the Bao Jia Quan pass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t has the "martial arts living fossil" in the martial arts world in Anshun of the Guizhou province. In this paper,to use literature, field survey method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o throug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the Anshun Bao Jia Quan, the problems wer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found that the main problems are the impact of inheritance concepts of conservative and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the single,living environment and life style change,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lack of western sports culture,heritage objects plummeted and the disadvantages in the control.The countermeasures:From change traditional ideas,Baogu boxing club or martial arts was established, to establish the local Tunpu culture characteristic,compiling Baogu boxingbook and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inscription.
Bao Jia Quan;inherited;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G852.19
:A
:2095-2813(2015)10(a)-020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5.28.209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安顺鲍家拳传承现状及拳谱整理研究》(编号JD2014225)成果之一。
刘建国(1979—),男,河南濮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