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推行与发展

2015-12-04 09:50丘俊超罗琤琤王宇丰向安强
科学与管理 2015年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共生稻田

张 波 ,丘俊超 ,罗琤琤 ,王宇丰,向安强

(1.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2.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广州 510900;3.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州 511483)

现代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推行与发展

张 波1,丘俊超2,罗琤琤3,王宇丰1,向安强1

(1.华南农业大学,广州 510642;2. 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广州 510900;3.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广州 511483)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充分利用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以“稻田养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科学试验与技术推广。现已初步形成规范的、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种养模式。

稻鸭共生;技术推广;生态农业

明清时代,广东“稻田养鸭”技术[1][2][3][4][5]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但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广东“稻田养鸭”进入长达20多年的沉寂期。时光流转,沧海桑田,珠江早已不见水道交织、鸭船往来的景象,东莞、佛山等地一望无垠的广袤沙田也早已旧貌难寻。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的城镇,珠三角各地亦以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成为“世界工厂”,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只在偏僻的农村还被零散的农户继续使用。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古野隆雄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推出“稻鸭共生”技术,风靡亚洲[6][7][8][9]。这次技术的革新还伴随着环保意识的倡导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人们试图通过传统智慧和现代方法的结合,寻求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广东也积极回应这一时代潮流,率先进行“稻鸭共生”技术的试验。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大多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的运作模式[10]。

1 广东“稻鸭共生”技术的推行与发展

1.1 广州市

广州的“稻鸭共生”技术不仅一直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还是最先引入此项技术的地方。1992年,古野隆雄与鹿儿岛大学万田教授等农业专家一起访问中国,并专门到广东考察珠江三角洲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随后,中日双方专家学者在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当时负责接待和翻译的陆敬雄先生亦籍此机会首次接触到日本的“稻鸭共生”技术,并产生极大兴趣。此后几年,陆敬雄先生发现“稻鸭共生”技术在我国的实践和推广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于是萌生了亲自实践的念头。1998年,陆先生决定在广州郊区进行试验。“稻鸭共生”技术源于“稻田养鸭”技术,但它所标榜的高产高效,无农药无公害却令人难以信服。陆先生在白云区九佛镇凤尾村和亲亲农庄两个地方说服农户,取得4亩稻田进行试验,这就是广东最早的“稻鸭共生”试验项目。试验最终获得成功,陆先生也因此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生态系主任章家恩教授得知陆敬雄这一试验项目后,便邀请陆先生和经济学博士张光辉一起成立“稻鸭共生”生态水稻栽培课题组,并得到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的支持。

2001年,课题组在增城宁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下元村设立了10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此次实地试验以种植优质增城丝苗米为目标,大获成功,单产量达600斤左右。实地试验的同时,课题组也一并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

2002年,课题组日渐成熟,对“稻鸭共生”的实际操作和内在机理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了生产更具有效益的鸭肉和稻米,课题组根据广东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调整,扩大生产规模,在斯庄村建立了100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此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年,生产基地的稻鸭米正式在市场售卖,一市斤稻米的价格为5—7元。价格虽然比一般大米要贵,但仍有不少人表示愿意高价购买这种无污染无公害的大米。之后,因农业用地的规划问题和政府政策的变动,课题组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华南农业大学的增城试验基地,规模在30亩左右。除斯庄村的生产基地外,2002年广州白云区钟落潭障岗村在广州市农委办的支持下也建立了20亩的生产示范基地。此次试验以障岗村委为主要负责人,由农委拨款支持,陆敬雄先生和张家恩教授提供技术指导,雇人进行专门管理。稻米收成以后也是通过市场渠道进行售卖,价格在每市斤5—7元左右。此次小规模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稻米价格也令人满意,但稻米的生长周期长,“稻鸭共生”需要的成本投入和技术支持也远远超越农民的负荷。两相比较,农民更倾向于蔬菜种植,蔬菜生长周期短、成本低,几乎没有特殊的设备要求,资金回笼也较为迅速,所以障岗村“稻鸭共生”实验项目于2005年终止。

