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辽宁省营口市卫生学校 辽宁营口 115000)
“学展点练”模式在体育课堂应用探究①
陈静
(辽宁省营口市卫生学校辽宁营口115000)
摘 要:随着国家对新课改的重视以及大力普及,以“学展点练”为代表的新教法迅速崛起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体育课堂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流动性。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掌控性、驾驭性都受到极大的挑战。但体育课堂又事关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健康。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就成为重中之重。该文将立足于“学展点练”新课改模式,对体育课堂的授课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
关键词:学展点练体育课堂应用教学模式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堂一直是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其丰富的课堂内容、多彩的运动项目、引人的活动方式都让学生们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随着国家对新课改的重视以及大力普及,以“学展点练”为代表的新教法迅速崛起并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在灵动性极大的体育课堂中,“学展点练”模式迄今尚未走出一条符合“实战”的路子。
“学展点练”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国家推行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这一基础上的。它的最终出发点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师的被动学习,脱离于传统课堂。老师由主角配成主线,学生由配角变为课堂的主人。“学展点练”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对知识的学习经过自学-对学-组学(每个环节都包含学生自身的展示)这几个环节后老师针对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然后再针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联系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在自学—对学—组学每一个环节都会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例如自学能力、与他人的沟通能力、与团队的合作能力、以及在全体师生面前挑战自身的能力。但是,在运用“学展点练”这个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建立科学配套的学习小组。其次是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最后是注意时间点划分以及实行分层教学。只有这几个前提条件做扎实,“学展点练”教学模式才能应用自如[1]。
2.1体育课堂的特征
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流程和其他学科也不尽相同。综合而言,体育课堂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2.1.1传授体育技能为主学习体育理论为辅
开设体育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强身健体,锻炼学生的身体,从而提高学生们的整体素质。体育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各种运动项目的动作要领以及技巧。经过自身的反复锻炼,熟能生巧,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在整个体育课堂中,老师对于体育技术领域的传授要远远大于对理论知识的讲解。相比较于其他文化课知识,体育这门学科的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其他文化课知识主要是理论方面,来源于社会生活以及生活实践。但是体育课堂中的技能知识主要是针对于学生自身。由此可见体育课堂的鲜明特点。
2.1.2学生机体参与为主教学组织形式多样
体育课堂的授课内容决定了学生们的参与方式与文化课不同。由于在体育课堂中,有众多的动作要领需要掌握,这就需要老师示范,学生全程参与模仿。学生在模仿过程中要加以思考领悟达到对体育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生学习、模仿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先天基础是不同的,男女有异,对于这些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老师要通过自己的组织手段来让学生们学到体育知识及技能,提高学生们的身体健康水平。
2.1.3通过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品质
老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具有难度的动作要领的标准示范、某些体育授课所需的器械设备的熟练使用都会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付出。因而,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同时,学生在模访练习时也会经过这些磨难,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团队进行合作,这些都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刻苦勤奋,勇于拼搏的良好习惯。
2.2体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已经强调,体育课堂绝不是文化课堂。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到现为止,仍有众多的学生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诸多的认知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思想混淆观念偏差
针对体育课堂的授课特点,诸多学生把体育课堂看成“放松课”“娱乐课”。学生们认为体育课堂就是来缓解日常学习压力的课堂。他们认为体育课堂就是做自己喜爱做的活动,练习自己喜欢的项目,无拘无束。事实是体育课堂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里是具有制度化和约束性的。需要用严肃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其中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学生的思想误区是需要纠正的。
2.2.2老师过于强调自身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从现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所展示出的实际情况看来,老师处于发号施令的领导地位。老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发出命令—学生遵从—老师指点评价—学生再习练。整个过程老师完全是“主人”[2]。学生没有任何的可选择性,只是一味的遵从命令、反复机械的练习动作要领。完全成为老师一个人的表演,独角戏。如此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定会大为降低,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器人”“书呆子”——虽然不是文化课。
