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君+周海琴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隶属于池州市,与安庆市隔江相望,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蜿蜒流经的长江水道,为东至县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化工产业在东至县的发展。2006年,经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东至县香隅化工园,为省级开发区,也是专门的化工园区。
香隅化工园区创立之初,依托的是一家老牌化工企业,目前已拥有40余家化工企业(包括在建企业),其中,仅华尔泰一家化工公司就年产18万t硝酸和12万t合成氨。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从危化品种类上,香隅化工园都是东至县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那么,东至县在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上,进行了哪些创新探索呢?
增设机构
在2010年之前,东至县安全生产监管局只有11人的编制。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由一名副局长分管、一个科室负责,并且监管范围除了化工园区,还包括园区之外的危化企业。
随着化工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加之东至县的县域范围较大,监管力量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2010年,经东至县政府批准,在香隅化工园区设立了安监分局,作为东至县安监局的派出机构,配备了3名监管人员,以及相应的执法车辆和各类应急救援器材、装备。
“后来又陆续增添了3名监管人员,1名为选调的化工专业人员,另2名为向社会公开招聘的化工及安全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东至县安监局分管危化品监管工作的总工程师余建国介绍说,配备了化工及安全相关的专业人才,提升了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力量。同时,将安监分局设在园区内,减少执法人员的来回奔波,方便安监人员执法,进一步提升了执法效率。
把好关口
随着化工园区入驻企业的逐渐增多,监管的责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缓解压力?东至县安监局一致认为,必须超前预防,防患于未然。
由于化工园区设立初期,管理不规范、相关法规标准不健全等历史因素,导致部分入园较早企业的安全设施未经正规设计。“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下去,如同定时炸弹,随时会有引爆的危险。”余建国说道。
为了弥补设计缺陷,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2012年,东至县政府出资180万元,聘请安徽省化工设计院对化工园区内,所有的在役化工生产装置进行了安全设计诊断,共诊断出未经正规设计或设计单位资质不符合规定的企业11家、各类隐患1 139项,带动企业投资4 500万元进行了整改。“2013年,又分三批次聘请该设计院及市级有关专家开展企业诊断整改后的验收工作,全面消除设计隐患。”
对危化企业进行风险评价也是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据余建国介绍,2013年5月,东至县安监局首次启动了化工园区整体性的安全评价工作,聘请甲级资质单位对化工园区和周边敏感目标进行了详细调研,对区域内的企业进行了分类,对区域的整体危险、有害因素进行了识别,对化工园区的选址、外部安全条件、功能区划分及项目布局、公用工程配套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对策、措施和建议,为化工园区以后的区域规划、封闭化管理、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可以进一步降低事故风险。东至县安监局投资1 000余万元,启动了化工园区4 000 m2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同时投资1 300万元建成了实时视频监控系统,在应急指挥中心设置总视频监控平台,各企业设置分平台,对化工园区企业内的危险源、生产车间、污水处理设施、排雨口等进行24小时全程监控,发现异常,立即响应处理。并组建了以园区消防中队为主导,华尔泰等骨干企业、周边社会救援力量和其他企业自身救援队伍为辅助的多元化应急救援体系,使园区综合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
借力科技
2014年初,国务院安委办印发的《危险化学品重点县(市、区)安全生产攻坚工作方案》中,将东至县作为安徽省唯一的危化品重点县纳入其中,重点监管。
鉴于此,东至县借助科技力量,加强了对辖区内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我们从2015年1月开始,在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及监管执法中使用‘安卫通。”余建国介绍说,企业会结合自身条件,购买1~2台“安卫通”移动终端,安监局则人手一台执法终端。
余建国所说的“安卫通”,是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安卫通”安监移动执法终端与企业隐患自查系统,根据在东至县的应用效果,余建国认为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即利于现场执法取证,也利于企业隐患的闭环管理。
“安卫通”移动执法终端分企业版和政府版,企业版便于企业自身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政府版便于安监人员进行检查执法。余建国介绍说,使用“安卫通”后,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在开展内部隐患自查时,会将隐患上传至移动终端,该终端能够通过关键字搜索,自动匹配相关的法规标准,给出建议性的解决方案,指导企业进行隐患整改。
同样,政府版移动终端,也可以帮助执法人员搜索与隐患相关的法律法规,给出执法建议。而且使用“安卫通”去企业现场执法,至少要输入2名执法人员的身份证号,才能打开执法终端。“进行隐患图片文字上传时,会显示具体的检查日期、检查方位坐标,这样也促进了科学执法和公正执法。”余建国说道。
据了解,隐患排查治理系统平台、政府版执法终端和企业版执法终端通过3G网络相互连接。政府版执法终端可以获取企业版执法终端上传的隐患信息,从而督促企业必须按时完成隐患整治,实现闭环管理。
系统平台获取政府版和企业版执法终端上传的隐患信息后,将收集到的安全隐患汇总给专家,提前进行分析,预先采取防范措施,将风险隐患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发挥安全生产提前预防的作用。
如果企业总是上传些容易整改的隐患,而重大隐患却不上传“安卫通”这一系统,怎么办?余建国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他的应对之策是,如果企业自查查出重大隐患,安监局给予一定时间让其整改,并不进行处罚或少处罚;而企业若是隐瞒不报,被安监局检查执法发现了重大隐患,企业不仅同样需要进行整改,还得面临严重处罚。“权衡之下,企业就愿意自己进行隐患整改了。”
创新管理模式
东至县的安监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化工园区内企业的一些制度,比如交接班制度、巡检制度等,不仅无统一的模板,有的甚至与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小微企业自身缺乏专业的安全技术力量,制度不完善。
因此,东至县安监局与园区管委会决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市级专家为园区企业制定统一的标准化台账模板。东至县首先对园区内所生产的危化品类别进行区分管理,比如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化品应如何管理,又对危化品生产企业的八类特殊作业制定了统一的作业标准,如在易燃、易爆、有毒等场所进行动火作业,分别需要采取哪些处置措施。这样,企业就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这些标准模板中对号入座,既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又解决了小微企业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的难题。
建立企业隐患互查机制,是东至县监管方式的一大创新。由于化工园区内企业类型不多,隐患大多集中在“跑冒滴漏”、防腐、定期监测、报警装置等方面,因此,各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对其他化工企业的安全检查工作是有一定了解的,这使企业间的互查工作有了可操作性。
2015年6月,东至县安监局组织园区内化工企业开展了一次隐患互查工作。据余建国介绍,化工园区的安监分局将园区已投产的37家企业,按照大、小企业相互搭配的形式分为6组,每组由实力较强的企业担任组长。组长带领成员企业去其他企业进行隐患排查,每组所排查的企业是由县安监局随机决定的,各组不得排查本组成员所在的企业,“这样有效避免了企业自查隐患容易避重就轻的问题。”
经过实践,余建国认为这种隐患互查的机制效果很好。不仅很好地解决监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专业技术力量,还为各企业间搭建了相互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带动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编辑 郑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