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婷婷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10)
ZHAO Ting-ting
(Panj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Panjin 124010,China)
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始于1998年,当年招生43 万人,到1999年招生达到107 万人,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和规模扩张,到2012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 276 所,招生325 万人。但是由于适龄人口的下降,生源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既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高职教育必须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目前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涨,据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物流行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来自于两种途径,一种是社会培养,另一种是院校培养。尽管近年来高职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大批量的物流人才,而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况且其中还有一部分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所要求的差距很大,形成就业的供求矛盾,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内涵式发展是高职专业在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办学实践中的不断传承与积累。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传承,即所谓的“ 历史积淀”。物流管理专业最早起源于军事,是从应用科学分支出来的,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物流起步较早,我国物流学科始于21 世纪初,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初,很多的知识传承了西方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短短的十几年理论教学却面临电子商务、物资配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当今的物流行业显现出时代的特色,比如京东、天猫淘宝的发展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时代性。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更多的是内在要求,必须抓住本质和规律性,按规律办,其发展道路主要是通过内部改革、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中引起质变。即所谓的“ 本质属性”。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内容多元化,涉及到运输、仓储、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包装及信息处理六大功能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而且系统发展还要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即所谓“ 系统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就是通过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提升“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引领”的办学职能。在当前,物流管理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应特别关注以下问题:
专业设置定位是高职发展的灵魂和精髓,是核心要素。所谓定位是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与过程的概括,是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考,是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理性认识,它决定和规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对教师、学生培养目标追求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形成自己的定位理念和风格。物流管理专业更是如此,要培养快递员还是叉车司机,是一线的实操人才,还是中层的管理者。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影响发展。因此,总结和凝炼符合经济社会要求、职业教育本质属性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理念,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的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课程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龙头,是最能体现专业发展特色的重要因素,加强课程建设是内涵式发展最直接、最现实的选择。
(1)实现无缝对接产业集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是以物流行业实操能力核心为导向,专业建设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职物流专业建设,物流课程建设对接产业集群,全面提升专业课程建设水平,提升物流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优化物流专业结构,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定位,物流课程教学标准要与本行业标准相适应。
(2)集成物流专业群。高职物流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只有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有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依据物流产业集群或产业链而设置,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若干相关专业(方向)的集合。物流专业群以地域性发展为基础,能否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联动性、资源性的集聚。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符合就业企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熟悉现代物流技术、法规、政策,具有较全面的物流实务知识和操作能力,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中心和第三方物流公司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人才需要的人才不脱钩,势必要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目前德国的高职教育中的双元制,正是凸显企业需求,将所学与所用紧密联系的示范。
(2)强化物流实训育人环节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物流管理专业是高职专业建设中实操性很强的专业,仅仅停留书本理论传授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物流行业用人的需求,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建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要结合物流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制定物流实践教学标准,制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办法,建立实践育人机制,确定物流实训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力度,保证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训、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物流专业走出校门,在教师指导下参加物流企业实习、工艺创新和发明专利等活动,及时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物流技能大赛,以赛促学,提高高职物流学生的技能水平;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突出就业创业能力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做为物流行业主要输送人才的来源,带动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更是决定着相当数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学分、学时),通过课程、活动和实践,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完善物流行业相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开展高职学生职业发展、求职方法和技巧、简历撰写、面试准备、模拟面试等就业咨询与辅导。开发物流专业创业课程,将创业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学分、学时),依托物流工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积极开展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训练,搞好模拟创业、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物流专业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实现学生自主成长,成功就业创业。
(4)开发物流管理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开发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提高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优质的物流专业教学资源是提高质量的基础,物流行业教学资源包括职业标准、物流行业标准、海商法、合同法、规模企业岗位(群)任职标准与要求、物流行业发展国际趋势等;专业教学资源包括物流人才需求调查、物流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等;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资源核心课程包括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货运代理、国际贸易、报关实务、物流成本管理、港口物流的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学习指导、教学参考等;拓展教学资源(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大赛、创业设计大赛等资源)。
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载体的作用,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比“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内涵更加丰富。近些年一大批博士、硕士进入高职院校的物流教师队伍,给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尤其是把西方先进的货物流通模式和管理经验引进了高职物流管理教育中,此外目前国内高职物流管理的师资很多要通过挂职锻炼,在企业设立“ 教师访问工作站”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要积极引导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承担纵向、横向课题;担任物流技能大赛、物流就业创业指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增强高职物流管理双师型队伍的载体力量。
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网络环境建设,组织开发大型数字化职业教育仿真实训基地和系列优质物流专业数字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物流管理运用与推广数字资源的能力。尤其是与先进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开发公司网络资源平台的共享和信息沟通,模拟角色的参与,极大丰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
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在重大产业建设工程中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区域性,推行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将企业的资金、技能带入学校物流专业的建设中,同时企业又能从此模式的办学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和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只有学校与企业的“ 双赢“ 才能顺利保证高职物流专业内涵式建设的实施。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需要以科学管理作为保障,以管理创新促进内涵式发展。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仍沿袭着传统学科教育的管理模式,而且行政化趋势增强,不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带来的既有微观毕业生在就业上的“ 不对口”,所学非所用的突出就业问题;也有宏观上本来可以拉动更大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果成绩平平;内涵式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物流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和朝阳产业更是以内涵式的发展为契机,调整方向,以物流产业为依托,乘着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东风,扬帆起航。
[1]于雷.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与方法[J].江苏教育,2013(9):19-22.
[2]朱应煌.新产业背景下高职专业内涵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2012(10):40-42.
[3]董刚,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教研理论,2010(27):8-10.
[4]王俊,代相荣,邓传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辨析与实施[J].物流技术,2008(5):56-57.
[5]王桂花.高职物流可持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1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