2003年,陆敬雄和章家恩共同协助广州市白云区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建立40多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生产基地也座落在钟落潭障岗村,是当地唯一一家运用“稻鸭共生”技术进行稻米生产的企业。该公司采用完全自主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统一租地,统一管理,没有农户的参与。缺乏农户的参与必然影响限制了生产规模,进而影响到效益。但这家企业生产稻鸭米的目的不在于市场销售,而是送礼表人情,所以对生产规模的要求并不高。后来,障岗村空气和水源污染日益严重,不再符合生态农业的环境要求,该公司就将“稻鸭共生”生产基地转移到佛冈。因为试验成功,恒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扩大生产基地的规模,已达400亩,还有进一步扩张的打算。该公司的稻鸭米也渐为人知,但限于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的不理想,消费者都是自动上门购买,没形成独立的品牌。恒丰实业有限公司打算进一步完善生产和销售系统,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益。

课题组经过实地试验,积极进行理论探讨,已初步形成学术研究体系。陆敬雄、章家恩和张光辉的“稻鸭共生”课题项目于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科协列为“广州市星火科技计划项目”,2003年获得“中国生态工程最高成就奖”,2005年被列为“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年被列为“国家973工程”。据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章家恩介绍,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实际操作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广州的“稻鸭共生”技术走在全省的前列,从4亩试验田发展到400多亩的生产基地,从农户零散操作到与企业直接挂钩,从个人研究到与高校合作,成立课题小组,理论与实操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稻鸭生产模式。近年来“稻鸭共生”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还被广东其他地区引入,纷纷在当地进行试验。由于看准此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方政府也加入其中,与高校、企业、农户共同携手,形成广东“稻鸭共生”技术推广与普及的大阵营。

1.2 云浮市

云浮的罗定市是广东省主要粮区之一,素以粮食生产面积大、产量高、基础好而著称。该市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05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截止2007年,全市粮食面积为94.1万亩,总产量为38.4万吨。近年来,罗定市致力于推广生态农业,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额不断上升。该市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正在筹划中,预计在罗镜、太平、罗平、船步等7个镇进行建设,总面积达10.1万亩,参与基地建设农户达3.4万户。基地将采用绿色食品种植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政府部门推动、农业企业带动的经营模式[11]。其中,一家落户罗定的香港食品生产公司,丰智碧全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在2002年就引进“稻鸭共生”技术生产无公害大米——亚灿米,成为罗定市生态农业的先锋。该公司的“稻鸭共生”技术由台湾的专家教授提供指导,现已在种植田大规模使用。丰智碧全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开拓有机食品的市场,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坚持环保、高质量、天然健生的生产宗旨,产品“亚灿米”于2006年取得中国中绿华厦有机认证,2008年更是通过日本有机和自然协会认证的审核,成为华南地区目前唯一取得日本有机认证的有机大米。

罗定市的“稻鸭共生”技术主要由企业倡导和推广,以开拓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为最终目的,但缺乏理论研究和技术更新。

1.3 中山市

中山市在2003年7月开始引进“稻鸭共生”技术,作为智力支边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由民进中山市委员会、联合民进广东省委会科工委、华南农业大学总支、市农业局和南朗崖口村委会共同推广。中山市崖口村自然环境良好,水源、土壤、空气基本不受污染,符合“稻鸭共生”技术较高的环境要求。华南农业大学于2003年夏种之前提出在崖口村进行“鸭稻共生”试验的设想,马上得到政府部门各方的支持。经崖口村村委会的应诺,中山市有关部门成立试验小组协助华南农业大学有关水稻专家和中山市委会的相关农业专家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在崖口村开辟了200多亩的“稻鸭共生”试验田。夏种的试验成果颇佳,亩产量比传统的水稻耕作约增收400元(试验增加开支约300元),纯收入增加100元/亩。2004年,中山市的“稻鸭共生”获得技术立项,有专门的经费拨款用于试验和示范。同年,经研究,民进省委会把推广“稻鸭共生”技术作为“发挥优势,探索新途径,进一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的内容纳入计划,并拟“建立相对稳定基地,长期跟踪,做出成效”。此后,民进省科工委、华南农业大学总支、中山市委领导和专家160人次前往崖口村,现场指导种养工作。省科工委主任杨关福教授亦多次代表省、市民进向崖口村赠送国家级优良鸭苗,用于推广试验。

