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博物院 秦新华
智慧博物馆建设研究与思考
——以山西博物院为例
文/山西博物院秦新华
本文从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开始,明晰了智慧博物馆的特点,对其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思考。结合山西博物院建设实例,提出了智慧博物馆应以实现“人”“物”互动为核心构建现代信息管理体系,开展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观众行为管理系统、移动导览系统、在线3D展馆、开放性的信息资源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智慧博物馆。
智慧博物馆;博物馆;物联网
智慧,广义的理解为生物的反应能力,狭义上的理解是指高等生物通过神经系统做出包含感知世界、记忆知识、理解道理、判断情境、做出决定等方面行为的一种高级综合能力,一般而言,智慧是针对高等级生物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提高,智慧一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智慧博物馆就是其中一种,意指基于现代数字管理和感应技术建立的具有自动反应能力的博物馆,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新阶段。
博物馆发展经历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目前正朝着智慧博物馆的方向发展。实体博物馆是指具有专门的研究和管理人员围绕固定的场馆为社会公众提供馆藏藏品研究、展示、教育等相关服务的非盈利性机构,以展示实体性的藏品为主要功能。数字博物馆是将实体馆藏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字博物馆不仅仅为公众提供实体藏品的相关服务,还将藏品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由于数字化的信息传递更为迅速和便捷,数字博物馆能为公众提供更为快捷方便的服务,其管理能力和安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智慧博物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博物馆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它是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平台形成的能提升藏品感知能力,加强藏品和管理者、受众之间互动与沟通的新型博物馆,与之前的博物馆相比,智慧博物馆更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能在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满足受众不同的需求,尽可能地发挥馆藏藏品在研究、展示和教育方面的社会功能。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将更为强大,更为人性化。
无论是基于神经系统做出反应的智慧,还是基于信息传感技术做出的反应的智慧,其共同的特征都是:积极的互动。只有能对外在刺激做出有效反应,与外界形成良好互动的生物或系统,才能称得上是有智慧的。因此,智慧博物馆应该是基于信息传感技术建立的,科学的博物馆信息管理体系,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物”互动。即通过先进的智能技术将藏品、环境等实现网络互联,通过信息化管理,准确接收和反馈观众的行为,为观众提供所需要的个性化博物馆信息服务。这种智能化“人”“物”互动的实现,对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智能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藏品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即通过三维虚拟技术将藏品的基本信息、研究数据、使用情况等信息转化成数据库存储式电子信息,进而实现藏品的征集与收录、审核、陈展、修复和保管等各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能方便地提供各种检索功能供社会查询,快速反应,有效减少传统资料查询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部分信息资源可以面向社会开放,除了共享资源以外,还可以开放资源的共建与共同编辑,创造出新的价值。
(二)智能化的观众行为管理系统。了解了观众的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设计服务产品和服务流程,智慧型的博物馆需要建立记录观众行为信息的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化的服务管理系统,实现参观活动的自动化管理与沟通。
服务管理系统要以方便观众参观为主要宗旨,从进入博物馆开始,观众随时能感受到交互式的管理服务。电子门票作为观众获得参观资格以及参观过程中的位置定位、线路导航、获取资料等方面的工具和凭证,博物馆通过自动感应技术、数据系统跟踪、云控制等实现实时管理与调节,及时了解观众的流量信息;疏导人流量以实现舒适合理参观;及时阻止部分违规的参观行为,以及随时为不同需要的观众提供信息服务等。
(三)智能化的移动导览系统。移动终端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信息沟通方式,是现代博物馆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移动智能导览系统能有效实现观众与博物馆信息之间的互动,是智慧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智能移动导览系统首先要构建一个数据库,将场馆、受众、工作人员以及藏品的信息库实现网络互联,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以在线的方式获得博物馆的信息服务,无论是人是否在展馆的现场,都可以了解到整个展馆的信息、展品信息、研究资料、参观线路以及在线咨询等,实现良好的交流与互动。
(四)智能的在线3D展馆。在线3D展馆即三维在线博物馆,它是利用三维成像、信息化图形技术等,将传统的展馆信息制作成3D镜像,建立实地3D展馆,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互联网,实现观众在线参观与研究。观众通过在线3D展馆,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主题,有如身临其境,对所需要的展品进行全方位地了解。如果观众是在现场,可以进入到3D场景中进行参观与学习点评,还可将学习心得以及研究结果等反馈给展馆,实现有效的参观学习互动。
(五)开放性的信息资源建设。智慧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传播系统,而是一个互动的、兼容并蓄,共同建设的系统。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应该是由政府、博物馆自身(或专家)和公众三方面共同来建设的,这一由新博物馆学发现的原理已经在生态和社区博物馆领域得到了初步实践。在当前的管理体制下,观众评论信息以及这种信息震荡出的共鸣和反响,将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能影响一个博物馆的管理和走向,智慧博物馆为观众评论提供了一个出口,客观上有利于博物馆的及时互动与引导。此外,在智慧博物馆的引导下,基于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QQ等)的观众互动会愈加频繁,以往的博物馆与观众单方面联系优势将演变为观众横向联系优势,而横向联系的量变则会催生博物馆公众。
总之,智慧博物馆应以实现有效互动为目标,在实现信息化、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智能化手段,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同时,满足不同观众的要求,也广泛收集社会观众的反馈信息和研究成果,丰富展馆的信息数据库。
近年来,山西博物院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基础,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开展智慧博物馆规划与建设。