“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出真正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3.1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学问。首先要从人员搭配入手。一个学习小组一般是6~8人。6人为宜。6个学生必须符合尖子生—上等生—后进生这三个级别。6个同学中每两人结成一个帮扶对子。这里面的原则是好帮中、中帮差。其次是学习组长的选拔。老师不
能指认,需要由学习小组组员进行选拔。这个学习组长其他学科的能力可以不太理想,但是体育方面必须是强项。学习小组建立之后需要让班级内的学习小组找到自己的对手小组。这样有利于提高竞争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习小组要有相应的组规组训。违规怎么办,这些都要有相应的规定。如此则可以增加组员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学习组长的使用,老师需要大有斟酌。毕竟体育课堂众多项目中有着许多繁杂的动作要领,很多同学都不能一次性掌握。建议老师可以将本节课需要传授的内容先给学习组长“开小灶”,让这些学习组长掌握之后再由这些组长去传授给自己的组员[3]。如此以来,老师的授课压力则是大有减轻。这也为“学展点练”教学模式中的“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3.2完善竞争机制
体育课堂是一个开放性、流动性极强的课堂。老师可以制定一系列的竞争奖惩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一个学习小组明确自己的小组对手。奖惩不必过于物质化。输赢双方可以一首歌、一个舞蹈等都可以作为奖品。老师要及时做好评价。评价时,不能简简单单的称之为“好”或者“差”更重要的是说出相应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具体该怎么做。以免再出现类似的失误。老师也可以实行“积分制”“星星制”。即某一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优秀就可以为这个小组加上相应的分数或者星。之前曾经有专家提出,这个奖惩方式只适用于小学生或者中学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适用于各个阶段的学生,当然,也包括高校大学生。
3.3老师做好自我定位做好本职工作
老师必须明白,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老师教的好不如学生自己学的好。体育课堂老师的自我定位要清晰。老师是主线,学习是主体,学生是主人。老师在整个课堂所起的作用是点拨和引领作用。而不是满堂灌。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未必能学的会。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自己的“学”。而不是老师的教。只有让学生多学、多展示、多练、学生的问题才能暴露。老师才能进行点拨。学生不暴露错误的课堂绝不是一个高效的课堂。
3.4“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具体应用
“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应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建立上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实施。在体育课堂中。“学展点练”的教学模式应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学”。这个环节老师需要把本节课应该传授的内容示范之后,由学生自己进行领悟以及模访。(不得与他人进行交流,属于自学环节)。这个环节大约需要20 min(以每节课45 min为例)。学生进行自学之后,发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和自己的帮扶对子(前文已经说明)进行交流,双方互相进行示范与讲解[4]。这个环节的时间为5 min(以每节课45 min为例,属于对学环节)。在对学环节中,肯定仍然有不会的问题。对子可以把这些问题提交到学习组长哪里,学习组长可以在全组范围内发动整体力量进行解决(这个时间段大约为5 min,即组学)。其次是“展”。在“学”这个环节结束之后,就进入到学生的展示环节。学生根据自己“学”的情况,对体育课堂老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模仿展示,老师认真观察,注意学生在展示时(可以个人,可以全组,对手组进行观察监督)出现的问题,对错误之处进行记录。再者就是“点”:这个环节才是老师的主角体现。根据学生在展示环节暴露出来的问题,老师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动作要领要进行反复的示范。杜绝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最后是“练”。在学生展示时做暴露出的问题老师只进行点拨还是不行的。点拨之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体育课堂的理论知识到动作要领,都要安排相应的标准进行练习。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练习的标准时建议体育老师进行分层设置。按照A(优秀)B(良好)C(及格)三类进行设置。在具体习练时后进生习练C,中等生习练B,优等生习练A。完成习练之后注意进行互纠(可由对手组进行)。如此以来,相信“学展点练”模式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各种能力。
“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而应用仍有很大的潜力。新教法的运用和实施必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身体健康、各方面的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该文正是从体育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在体育课堂的应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以期能对体育教学有所贡献,不妥之处,敬请雅正。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红香.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理论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761-764.
[2]纪维龙.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中体育学习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探析——兼对2001-2011年间发表的中小学体育学习方式研究文献的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0):116-118.
[3]孙璞,苏荣海.体育教学示范方法刍议——基于对社会认知理论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5):424-425,445.
[4]陈少青,杨国庆.“3+1”体育教学方法分类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76-78.
作者简介:①陈静(1964—),女,辽宁营口人,学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