中山市的试验工作主要是由华南农业大学的张建国教授提供技术指导,华南农业大学“稻鸭共生”课题小组提供水稻和鸭子品种,民主党派穿针引线,积极推广,农民自主进行试验,政府并没有直接介入。农民生产出来的稻鸭米由广州市科誉有机农产品科技有限公司统一收购,收购价为130元/担,远远高于市场价20元/担。该公司以收购回来的优质稻鸭米为原材料,稍作加工,向市场推出“科誉鸭稻丝苗米”,每公斤14元,价格虽高,但“无公害大米”的招牌仍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来购买。

“鸭稻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试验成功,引起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为更好地在中山推广该项目,中山民进在2005年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逐步推广安全稻鸭生态种养方式的建议》,该提案引起了中山市农业局的高度关注。中山市农业局随即采取了四项措施来推广及应用“鸭稻共生”技术: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二是利用中山日报、中山电视台等宣传媒体,积极向农户推广,并在中山市农学会主办的《中山农业科技》2005年第二期刊登“稻鸭共生”的技术要点;三是组织各镇区有关人员和水稻种植大户(21户),参与在大涌镇举行的专题讲座,旨在“确保水稻生产安全,提高米质,提高稻田产值和效益, 推广生态种养技术,推动和发展生态农业”;四是将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稻鸭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创立中山市的品牌。经过多方努力,截止2005年秋收,中山市“鸭稻共生”面积由最初的10亩试验田,推广到1000亩,饲养“稻田鸭”25000只,总产值140多万元,增收27.5万元。此外,崖口村还在2006年初开始向有关单位申请有机大米示范基地的认证[12]。现阶段,在崖口村的9个生产小组中,每个小组拥有25—30亩的稻田,这些稻田都归集体所有。每年崖口村会安排四个生产小组在其上进行稻鸭共作。其中,稻米品种为胜巴丝苗米,鸭子品种为三水白鸭。一般情况下,村民会在插秧前施用有机肥,插秧10天后放鸭下水, 每亩约25—30只,鸭群全体后在稻田觅食,直到禾苗抽穗灌浆时才赶鸭上田。据当地反映,经济效益不错,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除了崖口村外,大涌镇农业服务中心也在2005年5月应用“稻鸭共生”技术,并在大涌镇青岗社区白蕉围设有40亩的试验田。在试验之初,选用的水稻品种为粤丝占,鸭子品种为麻鸭,每亩约放鸭20只,共800只。2008年下半年,当地“稻鸭共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试验田的面积增至60亩,放鸭数也增加到1200只,其中包括水鸭和麻鸭两个鸭子品种。到2009年年初,大涌镇青岗社区白蕉围已有“稻鸭共生”试验田800多亩,田中放养鸭子10000多只,生产了经过国家测定的优质大米80多万斤,总产值达70多万元,大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

近年来,中山港口还有地产商打算引进“稻鸭共生”技术,在楼盘四周种上600亩左右的稻田,打造生态楼盘,以吸引买家。由此可见,“稻鸭共生”技术不仅能给农民带来利益,实现增收,还能为商家创造获利空间,将“生态”这一概念从农业延伸至商业。

中山市“稻鸭共生”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与民主党派服务社会、帮农致富的活动紧密结合,并联合高校,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队伍,共同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还将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提高到参政议政的层面上,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4 清远市

