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龙
作为全国闻名的“黑木耳之乡”,东宁县绥阳镇黑木耳年产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年交易量占全国销量三分之二,开发的即食、糖果、冲剂等黑木耳系列产品占全国木耳新品种的近八成,形成独具特色黑木耳产业链。
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培育产业。绥阳镇作为农业基础发达的乡镇,充分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先进种植技术、毗邻原料基地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比较效益巨大的高效现代农业——黑木耳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专业镇。一是利用自然禀赋生成产业。绥阳镇所在的东宁县具有绿色黑木耳得天独厚的生长和生产灌溉条件。全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林地达70余万亩,还有近10万亩应退耕还林的超坡耕地,特别是公益林和重点经济林处于待开发状态,可利用资源极其丰富,发展黑木耳产业潜力巨大。二是依靠优势产品抚育产业。促进黑木耳集约化生产,助推土地流转,全镇旱田农机合作社以合资、以地入股的农户达到600多户,耕地面积达到8000多亩。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加工项目。全镇建立了19家菌包加工厂,22个黑木耳标准化生产基地,17家黑木耳加工厂,年产值达15.5亿元。打造国家级黑木耳大市场。全镇有1.5万多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黑木耳产业分工,占全镇劳动力的三分之二,2000多农民已经转变为股东或工人。三是打造原料基地支撑产业。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以木材生产剩余物为原料的黑木耳生产原料日趋紧张。绥阳镇利用地处口岸、从事木材加工企业众多的优势,鼓励企业从俄罗斯回运境外柞木桦木加工剩余物,与大型菌包厂进行合作,建成了东北三省首家菌需物资大市场。
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在于产业带动。绥阳镇全力实施“六化”战略,即推进标准化建设、引导集约化经营、提高科技化含量、推动工厂化生产、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组织化程度,做大提升黑木耳产业,吸引要素向城镇集聚。一是通过引导集约化经营,提高城镇吸纳就业能力。目前全镇120多家“两木”加工企业吸纳农民和林区下岗职工就业近万人,吸纳季节性就业2万多人。全镇80%的农民从事与“两木”相关联的劳务、运输、产业配套等生产性服务业,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年翻番,基本接近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全镇40%的农民进城买楼,每百户农民拥有轿车20辆。造就了200多个“百万元户”和10多个“千万元户”。二是通过推进集群化发展,提高城镇吸纳投资能力。雨润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雨润黑木耳产业集群,年经销额120亿元,成为国家级木耳大市场,采购终端用户已辐射到全国乡镇级,92%以上的市场经营业户为绥阳镇的农民,外地客商和本地从业人员达到8000多人,现代物流业初具规模。我省40多个市(县)及辽、吉两省的50万耳农从中受益。三是通过推动工厂化生产,提高城镇吸纳项目能力。围绕做大黑木耳全产业链,绥阳镇建成了佰盛食用菌自动化生产基地、润乡山产品、顺德峰菌需物资加工、菌需物资超市等十几个大项目。总投资2.8亿元的佰盛黑木耳智能温室种植园项目已接近完工,项目可保证长期用工500多人,年人均收入6万元,逐步将生产、市场销售网络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
城镇化发展的环境在于集聚产业。绥阳镇抓住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关键,降低门槛,创新服务,减少审批,放大政策的吸引效能,提升城镇聚集产业的软环境。一是改革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绥阳镇按照东宁县户籍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落实“一开放、五保留、六保障”政策,通过制度创新和社会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需求,在保留农民原有权益原则的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将镇中村的9500人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同时鼓励农村低保户、60岁以上人群转变身份,享受城镇低保标准,调动农民转居积极性,全部转变完成后全县城镇化率将达到70%。二是用好“强镇扩权”政策,增强发展活力。抓住东宁县相关政策机遇,镇级可用财力2013年达3700万元,是2008年近5倍。破解小城镇建设瓶颈,充分利用享有的县级财政税收政策,土地出让金县级支配部分全部用于城镇建设,每年城镇建设资金均超过3000万元。采用TOT、BOT等项目融资模式,争取商业银行、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有力支撑绥阳镇城镇化进程。三是提高行政效能,营造集聚氛围。树立“三分建七分管”的理念,增设绥阳镇城建管理办公室,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架构。规划、建设、土地等县级管理权限由镇先行预审后报备,实现了县镇管理无缝对接。推行物业、自来水、供热、环卫等民生事务一体化监管,当好城市的“监督员”;推行土地、规划、房产、财政等部门一站式审批,当好企业的“勤务员”;推行社区、民政、社保一站式服务,当好群众的“服务员”,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零差别。
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在于产城融合。依托绥阳镇地处“哈牡绥东”产业带的关键节点,建设高铁、机场的契机,全力构建以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为主线、绿色食品产业园为核心的“五园一城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占地16.5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建设。“五园”即依托绥阳机场建设契机,打造占地440公顷的机场临空经济园区,大力发展空运物流经济;依托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占地300公顷的雨润食品加工园区,建成世界最大的黑木耳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平抑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争取实现年交易额200亿元,加工销售额200亿元;依托境内外木材优势,打造占地200公顷,产值超20亿元,带动农民进城就业的木业精深加工园区;依托对俄贸易前沿和口岸后方优势,规划建设占地350公顷的对俄粮食深加工园区;整合黑木耳生产新工艺和高效新技术,打造亩收入超10万元的黑木耳种植示范园区。“一城区”即同步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城市承载力。
城镇化发展的未来在于宜业宜居。绥阳镇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传承文化的理念,坚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同步发展,兼顾到生态环境,建设好、管理好城镇,让群众生活有幸福感,使城镇宜业宜居。一是“局县共建”统筹规划。绥阳镇积极争取林业局支持,创新双方协调对接机制、互促联动机制、利益联接机制,在道路、住房、供水、供热等基础设施上统筹推进,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合作,实现“一条河水大家饮,一顶帽子大家戴”的共享机制。二是“美丽乡村”提升品位。对城中村和近郊村采取选新址、建新村的管理办法,农村居民将原有宅基地评估拆除,作价入股,交由村集体对外招商开发,形成“宅基地期权”的良性发展机制,让有条件的农民向新农社区聚集。新建的新农社区背依青山、前有流水,规划面积12.3万平方米,已建成农民新居358户,8个村委会进驻社区。社区卫生院、幼儿园、商贸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即将开工建设,形成1000户农民入住规模。三是“城乡统筹”缩小差距。绥阳镇通过镇级自筹、向上争取、局县共建等形式,5年投入2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镇24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硬化率、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24个农村规范化卫生所投入使用,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城中居住、乡村务农的新型农民生活成为时尚,城乡收入水平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