(一)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建设是实现智慧博物馆功能的基础,山西博物院已建设运行和已批准立项的主要业务管理系统包括: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藏品综合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图书文献管理系统、票务管理系统、藏品保护修复档案管理系统、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监测和控制系统、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系统。
(二)建立数字化文物档案。以藏品数字化采集为基础,采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以博物馆文物数据库为基础、兼备二维、三维多种信息媒体形式,涵盖从收集、入藏、编目、出入库管理,到修复保护等整个文物保管范围所有业务流程的藏品综合管理系统。不仅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为研究和集中虚拟展示藏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应用新媒体,加强互动式服务。新媒体技术集知识性、娱乐性、互动性为一体,为观众参观与参与开辟了新天地,打破了博物馆在人们心目中的严肃古板形象,以生动的展现方式与表现手法引领博物馆走进信息时代。山西博物院应用新媒体进行展示、教育、服务开始于2007年,并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和尝试:
1.山西博物院新浪微博于2010年底开通,目前粉丝量近4万人,发布微博数3000余条。
2.山西博物院微信于2013年4月开通,现累积关注人数1.5万余人。2013年11月由订阅号升级为服务号。从之前的每天定时推送我院新闻、展览、活动等消息,转变成后台设置,观众自主选择获取信息。同时,利用微信开通微信导览服务,观众通过输入编号,就可获取展厅和藏品相关语音及文字信息。
3.多媒体展陈展示。山西博物院在借助数字化科技手段提升文物的展示展陈效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目前部分藏品已配备了音频介绍、展柜设置了感应灯;陶寺遗址的观象台采取了实景操作演示的展现方式。
(四)申报多项“智慧博物馆”建设项目。1.“超越时空、动静结合”的一站式参观体验。提供观众从预约、取票、检票、导览、鉴赏到互动的一站式参观体验,通过馆内的触摸屏、导览系统、公共系统等设施服务,使现场观众可以积极参与各项互动游戏和项目,突破传统静态的欣赏模式,而是做到动静结合、互动参与的双向参观。更是突破观众享受馆藏资源的时空限制,把观众的参观体验延伸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获得超越文本、超越实体、超越现实的参观体验。2.“O2O模式、双向服务”体系的多元化社交平台。新媒体采用信息推送及反馈双向模式,即不仅秉持自上而下的信息推送方式,还将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机制融入其中。无论通过APP客户端、微信,还是WEB界面展示,都是将我院的各种展示项目推送给观众,起到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也是博物馆社会责任的体现。与此同时,观众在游览过程中,还可通过社交平台、留言评价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管理者,为管理决策作出参考。3.观众数据库建设。建立观众数据库,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观众服务数据的分析,将记录着大量观众的路点、时长、操作等海量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反馈至系统,帮助博物院开展跟踪服务、精准服务、知识关联服务和宣传推广服务,针对不同的观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4.“多屏连接、一云体验”的信息服务。以馆内外资源数据、展馆运营数据以及观众数据等为基础,建立起虚拟化的智慧博物馆统一云体验服务,通过多屏,即桌面电脑、移动屏及馆内信息屏等,作为连接馆方与观众的纽带以及公共文化的服务窗口,实现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互动。
山西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配置还不到位,总体建设规划不够系统,没能以“人”“物”互动为核心,形成一个整体的指挥管理系统建设方案;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智能化的互动系统还较为简单、三维展馆建设有待开展等,我们还将展开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
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提出信息化的普及、传感器成本的降低与普及,使得物与物之间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技术建立紧密联系成为了可能,现代社会与物理世界的高度融合可以建立一个智慧地球。这个理念已经为社会普遍所接受,智能化的管理已经成为了现代管理的必然趋势,2012年起有研究者开始提出“智慧博物馆”概念及建设思路,人们有理由相信智慧博物馆必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智慧博物馆”是一个新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的建设不够系统化。理论研究方面,相关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技术的实现,即探讨如何将数字技术和传感技术相结合,构建一个智能化的博物馆服务体系,为智能博物馆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思路。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该类体系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手段,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绝大部分博物馆都没有能力一步到位实现高等级的智能化,过于关注技术的实现问题就会给我们的建设带来心理和行动上的阻碍。实践探索方面,部分博物馆已经提出了建设“智慧博物馆”的目标,但所开展的建设项目较为零散,缺乏一个系统的规划。
综合来看,“智慧博物馆”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以“人”“物”互动为核心,构建智能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作为目标和指导思想,以务实的精神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探寻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道路,技术上、资金上的不足可以用人力来弥补,如开通微博、微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虽然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且技术含量不高,但应该属于当前智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同生物界一样,不同等级的生物其智慧程度是不一样的,最初的智慧博物馆可能会存在各种缺陷,但只要牢牢把握“人”“物”互动的核心,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智慧博物馆的智能化程度才会越来越高,社会服务能力也将越来越强。
[1]焦俊一,闵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博物馆综合管理系统[J].物联网技术,2014(05).
[2]陈刚.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3 (04).
[3]李浩.信息时代背景下博物馆的挑战与机遇[A].文化力量与博物馆的挑战[C],2013.
[4]张遇,王超.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基于移动应用的博物馆观众体验系统[J].中国博物馆,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