清远市位于北江中游、南岭南侧和珠三角州的结合地带,山清水秀,被人美誉为“珠三角的后花园”。近年来,清远的农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型,以山地农业为突破口,致力发展“三高农业”,现已建立反季节蔬菜、北江水产养殖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其中,连山县太保镇于2003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大力发展有机水稻的种植,已初见成效。连山县是壮族瑶族自治县,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几乎没有受到工业污染,而农田的灌溉用水均来自山泉水自然降雨,十分适合种植有机水稻,是实施“稻鸭共生”技术的理想之地。优越的自然条件让连山县民族食品有限公司和珠海市农丰进口公司一起开展有机稻的种植项目,并与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病虫害研究室合作,在连山的高山耕地带建立了有机水稻种植基地,该基地还承担了国家“973”重大项目、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大科技专项——“优质有机稻米生产全程监控技术”研究。基地积极与当地农民合作,签订协议,农户种1亩有机稻,就能得到170元的种子和肥料补助,收成后由公司以高出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目前,连山县的有机大米13元一斤,价格较高,但仍热销于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大中城市。有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连山县的有机稻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500亩发展到2007年的1万多亩,2009年估计可达2万亩。

连山县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以种植有机稻为主,“稻鸭共生”技术重点运用于天敌防治和消灭病虫害方面,并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具体做法是:“当稻苗长到三叶期时,农民就把一批出生不久的鸭子赶进稻田。从此,鸭子就留在稻田里自由生长。草和虫是鸭子的饲料,鸭子的排泄物是稻田的天然肥料。鸭子还可控制无效分蘖。加上诱虫灯,不需要喷化学农药,稻田的病虫害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等到水稻齐穗而且灌浆下垂时,再把长足个体的鸭子从稻间赶出来”[13]。

清远市连山县的“稻鸭共生”技术由企业牵头引进,与有机农业的产销紧密结合,但却没有作足够的推广与应用。“稻鸭共生”技术的各项生态效应和“稻鸭兼收”的经济效应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5 湛江市

湛江市盛产雷州大米,其中位于雷州的222亩东西洋田更有“粮仓”之称。但该地区的稻米生产因缺乏组织推广和科学指导,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农民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低。直到2003年,雷州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引进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着手打造雷州大米的市场品牌。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通过推行统一品种、技术、管理、质量、收购、加工和销售的“七统一”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和科研开发,建立了杨家镇北坡油菜基地、前塘优质水稻基地以及白沙镇白皖棉花试验基地;另一方面与农户签订种粮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收成后直接收购,订单收购价在市场的基础上上浮25%—30%。如此三方合作使雷穗公司成为广东省首家“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企业。雷穗公司作为湛江市粮食产销的龙头企业,依托雷州市72万亩大面积优质水稻主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与加工,建立了1000亩绿色优质水稻科研基地和3万多亩订单水稻基地。

2004年,雷穗公司总经理李华春在报纸上看到“稻鸭共生”技术的相关报道,决定试种。同年5月正式引进“稻鸭共生”技术,在雷州白沙镇北坡基地种植20多亩的试验田,效果甚佳。该公司的“稻鸭共生”模式以水稻种植为主,鸭子养殖为辅,鸭子下田主要起着“缓施肥”和防治福寿螺等有害生物的作用。收成时水稻产量一般与常规同类水稻产量持平,甚至超过。因整个过程都不施化肥,稻鸭均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两者收益加起来,可增收50%左右。

经过努力与协作,雷州的稻米品牌“雷穗”先后获国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公司生产的家泰香米等8个产品荣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被评为广东农业类名牌产品,是粤西地区第一家拥有绿色食品大米认证的厂家。现在,“雷穗”牌优质大米系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

湛江市的“稻鸭共生”技术由当地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引入,并组织试验,评估经济效益。虽然因为产业化生产的欠缺和政策性扶持的空缺,“稻鸭共生”技术在湛江并没有被大范围地使用,但无论如何,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其“公司+基地+农户”的链式化生产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广“稻鸭共生”技术,开拓生态农业的市场份额均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1.6 肇庆市

