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行知教育理念为指导,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

2015-12-02 03:05金慧敏
关键词: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金慧敏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教师应具备“为创造性而问”的意识和热情,设计问题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费心思,下工夫,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神游于互动之间,向“问”更深处漫溯。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激发思维;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1-053-2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一个或几个新颖又有趣,且有一定深度和力度的问题,才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结合具体课例,谈谈一些对课堂提问的认识。

一、抓住契机,“问”出智慧

陶行知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进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教师将面临考验,教师不仅要仔细研究教材,更要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和智慧。

例如上《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同学出人意料地提出这个问题:“桃花源中有领头人吗?”教师听后一愣,说:“你有何依据?”学生答:“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话应该是领头者说的。“那么其他同学有别的看法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学生发言很积极,有的同意说是“有领头的”,因为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句可以看出是领头率领众人来到这里的。有学生却反对,认为那个带领大家的不可能是领头人,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两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的行为完全是自发的行为,这种热情好客是真实的外现,也没有人指挥的,由此可见桃花源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并不存在领头人。在激烈的讨论声中,师生终于取得了共识:《桃花源记》的主题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和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源其实就是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教师为这样一个结果的完满而释然。

这样一堂课让我陷入思考:假如课上教师一时不能解决问题,有些尴尬,不妨抓住契机,蹲下身子,把问题让给学生,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你会发现、会收获许多闪光的亮点,课堂在你的运筹帷幄下又焕发出勃勃生机,创造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二、深题浅探,“问”出活水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认知水平还在发展中,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同样,问题过于深奥造成学生不知所云,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相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些浅易处理,化复杂为简单,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激起“满堂活”。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力求做到活教。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意识地把复杂问题分解成简单问题,好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学生乐于接受。

如教《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在街上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齐声答:“狗咬人的事。”从中表现他怎样的性格特征?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学生纷纷回答:“见风使舵。”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铺垫,教者就应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引起他多次变化?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现场讨论气氛活跃,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奥楚蔑洛夫作为一个沙皇走狗的代表,忠实地维护着沙皇的统治,作者契诃夫深感苦闷,用笔来批判这个黑暗、腐败的政府和社会。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豁然开朗了。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收获:一堂课始终围绕一根主线,不同的“问点”构成了主要环节,环环相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层层揭示,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教材,活学活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易到难,化难为易,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更喜欢听讲。

三、老调重弹,“问”出心裁

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老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如果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选择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使学生争一争,辩一辩,来挖掘他们的思维的潜力。

教学《故乡》是一篇老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杨二嫂”说草灰里的碗是闰土藏的,你同意吗?学生纷纷表示反对,他们都认为老实淳朴的闰土不可能偷东西的。老师立即别出心裁追问:“你们认为是谁最有可能把碗藏在灰里的?”“是杨二嫂!”“是宏儿!”“是母亲!”课堂顿时像炸开了锅,争论不止,于是,教师让学生来摆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的每一个回答都入情入理,对文中各人物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在这节课上老师的提问、学生的争论实质上是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而思维之果实也在不经意间绽开、成熟了。

四、变直为曲,“问”出重点

课堂教学强调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求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从中找出规律联系,形成概念。心理学研究认为: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发现来学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泛泛而谈,启发性就不够,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假如我们把问题以“变直为曲”的方式提出,就能激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思维树下“跳一跳”摘到成功的果实。

如在教《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严明的纪律呢?学生纷纷摇头,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在这次校文化节期间,学生们参与的兴趣浓厚,同学们抢着报名参加各个兴趣小组活动,那同学们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预设的“曲问”和引导分析,学生对红军“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白了。这个“抢”出现在黎明初醒,准备出发之时,“抢”的前提是准备出发,为了先出发赶快吃一碗饭,合情合理。可见,“抢”并没有互相争夺的意思,而是抢时间,赶速度,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所以说,这样换个问法,拐个弯就柳暗花明了,使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使文章主题更突出。问题设计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问路,路在脚下”的教学效果。

五、体验留白,“问”出想象

陶行知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换句话就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学生会学。教师应善于发现与文本有密切关联的“空白”,抓住“空白”进行一些语言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文章第二节这样描写的: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诗中并没有描绘出街市是怎样的“美丽”,物品是怎样的“珍奇”,我找准这种两处“空白”,让学生去想象,设计问题如下:请同学发挥想象,来描述“天上的街市是“美丽”在哪里?物品“珍奇”在哪里?学生于是发挥想象,思路畅开,联想翩翩,他们心中美丽的地方是天堂,有无数鲜花,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等,那里的物品一定比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更加精美昂贵。学生对诗歌里的“美丽”“珍奇”有了自己的独到的感受,在回答文章“空白”时,极大地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让我们研究教材和学生,把“问”作为起点,化作滋润学生知识萌芽的和风细雨,让我们扬起思维的风帆,带着学生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向“问”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箴言[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08).

[2]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12(03).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课堂教学
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对EEPO课堂问题设计的思考
精设计,巧提问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