肇庆市怀集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岭南历史名城肇庆的北部,具有丰富的林业、矿产和水力资源。怀集虽然山地面积居多,但耕地面积也有41万亩,连片耕地也将近20万亩,是发展“三高”农业的好地方。近年来,怀集县致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以镇为单位,全县向省农业厅申请统一认定19万亩无公害产地,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各生产单位开展多种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项目。响应政府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项目的呼吁,怀集县于2006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并在诗洞镇琴模村建立连片200亩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与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基地”。该基地由原香港大地基金会郑一石主席、华南农业大学章家恩教授和香港商人陈海明三人联合创办,采取与村民直接合作的方式,统一技术指导,进行实践生产。一方面,基地提供优质稻“丝苗选”种子,在稻区建立数十个鸭棚,投放3000只鸭苗;另一方面,村民以土地入股,负责整造的劳务。整个过程不施任何化肥和农药,只利用鸭子进行补肥、中耕和除虫,到2006年年底,200亩的稻区金黄连片,穗香满野,出产的稻米被称为“鸭造米”。收成后,基地按每担干谷220元的保护价回收,亩产值低于600元的则由基地补足,高出的部分留作琴模村农业的发展基金。据统计,基地的“稻鸭共生”水稻生产模式比传统的水稻栽种模式要高效3—5倍。

诗洞镇琴模村不仅是“稻鸭共生”技术的示范基地,还是肇庆市有机农业的主要推广场所之一。2006 年10月,香港大地基金会、香港嘉诺撒圣心书院、怀集县教育局和诗洞镇委联合举办“广东怀集活力有机农业培训营活动”,活动的主要行程是到琴模村的“稻鸭共作生态模式与有机稻米生产示范基地”进行培训和实践。目前,基地已举办了多期的培训营实践活动,对传播环保意识,促进农村生态农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作用。

肇庆市怀集县“稻鸭共生”技术的引进主要由基金会组织牵头,与高校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合作,并寻求商业的资金支持,形成产销统一的运作模式。技术引进之后,更与当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的策略紧密结合,将相关的概念和理念推向整个社会,更重要的是作出了让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创新性尝试,并让非营利性的社会第三部门参与其中,这对于转换概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1.7 深圳市

深圳市早在1995年就在龙岗区创办了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它集生态农业、环境科学教育、农业技术科研培训试验功能于一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新型农业示范基地,面积由当初的1025亩增至4675亩,各方面的运作都日趋成熟。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和龙岗区政府合作,在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组建成立了国家超级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并开辟了48亩“袁隆平超级杂交稻” 试验田。2008年,试验田引入“稻鸭共生”技术[14],水稻品种为超级杂交稻,鸭子品种为“金定鸭”和“四川麻鸭”,情况良好,鸭子和水稻全天候同生共长,相互促进。

碧岭农科园引进“稻鸭共生”技术意在试验和科研,并令其成为展示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的对外窗口,而并不在于当地的推广和普及。它为当代城市,特别是农业比重极低地区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1.8 其他

广东省的江门新会、阳江、东莞等地也在近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把它作为科技支农,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这些地方也开展试验田活动,并尝试与市场结合,寻求生产和销售的最佳途径。但因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生产规模、市场定位等问题,这些地方的试验活动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果。

2 广东“稻鸭共生”技术的特点

民国时期,广东的“稻田养鸭”技术进入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的阶段,但直至建国初年,广东的“稻田养鸭”技术还是以传统的放鸭下田为主,不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种养面积越来越小,日渐式微,当年“鸭埠之制”的盛况早已不再。很显然,传统“稻田养鸭”的粗放型种养技术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东“稻田养鸭”技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高校研发的智力支持,正式完成技术转型,进入“稻田养鸭”技术的现代阶段:稻鸭共生。响应生态农业和科技支农的号召,“稻鸭共生”技术在全国得到大力的推广,而广东对这一技术的推进与运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2.1 “鸭—稻—田”的生态系统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已从区域巡牧发展到全天候放鸭,形成了鸭—稻—田的内部生态系统。区域巡牧以圈养结合为特点,白天时把鸭子赶到指定范围的稻田里放牧,夜里则把鸭子赶回棚里圈养。这种放养方式适合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鸭子为辅的生产模式,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却缺乏稻鸭兼收的双赢。而“稻鸭共生”技术为全天候放鸭,要求雏鸭在下田后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直到水稻抽穗为止。这样,鸭、稻、田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系统,三者互利互助,共同促进物质能量的科学流动,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

“稻鸭共生”技术属于地方农业科技范畴,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成本比传统模式高,需要搭建鸭棚、拉开围网,需要保持稻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稻和鸭子的品种选择有特定的标准,还要开拓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份额,这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和要求都不能由地方政府或农户本身独立承担。于是,广东各地更多地是选择“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即由企业牵头,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高校进行研发和技术指导,通过与农户下订单或签约的方式,实现产销一条龙的运作机制。这既增加了稻鸭生产的灵活性,又保障了产销双方的经济效益。为“稻田养鸭”的现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3 “有机食品+生态农业”的双赢局面

“稻鸭共生”技术的推行与运用,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有机食品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经“稻鸭共生”技术生产出来的有机大米和无公害鸭肉品质优良,虽然价格较高,仍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同时,“稻鸭共生”技术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推广项目之一,将相关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阶层。促进了有机食物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与普及。有的地区还将运用“稻鸭共生”技术的田区定位为观光农业园和农业科技的研发基地,这对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起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3 结语

广东“稻田养鸭”的现代技术阶段,充分利用了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并以“稻鸭共生”为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试验和实践。“稻鸭共生”的技术要求严格的量化标准,深化理论研究,将单一的技术追求上升到系统协作的层面上,初步形成了规范的、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种养模式。

[1]蒋祖缘. 明代广东农业的飞跃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5,(4).

[2]陈启汉. 清代广东农业的恢复和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7,(1).

[3]陈忠烈.明清广东养鸭业略说[C]//倪根金.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台北:万人出版社,2005.

[4]吴建新、赵艳芝.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J].中国农史,2005,(4).

[5]吴建新.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6]沈晓昆.“稻鸭共作”古今中外[J]. 中国禽业导刊,2004,(8).

[7]张建华. 稻鸭共作技术链接亚洲[J]. 中国禽业导刊, 2004,(15).

[8]沈晓昆,王志强,戴网成,等. 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重要进展[J]. 中国稻米,2007,(1).

[9]张孝安.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普及现状[J]. 世界农业,2007,(4).

[10]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 鸭稻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能与效益分析[J]. 生态科学,2002,(1).

[11]徐靖. 罗定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N].南方农村报,2008-10-30.

[12]中国民主促进会广东省委员会.科技支农、生态富农——民进广东省委在中山市崖口村推广“稻鸭共作”小结.民进广东省委社会服务工作交流暨表彰会,2006.

[13]胡家勤、黎莉.连山太保“稻鸭共作”种植有机稻[N].清远日报,2008-11-05.

[14]刘启达. 袁隆平超级稻田推行“稻鸭共生”[N]. 广州日报,2008-04-16.

(责任编辑:王保宁)

A Research on Ado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growth of Rice and Duck" Technique in Guangdong

ZHANG Bo1,QIU Junchao2,LUO Chengcheng3,WANG Yufeng1,XIANG Anqiang1
(1.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2.Conghua District,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Guangzhou 510900;3.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Guangzhou 511483)

"Intergrowth of Rice and Duck" technique in Guangdong makes full use of relationship of rice and duck for their beneficial interaction. "Raising ducks in the paddy field" is a specific mode with a purpose of producing pollution-free rice and organic duck, combining the use of experimental plots and production base. Universities, companies and farmers work together through th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model of "Company + Production Base + Farmer", conducting scientific experiments and technological promotion all around province. This mode starts to take shape and functions as the ecological faming.

Intergrowth of rice and duck;Technological promotion;Ecological farming

S834;S511

A

10.3969/j.issn1003-8256.2015.02.007

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MZ034);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课题(12YJC850022); 2010年度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1064220100059)

张波(1973-) ,男,广东信宜人,华南农业大学农事训练中心林学与园林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生态与园林绿化;(通讯作者)向安强(1960-),男,汉,湖南常德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科技史。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共生稻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小猪佩奇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